APP下载

人工智能赋能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困境与纾解

2023-02-27邹小燕杨林香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人工智能思政

邹小燕,杨林香

(1.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21 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 “工业4.0” 即智能化时代。2022 年底,ChatGPT 风靡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迅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1],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为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研究旨在厘清人工智能和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领会人工智能赋能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分析人工智能赋能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纾解路径,以期推动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一、人工智能和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

(一)人工智能及其对思政课的影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种模拟和实现人类智能的技术和系统,包括机器学习、图像识别、模式识别、逻辑推理、知识表示、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这些技术可以使计算机具备一定的智力,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识别、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等各种智能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种应用,如语音助手、自动驾驶、智能制造、人脸识别、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高效、准确、自动化、自适应等特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发展等。它是21 世纪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发展方向之一,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给思政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挑战。首先,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能力,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开展线上教学。远程教学平台和智能教育平台可以将教师的讲授内容转换成有声有图的课程,以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人工智能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创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教师可以更好地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和辅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也可以为思政课提供沉浸式学习的体验,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现实场景之间的联系。再次,人工智能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着直接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思政课不仅需要传授传统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还需要关注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新领域的知识。思政课的内容也需要更加深入地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伦理带来的重大影响和挑战。最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迫使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师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互动性。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整合,将人工智能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推动综合性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虽然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思政课的教学应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教学也需要注意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避免学生个人数据的不当使用。

(二)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的深刻内涵

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是在中职和高职两个教育学段,按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原则,遵循两个学段学生不同的身心成长规律和对教育内容的不同接受机理,将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技能教育等课程相贯通,探索构建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要素等方面相互协调的中高职思政课体系,推动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实现由知识型掌握向实践型掌握的转化,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个方面。“横向一体化”指的是中高职思政理论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强调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相互支撑,旨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供学科融合、领域交叉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纵向一体化”强调中高职思政课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有序衔接,强调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修养以及人文关怀,促进学生成为德技并修的复合型人才。

二、人工智能赋能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3],在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吁求,更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选择,为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质增效提供了新图景。

(一)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改变着各行各业,教育教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中高职思政课教学应顺应大势、主动求变、改革创新。一方面,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的概念、原理、应用和发展等方面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增强他们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运用多模态分析、大数据算法、虚拟仿真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等为中高职思政课精准画像,推动中高职思政课精准供给、精准引领和精准评价,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同时,人工智能通过个性化学习、精细化评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模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馈,创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推动中高职思政课实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教育现代化理念,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它所要求的人才除了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能力,德技并修和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实现技术与应用的无缝对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从而为经济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选择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颠覆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但该技术还未完全成熟,在带来高效生产和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现有社会道德和伦理关系。如何准确把握人工智能的利弊,深刻反思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道德问题和伦理风险,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做好应对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中高职思政课作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引导社会发展新趋势的重要课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必然会对社会做出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需要从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对人工智能提出有方向性的发展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工智能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避免对人类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形成重大威胁。

三、人工智能赋能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球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领域之一,它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而中高职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高职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大举措之一。在当前人工智能背景下,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面临着师资配给不平衡、一体化衔接机制不畅通、教学资源整合不充分、智能化融合效果不佳、意识形态存在风险等现实困境。

(一)师资配给不平衡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加强中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但当前中高职思政课师资配给不平衡,难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规范性降低、教师主导性减弱、智能化素养欠缺等教育教学挑战。一是数量不足。按照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4],中职学校则要加大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力度。中高职学校现有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较之前虽有所增加,但离教育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仍存在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不到位的问题。在人工智能的教育领域中,许多高素质人才都已经进入到了相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中,教育领域面临着精通人工智能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质量不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借助于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但目前中高职院校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文科专业背景,人工智能化素养相对欠缺,大都停留于能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思政课程的能力不足。因此,中高职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展现人工智能在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优势。

(二)一体化衔接机制不畅通

人工智能背景下推动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就要结合人工智能背景促进中高职思政课在一体化进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连贯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方法的互通性,畅通中高职思政课的衔接机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衔接机制不够畅通,影响了一体化成效的发挥。比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未充分考虑人工智能背景下中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认知水平和知识接受力的差异性,也未全面摸清中高职学生应知内容和想知内容、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致使中高职两个学段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步调不一致的尴尬局面,很难实现同频共振的预期效果;教学内容承接不协调,在深度、广度以及衔接度上与人工智能背景相脱节,与中高职学生实际认知程度错位,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解渴”的问题,进而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发挥;教学方法缺乏互通性,中高职学段之间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实施存在较大差异性,两个学段多是不相往来的状态,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适应,弱化学习兴趣。统筹推进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应打破中高职思政课各自为政的现状,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创新思政课教学为出发点,有效嵌入人工智能的各种现代技术,畅通中高职思政课衔接机制,实现教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三)教学资源整合不充分

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一切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以求最大化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与其他专业领域的交叉性和综合型特点,更需要集成多种教学资源来支持思政课教学活动。但在当前的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教学资源还不足,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其标准化、归档、共享和衔接等方面的工作,也面临较大困难,难以满足学生对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需要。因此,整合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资源,打破人工智能和思政课教学的场域壁垒,促进中高职教学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的互通,丰富思政课教学素材资源库成为当务之急。

(四)智能化融合效果不佳

在人工智能时代,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要求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抓住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化、智能化和生动化的特点,加强中高职思政课实施过程的大数据分析,以便精准传播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丰富考核方式、评估教学效果,优化整体教学过程,提升思政课的智慧化水平。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中高职思政课个性化人工智能平台开发不够、人工智能的智慧教学摇身演变为线上单向灌输的“智慧”版本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驾驭人工智能的主体主导能力不足、人工智能融入中高职思政课教学单纯炫技或泛娱乐化、跨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优化考核评价和整改提升不够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助攻优势。

(五)意识形态存在风险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从意识形态安全角度来看,这种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造成潜在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人工智能融入中高职思政课教学在给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从而引发人与技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冲突,这些势必进一步影响中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首先,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对中高职思政课教学带来一定挑战。大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为用户推荐海量信息,把人关进“信息茧房”,束缚在自我偏好中,丧失完整的判断能力,从而使人们的认知、价值观和社会交往受到偏颇或误导,群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进而影响中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准确研判信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组织教学和解释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意识形态风险挑战。其次,在意识形态防控方面也存在隐患。人工智能技术还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一旦智能平台疏于管理而被敌对势力渗透,隐藏在人工智能后面数据安全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将受到极大挑战,进而对中高职思政课教学造成巨大困扰。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积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伦理意识,并以此来指导人工智能在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运用。

四、人工智能赋能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纾解路径

人工智能背景下,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在尊重中高职学段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驱动一体化内部各要素有序衔接、高效协同,实现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一)培养“大先生”,构建“大师资”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5]。这些革命性变化必然给中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带来新的挑战并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满足人工智能背景下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性作用,优化师资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在配给平衡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配齐中高职专职思政课教师,优化“大师资”队伍人员结构。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和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地方党政领导、优秀校友、杰出企业家、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中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搭建“大师资”队伍培训平台。推行思政课教师全员轮训制度,确保中高职思政课教师每3 年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努力拓宽教师的学科背景,提高他们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认知和了解,并帮助教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探索建立专门制度,选送高职院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到中职院校挂职锻炼、蹲点调研。构建中高职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科学设置“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等相关主题,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展示和主题教学研讨等交流活动,加强联学、联讲、联研,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做领航学生发展的“大先生”。

(二)建立“大机制”,推动一体化协同发展

建立“1+N”一体化协同“大机制”,解决人工智能融入中高职思政课不够顺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衔接不够的问题。“1”即一所高职院校,“N” 即与这所高职院校专业相关度高或升学对口率高的几所中职院校,紧扣人工智能这个时代课题,通过建立中高职思政课师资培育、听课评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明确中高职学段思政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使中高职各有侧重、环环相扣、平稳推进、协同发展。首先,要明晰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人工智能的时代特征、中高职学段的不同学情以及中高职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思维模式和接受能力,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力争达到知识和技能相统一、过程和方法相统一、情感和价值相统一,既彰显渐进性和层次性,又展现时代性和衔接性。其次,要拓展教学内容。借助人工智能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拓展教学深度、广度和新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与中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渊源、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和典型案例,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中高职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提升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思想性、针对性与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有益的指导服务。再次,要创新教学方法。中高职学段学生在年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选择的智能化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对中职阶段的学生更多选择直观式教学,通过案例式、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再辅之以多媒体技术和“云课堂”展现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对高职阶段的学生,则更多采用人机交互协作的方式,创新设置议题式教学、活动型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智能化素养。

(三)搭建“大平台”,增强融合的有机性

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原则,搭建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智慧教育教学“大平台”,积极推进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人机交互协作,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融合的有机性,提高教学的精准性。一方面,推广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进中高职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侧改革。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中高职思政课教研系统,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编撰符合中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权威实用的课件、教案,建造案例库、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共享池。开发中高职思政课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鼓励师生围绕中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音乐、动漫、微电影、短视频等网络作品,建设时尚感和科技感拉满、深受学生喜爱的网上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交互式智慧教学平台。巧妙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抓取中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并转换成数据化和可视化结果,精准呈现中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心理意愿和行为趋向。把智慧教学平台打造成为推动学生与教师有效互动的桥梁,实现教师对中高职学生学习喜好、接受意愿、行为能力的全面把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四)重构“大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马克思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人工智能背景下,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环境,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中高职思政课的空间和条件,重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学习环境上,要针对中高职学生的差异性,创设学习环境,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MR 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能学习社区,构建网络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使思政课立起来、动起来、潮起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在社会环境上,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确保人工智能应用与发展符合主流价值。在精神环境上,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文化水平,科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引导形成良好的舆论生态和社会风气,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环境。

(五)筑牢“大防线”,培育人工智能价值观

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意识形态安全隐患,但并不意味着它是虎狼之道,只要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价值观,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大防线”,规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就能有效趋利避害。中高职思政课对于学生的人工智能价值观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珍惜人类自我意识和体验,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人工智能技术面临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教育学生遵循诚信、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构建和谐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具体来说,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一是形式创新和内容为王的关系。人工智能为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技术创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优质的教学内容才是上好思政课的根本和基石。人工智能技术能激发中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思政课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工智能赋能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确保内容为本,形式为用;二是多元多样和主流主导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中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教师主导地位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处理好多元多样和主流主导的关系,就要坚持教育主导和智能辅导相统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守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边界感。所谓“空间感”,就是提供给学生开放的交流空间,允许学生运用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获取信息并进行思想交流交锋。所谓“边界感”,即不能放任自流,要坚守“政治性”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人工智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