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言语接力和言语狂欢的“语言奇观”
——以网络流行语“栓Q”为例
2023-02-27李思齐
李思齐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作为网络流行语中的“新贵”,“栓Q”用法一经问世,便被广泛运用于抖音、微信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网络平台,并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单。笔者于2022 年11 月13 日14 时,利用百度引擎搜索“栓Q”,检索到相关内容24,800,000 条;2023 年3 月27 日21 时28分,再次在百度引擎搜索“栓Q”一词,发现其相关结果已增长为79,200,000 个。仅四个半月时间,数量增长了2.2 倍,且有继续增长之势。“栓Q”一词不仅走红于各种自媒体平台,连一向严肃的众多国内官媒也竞相对其进行使用和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官方军事新闻门户“中国军网”2022 年5 月30 日的推送便以《真的“栓Q”了:一场“放错”的电影,让我看到对的人》为题;《新京报》于2022 年6 月24 日刊发题为《对话“栓Q 哥”:我只是个农民英语爱好者》的报道,对首次使用“栓Q” 一词的刘涛进行了采访;2022 年9 月,“栓Q”因出现在河南许昌小学生作文中,再次引发网络热议,《光明日报》、人民融媒体、北青网、《广州日报》等官方媒体纷纷对此现象进行报道、点评;2023 年央视春晚中,面对脱口秀演员徐志胜的调侃,主持人撒贝宁两次使用“栓Q”回应,引发了全国数亿观众的会心爆笑。上海《语言文字周报》公布的2022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中,“栓Q(我真的会谢)”名列榜首,“栓Q”还出现在了2023 年国考的申论材料中。媒介的推波助澜,使得“栓Q”从原本只出现、使用于网络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向现实生活和日常会话延伸:“栓Q”及其变体“栓q 了”“我真的栓Q”“我真的会谢”等用法已然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口头禅。
一、“栓Q”用法的来源及其走红
“栓Q”用法最初来源于一段抖音短视频:2021 年5 月,爱好英语的广西桂林70 后农民刘涛(Teacher Liu)在视频中向网友们介绍家乡风景时说道:“Welcome to Guilin,welcome to yangshuo,thank you.” 因发音不够标准,其“thank”的发音偏离了标准发音[′θæŋk],而滑向了类似“shuan(栓)[ʂwan]”的语音形式。面对网友的戏谑、调侃甚至“口音祸害小朋友”的质疑,刘涛认为语言只是交流工具,继续更新视频内容并坚持在每条视频的结尾使用“Thank you(栓Q)”。出于娱乐等心理,有好事网友为刘涛发布的视频配上了“栓Q”字幕,并称刘涛为“栓Q 哥”。2022 年5 月3 日,刘涛乘竹筏演唱英文儿歌Row the Boat 的视频在抖音爆火,其认真严肃的表情和略显好笑的英语发音给受众带来了新颖别致的视听效果,视频点赞量超过了326 万次。不少音乐专业的学生和互联网音乐制作人也纷纷加入合唱或改编,在抖音平台掀起了一场“栓Q 潮”,并迅速风靡整个网络平台,引得人们争相模仿,“栓Q”用法迅速蹿红。
二、“栓Q”的语言构成及其意义生成机制
从本质上看,“栓Q” 用法是使用与源词“thank you” 发音相似的中文读音来标记该词,属于谐音现象。但这种谐音与修辞格中的谐音双关不同。谐音双关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有意使词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兼有两义,看似在说甲义,实际上想要突出的却是乙义,从而使语言幽默风趣、韵味无穷。而用“栓Q”来标记“thank you”,虽属谐音,却与语境没有必然关系,可以脱离语境使用,从而起到了类似构造新词的作用。徐默凡称这种语用现象为“无关谐音”,并将其分为谐音借词、谐音命名、谐音翻译三类。[1]
谐音翻译选用的词语,其意义和外来词的意义没有相关之处,多数是对既有概念的谐音恶搞,往往是为了特殊的搞笑效果而制造出来的。如英语 “I love you”的中文意译本为“我爱你”,但伴随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的热播,影片中其谐音翻译“爱老虎油”,在生活中被广为人知并使用;相较将“I love you”谐音翻译为“爱老虎油”,“米2”(“我也是”)的解读则更为复杂。它首先用汉字“米”谐音翻译英文单词“me”,再以阿拉伯数字“2”音译英文“two”。“米2”即是英文“Me too”的谐音翻译。“栓Q”的构成与“米2”相似,用汉字“栓”音译英文“thank”,“Q”则是辅音“k”与英语单词“you”快速连读后产生的语流音变读音。“米2”的构成方式为“汉字+阿拉伯数字”,“栓Q”的构成方式为“汉字+英语字母”,二者同属谐音翻译。
关于“栓Q”意义的生成机制,主要是通过谐音隐喻的方式来实现的。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2]。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行为和思想中。[3]现代隐喻学视野下,隐喻已然成为一种认知现象。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可以投射在人类身上,“栓Q”的产生就是隐喻认知活动在语言方面的反映。
现代汉语中,“谢”除了“感谢”的含义,还包含有“凋谢”之义项,指草木花叶因为自然规律或环境状况而枯萎、零落。这种状况投射到人身上,则与人因受外力摧残而失去活力,从而产生消极情绪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一来,“栓Q”在表达感谢之情外,还生发出了表达“无语”“郁闷”感情的用法。
“栓Q”的使用者多为青少年用户。青少年往往通过形成自己独特的穿衣风格、说话风格等来达到与成人世界相隔离的目的。他们将此视为一种未成年人的通俗艺术,并用它来表达、代表自己群体的思想观念。“栓Q”作为英文短语“Thank you”的谐音翻译形式,就字面来看,是表达“感谢你”意思的动宾短语,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成分,常以“我真的‘栓Q’”“‘栓Q’了”等形式出现,因其已经指明、限定了感谢的对象为“你”,所以在实际用法中,没有发现“栓Q”后再出现宾语的情况。放弃符合语言规范的“Thank you”发音和曾风靡一时、语义共享度更高的“3Q”谐音用法,而选择了有被受话者无法理解风险的“栓Q”作为能指,体现了青少年独特的风格追求,是对语言规范发音的一种偏离、背叛。马中红将“青年群体”“风格化”“新媒体特征”视为中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要素。认为青年亚文化需要具有一定的社团性,要形成稳定的文化行为,并且这种文化行为具有容易识别的风格化特征,而这些文化行为与风格特征的体现都发生在新媒体中。[4]“栓Q”最初在小部分抖音用户形成的小众圈子里产生并流行,具有排他性,外人乍看难解其意,具有鲜明的青年亚文化风格特征,其走红是青年人在追求个性的文化心理趋势下,在互联网平台上创造的彰显个性与自我的独特语言形式,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体现。
三、“栓Q”的语用分析
如前所述,“栓Q”是“thank you”的谐音翻译,实际使用中,可对“栓Q”作以下三种意义解读。
(一)表示感谢、感激的正向情绪。
语料分析发现,在一些应用场合中,“栓Q”与英文“thank you”等义,说话者或出于对网络新潮用语的追随,或出于对该新奇表达形式的青睐,采用“栓Q”这一幽默、诙谐的形式表达纯粹的感谢之情。
例1:真的“栓Q”了:一场“放错”的电影,让我看到对的人。[5]
例2:好,又有骗子了,朋友们别信,看见的帮我举报,栓Q。(新浪微博用户笨蛋小狗美女2022 年11 月14 日)
例3:被投喂,栓Q。(新浪微博用户LoiNiNg2022年11 月14 日)
例1 是某部队组织官兵观影时,悄悄在影片中插入官兵的亲人为他们提前录制的视频,为因营区封闭而长时间不能与所爱之人相见的官兵们带来了温暖与慰藉。此处的“栓Q”表达的是与家人阔别已久的官兵对准备暖心活动的组织表达的感动与感谢。例2 是网名为“笨蛋小狗美女”的新浪微博用户因在平台上遭骗子冒名顶替,呼吁平台好友看到骗子再次冒名行骗时,替自己进行举报的博文。此处的“栓Q”是对朋友们配合协作的善举预先表示感谢。例3 则是新浪微博用户 “LoiNiNg” 在收到了朋友送来的水果和零食后,用“栓Q”来表达对朋友的感谢。
(二)表达无语、郁闷、被泼冷水等消极情绪。
卡西尔认为,原始人的生命观是综合的,生命被看成一个不中断的连续整体,各不同生命领域之间没有特别的差异。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6]五千年来,“万物皆备于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中国思维中的生命观是自然的、群体的、相亲的,中国人很容易发现“谢”所蕴含的“草木花叶枯落,枯萎、零落”之义与人因受外力外物摧残而失去活力,产生消极情绪的状况极为相似,由此产生了用“栓Q”表达无语、郁闷、被泼冷水而产生消极情绪的用法。
例4:觉得自己没买什么,结果看了一下账单,双十一花了三千多,栓Q。(微博用户鹿哈尼lucky2022年11 月14 日)
例5:非常栓Q,同一道题,从开始做到现在,每一次错的都一模一样。(微博用户烧烤桃子2022 年11月14 日)
例6:# 偷偷藏不住# 真栓Q 了,找的演员彻底把这个小说毁了,没个形象能对上的。(微博用户鱼二月2022 年11 月14 日)
例4 中,微博用户“鹿哈尼lucky”原认为自己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没有进行过度消费,及至核对账单,才猛然发现消费额竟已高达三千余元。这里的“栓Q”表达的是对自己不知不觉间发生高额消费行为的无语、郁闷。例5 是微博用户“烧烤桃子”发现自己在题海战术中重复做错同一道题时发出的吐槽,“栓Q”生动体现了其经过长期练习却仍然做错题目时的郁闷、崩溃。例6 中的微博用户“鱼二月”作为小说《偷偷藏不住》的书迷,对该书翻拍成电视剧时的演员选角感到不满。此处的“栓Q”是因为所喜欢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戏剧作品时,演员选择与读者心中角色形象不相匹配,而产生的被泼冷水之感,并由此发出的郁闷、失望之感叹。上述语境中,“栓Q”表达的不是原本的“感谢、感激”之义,而是发掘、借用“谢”的“凋谢”义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使用方法。
(三)表达强烈的否定、反感、谴责等感情意味。
在上述第二类意义中,说话者虽然使用“栓Q”表达自己郁闷、无语的负面消极情绪,但尚都止步于抱怨和吐槽。然而,随着心中不满情绪的累积,在某些语境中,“栓Q”可以用来表达更为强烈的否定、反感、谴责等情感意味。此时,原先表达“感谢”意义的“栓Q”已然成为言语反讽的一种手段,用来表达否定、挖苦、谴责的情感意味,具有反话正说的效果。[7]
例7:栓Q 了,宿舍里有个盯人精,不管别人做什么都要看,还90 度转头看,无语死了。(小红书用户铭泽2022 年6 月7 日)
例8:我真的栓Q,本来定(订)了票国庆后去长沙的,想说错开高峰,结果刷到这两天长沙有疫情,好的骂骂咧咧去退票,烦死了这b 疫情。(微博用户是梨梨2022 年10 月1 日)
例9:下班路上在一个中年男身边经过,因为今天穿的是一条A 裙,非常清晰地听到他说了一句腿真白,我真的栓Q,内心一万匹马在奔腾,犯恶心。(小红书用户邹邹不喝粥2022 年10 月2 日)
例7 是小红书用户“铭泽”在难以忍受室友对自己明目张胆的过分关注下发出的抱怨,“栓Q”显示了其对室友无边界感行为的否定看法,以及因此引发的对该室友的反感与厌恶。例8 是微博用户“是梨梨”做好万全准备打算错峰旅游,结果得知目的地疫情爆发,只好退票,取消行程。句中的“栓Q”饱含了对于新冠疫情给生活带来不便的不满,体现了其对新冠病毒及病毒带来不确定因素的否定性评价。例9 中的小红书用户“邹邹不喝粥”在通勤途中,听到中年男性路人对自己腿部肤色的评价,感到不适、恶心,甚至想骂脏话,此处“栓Q”表现的是她因受到性骚扰,而对中年男子产生的强烈的否定、鄙夷和愤怒的情绪。可见,不同于第二种类型中的用“栓Q”表达无害的自嘲,在一定语境中,“栓Q”可以传达说话人厌恶、反感、谴责甚至是鄙夷、轻蔑、愤怒等情感意味,具有了更强的“攻击性”。
四、“栓Q”用法流行原因探析
“栓Q”用法的流行与受追捧是语言内部、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它符合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和礼貌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在《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出的重要术语。它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在保证传达足够交际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做脑力和体力的付出,从而达到最省力的目的。[8]“栓Q”用法诞生于网络,网络用语的显著特点就是追求简便快捷,怎么省事怎么来。“栓Q”用法可以省去输入英文单词“thank you”时的冗长拼写和分词连写烦恼,省时省力,输入更加友好;从发音角度来说,普通话声母中因没有无声齿摩擦音[θ],一般的英语学习者要发准“think”[θk]并非易事。这种情况下,用汉语中的常见发音“栓”替代国人不易发准的“[θk]”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具体使用中,“栓Q”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既可以表达诚挚的“感谢”,也可以表达“无语”的自嘲,还可以表达强烈的“愤怒”,可谓百搭。一个简单的双音节词语“栓Q”,在输入上做到了“好写”,在发音上实现了“好说”,在使用上做到了“好用”。有这么多优点的加持,其被疯狂追捧和大量使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不论是儒家五常对“礼”的强调,还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个人道德层面对“明礼遵规”的呼唤,都体现着中国讲求礼节、讲究礼貌的思想观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这种“非礼勿言”的观念势必会映射到语用层面。顾曰国在利奇礼貌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礼貌原则,其中的文雅准则指出: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9]“栓Q”虽然可以用来表达“哀而不怒”的无语、苦闷甚至更强烈的不满、厌恶、愤怒等情绪,但这种情绪的表达是委婉含蓄的,没有使用任何的詈词秽语,既有效表达了思想情感,又以礼貌用语的言语形式避免了冲突,符合文雅准则,适应了中国的文化环境和国人的言语习惯。
从外部看,语言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的发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心态、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反映和体现在语言之中。当下,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得到极大改善,但各种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竞争的日益激烈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真切的。许多现实中不便或者无法当面表达的情绪,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无所顾忌。于是,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通过网络平台得以释放,带有自嘲戏谑意味的“栓Q”作为一种新兴的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成了年轻人宣泄自己对无法逃离的环境及人、事无语、自嘲、不满乃至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合理载体。另一方面,当下社会成员间的从众心理,又加速了它的快速走红与被竞相模仿使用。所以,从社会心理学视域来看,“栓Q”的爆红其实是青年人的求异心理与大众从众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传播媒介的发展也为其大规模快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发达的网络媒体,让原本产生于阳朔的“栓Q”用法,短时间内病毒式扩散到了大江南北;数量庞大的社交平台用户群体,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各种各样的平台,共同促使“栓Q”用法在青年圈层中快速流动、传播,构成了一种言语接力和言语狂欢的“语言奇观”。
因此,“栓Q”的流行是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产生于一次偶然的发音不标准,其流行却是多要素共同参与造就的必然。
五、“栓Q”走红带来的思考
“栓Q”等流行语的走红,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网络语言现象的热议。不少人认为“栓Q”等网络流行语的泛滥,会斩断汉语的“文化经络”,促使汉语从优雅厚重走向单调匮乏,是语言文化的退步。“栓Q”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新闻一经曝光,更是引发了社会对“如果辨识、鉴赏能力尚低的青少年群体长期生活在被网络流行语包围、裹挟的环境中,将丧失对汉语言文字审美化感知”的担心,建议对网络流行语应加以限制或取缔。
如同发明、使用语言的人类一样,语言及其现象也是复杂多元的。如前所述,“栓Q”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和礼貌原则,能准确、生动且有趣好玩儿地描写当代人的内心情绪与生存状态。事实上,不单是“栓Q”,近年来,“香菇蓝瘦(想哭难受)”“耗子为汁(好自为之)” 等带有浓厚方言气息的谐音式网络流行语都曾风靡一时,春晚赵本山主演的《卖拐》《不差钱》等东北口音小品,不仅娱乐了亿万观众,也让国人对于地方方言口音的包容、接纳和喜爱程度不断提升。曾几何时,我们近乎疯狂地模仿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标准发音,为自己不够标准的“Chinglish(中国式英语)”发音感到尴尬甚至羞愧。随着中国的崛起,国人的心态逐渐变得自信、包容、大度。毕竟,不是每个英语学习者将来都要都能当外交官或者翻译官,没必要都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英语。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交际过程中,人们更为在乎的是交际双方能否相互听懂从而达到交际目的,而不会吹毛求疵对方每一个字词的发音是否绝对标准。中国那么大,方言那么多,南方方言区的人,说好标准的普通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怎能苛求一位来自广西桂林阳朔的农村青年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呢?我以为,“栓Q”一词流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涛这个虽不够完美但却因此真实可亲的青年个体,欣赏的是以刘涛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青年热爱家乡、勇于用英语向世界推介中国的那种自信、勇敢与执着。这无疑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除了那些明显低俗恶搞的部分,我们不应无差别地将其一棍子打死,而应把握流行语“创新”与“规范”间的尺度与平衡,引导与规范相结合。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变化速度最快,是社会与生活发展的晴雨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话语系统,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势必会有更多“栓Q”之类的网络新语不断涌现。这其中有一部分会进入普通话词汇,但更多的网络新语则往往昙花一现,虽然短时间内会病毒式地在各大平台传播、使用,但很快又会被新兴的语词替代,淡出人们的语言生活,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栓Q”用法的生命力究竟如何,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孰重孰轻等问题仍有待时间的验证。但我们坚信汉语历经千年而不衰,自有其强大的自我净化和发展功能,自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0]而且,社会手段对新媒体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渠道较多,影响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充分发挥社会手段的作用,对新媒体语言进行规范,引导青少年认识网络新语的两面性,甄别其应用场合,帮助其提高鉴别和选择能力方是当前要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