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三重内涵及其实践路径

2023-02-27卓文婷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世界精神文化

卓文婷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还表现在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现代化。党中央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既是由超越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是问题导向。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在生产力取得极大解放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多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繁荣局面的同时,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人民精神世界空虚感和失落感不断加重。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滋养的现代化,具有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征,不仅要通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来备足精神食粮,还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让传统文化浸润人民的精神世界。新发展阶段认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把握其丰富内涵,进而探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路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三重内涵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即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和提升,精神世界是人民在接受教育、文化滋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空间。我国不断强调精神层面的目标和要求,其原因在于人民群众中有一部分人缺乏理想信念,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不断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渗透和影响。人民精神世界是否丰富,受个体价值追求、社会文化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实践中具有多重内涵,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其覆盖程度,体现为地区之间发展的协调性,旨在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精神生活差距,有一定的评价指标。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说无上限性,它可以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为目标。但历史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当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指向就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个体层面:构建具有高尚理想追求的个体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是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内涵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规范着人民的思想与行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人以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为主要奋斗目标,加之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心理教育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在精神层面的体验和享受还远远不足。因此,我国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产水平,为培养时代新人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健全分配体制机制,使人民能够在劳动中体会到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幸福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引导人民在生活追求上有新的认知,能够摆脱物质条件的束缚,不再把物质利益作为唯一目标,从而追求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生。高尚理想追求集中体现在职业、生活及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人类“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1]但当今社会,部分群众追求享乐主义,表现为消极、不思进取的错误劳动态度,当个人能力和现实状况与理想中的状态相冲突时,会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同时,不少年轻人放弃理想和追求,过于关注眼前的利益,然而这些快乐并不持久,“人之所以贵为人,是因为有比这种快乐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2],如创造、审美、奉献等方面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高尚理想追求的优良传统,譬如,儒家经典文化中蕴含道德、思想境界的核心观点,“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强调以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和人格修养为基础,管理好家族、治理好一方,最后才能平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提升个体内在精神世界,懂得修心养心,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下明确奋斗的方向。

(二)社会层面: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3]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又要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旨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形成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如果人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没人在意,那么社会的风气必然出现了偏差。提升全社会思想境界,能够让人民更好地了解社会,看待世界,而不被错误价值观所迷惑,做到实事求是,对事物有理性的判断和认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关乎个体主观世界的构建,还关乎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即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具体而言,健康文明是指人民的心理层面,通过社会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让人民塑造健康的人格,对社会的共同价值有一定的认同,能够为形成文明社会凝聚精神力量。积极向上是指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新发展阶段,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党中央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时代,是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要求人民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基础性工程,使人民达到真善美的人格,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形式呈现给人民群众,引导人民正确看待历史,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之责,在精神和行动上团结一致。

(三)国家层面:筑牢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共有精神家园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有些民族不能长时间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精神得不到传承,甚至民族精神难以汇聚,如一盘散沙。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源远流长,早已融入民族意识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能够激发人民的奋斗精神,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和文化自豪感。“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3]由此可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密切联系,如果我们的民族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就不可能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将中华文化的基因根植于人民心中,可以说如果没有深层次的文化认同,精神世界将是荒芜。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需要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其中文化认同是基础,积淀着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需要人民在文化交流中构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化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人民既是文化资源的创造者,又是文化资源的享受者。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筑牢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共有精神家园,人民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中华文化,能够彰显文化价值,凝聚民心,鼓舞人民团结向前;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创新中华文化,共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路径指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包括“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4]。新时代只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才能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人民精神世界得以充实和提升。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实现精神自由,首先必须有精神享受的时间和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渴望美好生活,但由于物质基础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存在精神危机,表现为信仰缺失、价值混乱等精神层面的问题。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深刻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并结合我国不同群体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自我提升和外部优化两方面得以实现。

(一)加强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供给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首先要求国家加强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规范和管理,充分认识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对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为此,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质言之,加强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前提。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5],科技发展使物质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人们应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提升自我精神世界。但科技异化带来人的片面化发展,对科技的依赖性和反被科技控制让人们常常感到内心世界不够独立丰富。因此,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4],让科技服务于人类,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提升人民的精神享受和体验感。人民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中使个体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发展。其次,文化产业应融入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当前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说,全球化背景下,人民的消费观不断受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攀比、金钱至上等充斥着部分群众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供更多蕴含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化产品,克服人们被动接受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相对于文化事业而言,文化产业以营利性为特征,文化产业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新发展阶段要让人文精神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文化产业只有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发展,才能滋养人民的心灵。最后,文艺工作者应承担起重要责任。“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6]文艺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即创造优秀的作品,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创作,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其中影视作品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影视作品高质量发展,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主题选材,贴近人民生活,既要体现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也要反映一些社会问题,才能真正深入到人民的内心世界。

(二)优化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

优化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和阅读氛围。毋庸置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物质财富是人民群众获得精神自由和肉体自由的重要条件。但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是食不果腹的年代仍然有一群人不失善良、信仰,没有在现实中丧失自我,对美好生活依然充满憧憬。这部分人以知识分子居多,他们通过阅读充实精神世界,通过接受教育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归属。由此可见,科学文化教育是培育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一方面是党中央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本质要求,从中央到各级政府、社会组织都应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也需要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磨炼自身,使个体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理想追求逐步提升。

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文化建设的内容,因而从文化体制着手,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才能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中各发其力。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涉及国家、社会及公民在文化建设上的参与和互动,还涉及文化权力的转变问题,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制度的合理性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因此要完善文化体制,使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科学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积极性,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人民的审美得以提升。

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的公民个体将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耳濡目染,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7]优质的文化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整个社会呈现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状态。要加大对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精神文化服务。譬如,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生活中心之一,在传承中华文明、传播知识、提升国民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要朝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人民树立正确价值观、文化观、历史观等方向发展,与时俱进担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但我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阅读的空间和图书馆馆藏都非常有限,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线上图书馆平台要加强管理和普及,提升群众阅读体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此外,有些地方还长期存在公共文化设施闲置的情况,要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色整合公共文化设施的可用资源,提高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设施的利用率。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对于全球化进程中人民价值混乱、容易受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侵蚀等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必要。一是加强党的理论宣传。党的理论宣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向工农群众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让群众了解夺取革命胜利的方式,同时激发他们的斗志。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把党的理论变成人民的自觉行动,宣传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对网络中给用户投放庸俗信息的现象要严格管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题材的网络软件要考虑将主流价值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增强吸引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二是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决定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人生的前进方向。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对人民精神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错误的社会思潮容易使人导向扭曲的价值观,做出错误的人生选择。因而要加强思想引领,推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现代化建设凝聚底气和精神动力。三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宣传道德模范能起到鼓舞人心、激励人民不断改造和充实自我精神世界的作用。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让人民群众了解模范就在身边。对文明家庭、先进职工等进行公开表扬和宣传,可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有利于改善枯燥的工作状态,使员工有动力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工作和生活是人民最关心的领域,如果这两部分有获得感和幸福感,那么人民精神世界能够得到很好的丰富和发展。四是教育人民坚决抵制消费主义。有些群众思想混乱,容易丧失精神家园,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消费主义是当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它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体现,强调高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超现实消费,加剧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消费主义会扼杀生产者的创造性,也会降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因此,一方面要教育人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倡导健康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要阻止商品广告泛滥趋势,广告应顺应人民的真正需求,而不是诱导人民过度消费。

(四)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孕育出伟大民族精神,现代文明则崇尚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要求,把传统文化同现代科技、时代精神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回应中华文化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中华文化的资源与数字化方式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所接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方案。当今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本逻辑主导的消费主义主张以批量生产、机械化的方式取代凝结着人类智慧的传统技艺,甚至存在由于不了解一些文化元素的内涵而错误使用的情况,这显然对人民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8]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推广和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提高公众对它的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可以设计出各种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但要真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外在的形式显然是不够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应把其中蕴含的理念、思想等通过现代文明的方式传播到人民生活中,使中华文化的智慧影响现代人。这就是说,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精神资源才是最关键的,学习传统文化要学它的思想内核,传统文化传承人要擅于提炼文化遗产的象征意义和内涵。现代文明虽然发端于科技革命,但它改变我们的只是实践的方式和思维模式,内在精神世界对向上向善的追求是不变的。这就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联结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将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如此,才有利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优秀的文艺作品既需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需要现代文明的加持,由此推动各类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涌现,传播中华文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三、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存压力、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容易影响个体精神世界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人民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本逻辑的制约,物质生活的差距很容易让部分群众幸福感降低。因此,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要更加重视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理想追求,就会变得消极、堕落和平庸;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就很难推动社会进步;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共有精神家园,就难以凝聚精神力量实现民族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9],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之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高质量发展能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物质保障,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突破卡点瓶颈。精神的力量不可小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又是为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体而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主体是人民,要求精神食粮由人民创造,又由人民享受,在这里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运用和发展。此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关键,体现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能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世界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