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化赋能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财政金融协同视角

2023-02-27徐彦坤

财政监督 2023年24期

●徐彦坤

一、 现代财税金融体系的构建对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两者的协同配合对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构建强调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其中,财会监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会监督是依法依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财政、财务、会计活动实施的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完善监督体系、理顺工作机制、提升监督能力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要求和规范。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财政监督、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新时代的财会监督是三者之间有机融合的全面监督,覆盖了与国家财经政策执行和资金运行相关的各类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这对财政金融各类监管主体之间的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任何监督都是为防范风险而设,财会监督也是如此。在我国,由于财政和金融相互作用和影响,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很容易相互转化和传导,进而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因此财政金融的联动显得尤为必要,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有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地方政府债务的超常规增长可能带来较大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过程中,如何设定地方政府债务的最优规模并合理管控风险,亟需从财政金融协同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这就对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传统财会监督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主要依赖于监管者的个人能力、工作意愿、抽样调查的代表性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财会监督能够借助现代科技实现智能监管、部门协同监管,从而有效弥补传统财政监督方法在预测力、解释力上的不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才驱动的现代化,新形势下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的培养具有时代紧迫性。要构建支撑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完善的财会监督体系、建立起各类监督主体间的协同,统筹推进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的保障措施,数智化财会监督人才是重要支撑。

二、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新形势下财会监督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窗口”和“工具手段”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数字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之一,能够有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从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到具体实施等方面构建起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引导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将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的发展提升到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地位。

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的推动下,财政金融部门及机构积极推进预算管理、财务会计、审计监督等体系的数字化建设,这些领域的改革是检验各单位数字化转型成效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的数字化转型也倒逼数智化财会监督体系的构建,大智云物移等金融科技正逐渐打破传统财会监督服务的局限性,推动传统监督模式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对既懂财会金融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的财会监督是涵盖财政监督、财务监督、会计监督在内的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监督行为,是建立现代财税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财会监督有助于重大财税金融政策的落实,财政和金融领域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主要强调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而现代财税金融体制下更注重的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在目标和内容上的紧密配合,体现为重大财税金融政策在制定上的统筹规划,在实施和执行上的沟通协调,在监督上的共享联动,实现政策工具间的有效配合。这种贯穿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和落地全过程的财政金融协同联动离不开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对接和联动,数智化手段有助于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够使政策制定更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

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区别于传统财税金融体制的关键点在于“现代化”,而这种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就是科学技术上的现代化。例如,金税三期、四期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在降低征税成本、提高税务监管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也有助于财政金融部门和环境部门的协同联动,促进企业绿色转型。而目前,财政金融相关部门相对缺少业务和科技融会贯通的综合性人才,难以匹配新时代财会监督信息化越来越高的需求。数智化转型以深度技术创新颠覆和改造传统的财会监督模式,同时也为重构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方向和手段。

三、 基于财政金融协同的财会监督人才培养体系数智化融合与重构路径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在数字化财会监督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工作实践来看,高校培养的相关人才接受到的信息化新技术教育的程度仍普遍较为浅显,难以满足新形势下财会监督领域的要求。高校传统财政金融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难以及时跟进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何借助数智化的方式方法及思维对传统培养方式进行改造势在必行。以下主要从数智化“重塑培养目标”“融合培养内容”“重构实践体系”“提升评价体验”等方面,探究基于财政金融协同视角,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融合与重构。

第一,重塑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目标。新时代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适应数智化发展需求的“兼顾财政金融知识和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人才。传统的财会监督运行机制中,财会监督与金融监督、统计监督、审计监督、行政监督之间缺乏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各类监督数据对接不够,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现象明显①。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依赖抽样、实地以及事后检查的传统财政监管模式越来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探索实施具备全覆盖、全链条、全周期、全智能和靶向性特点的数字化财会监督势在必行②。财会监督从传统模式向数智化新型监督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对财会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科学素养、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基于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内容革新与数智化融合。当前,如何推动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是亟待解决的命题。对于高校而言,从课程内容上看,理应探寻增设符合财政金融实践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全面深化财政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运用数字技术推进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转型升级。在财政金融专业现有的以文科为背景的传统培养模式下,要将“数智”元素体现于课程内容之中,必须要构建递进式课程体系。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三大课程模块的建设来支撑数智财政金融课程体系建立,包括:首先,在“通识教育模块”,拓宽学科视野和知识广度,明确现代数智技术与所学的财政金融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奠定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应具备的现代数智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其次,在“交叉融合课程”模块,推动数智技术与传统财政金融知识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运用数智技术解决财政金融现实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并且根据财政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财会监督实务为导向设计教学案例,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数字经济、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应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财税等前沿问题的研究融合进日常教学中,保证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最后,在“项目驱动模块”,通过校企合作,依托企业的实际业务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财政金融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第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财会金融专业实习、实践、实验教学体系重构。在传统的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践等课时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制于教学场地设备缺陷、实习单位沟通协调等问题,实践过程普遍以参观方式为主,由于财政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部门,风控和监管严格,非正式员工难以接触到核心业务,学生实习主要是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对于提升能力和对行业的理解力而言效果有限。数智化赋能财政金融专业实习、实践、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仿真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当前实习、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可以根据财政金融学习的特点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现有的实习、实践模块,一方面,加强数字化财政金融仿真软件平台的开发力度,完善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实操性,拓展案例库,以更好地满足数智财政金融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与财政金融机构以及从事数字化、智能化财政金融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搭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引入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财政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等的专家加入课程师资队伍,将最前沿的实务案例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数智财政金融领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构建高校与财政金融企事业单位的双向联系,搭建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的提升渠道。

第四,基于素质提升的财政金融课程思政数智化建设。数智时代金融科技等的发展使得财政金融实务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理论体系构建的速度,这对从业人员创新思维提出了要求,具备“应用、分析、创造”的能力是快速适应行业变化的重要前提,同时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财政金融风险,伦理和职业道德也是衡量数智化财会监督人才的重要尺度。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借助“数智化”工具和思维,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构建财政金融类教学典型思政案例库,使思政教育融入并贯穿财政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

四、 数智化赋能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数智技术的发展拓宽并深化了财会监督的内涵和外延,财政金融的协同联动也使得财会监督取得了新成效。如何更好地实现数智化赋能新时代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培养,以应对日趋复杂的财政金融形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重构基于财政金融协同的数智财会监管理念。数智技术和工具能够提升财会监督效率,减少审计准备时间,节约监督成本。通过大数据实现财政金融部门的协同联动,便于提前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建立预防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转化和传导的防火墙,提升财会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需要树立从传统监督到数智监管转变的理念,持续提升数据治理效能,统一数据标准,打造财政金融协同的数智化营运和财务监管平台。在人才建设上,提早布局,加强培训;在人才引进上,加强对兼顾财政金融知识、科学素养、数字化能力等的综合要求,强调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完善财会监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应充分利用大智云物移等信息技术,实现财会监督工作与新技术、新科技、新工具的深度融合。打造财政金融协同的数据共享平台,统一报送标准,拓宽财会监督数据采集的深度和范围,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实时更新,实现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等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决策的效率和针对性。在提升数据治理效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数字网络安全的建设,切实保障数据安全,构建起财会领域重大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财政监督、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作为目前财会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每一环节都应积极进行数字化升级,使得财政金融政策的执行、资金使用的全生命周期都处于信息记录和动态的监督之下,打造财政金融协同联动的统一监督体系,形成监管合力。

第三,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全周期的财会监督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理清目前财政金融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有哪些方面滞后于实务(实践),通过全面的课程改革深度融合数智技术,构建渐进式财政金融专业数智技术课程体系,积极呼应新文科建设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着力培养精通财政金融专业知识的“专才”和掌握数智化新技术的复合化“通才”。同时,依托高校在财会监督理论知识教学和研究上的优势,结合财政金融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实务工作中的实践,推进“双师制”,重组实习实践师资团队,打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凝聚高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全周期合作的财会监督人才培养合力。

第四,坚持价值引领提升财政金融人才综合素质。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是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结合的现实路径。通过数智赋能财政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提炼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提炼教学方法,构建思政教学数字化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从提高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坚守职业道德等多维度完善财政金融学类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并将典型案例以数字化形式多样化呈现,使思政教学效果突出的优秀案例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真正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

注释:

①财政部大连监管局: 多措并举积极探索财会监督信息化有效路径,网址http://dl.mof.gov.cn/caizhengjiancha/202301/t20230111_3862767.htm。

②关于推进数字财政监管探索和实践的思考, 网址http://sx.mof.gov.cn/dcyj/202303/t20230307_3871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