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怎么评?如何用?(下)

2023-02-27杨晓黎,韩晓明,姜国兵

财政监督 2023年24期

背景材料:

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涵盖政府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涉及财政运行各个方面,反映财政工作目标达成的结果及其有效实现结果的过程,既是政府层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也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实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实施综合绩效评价”“将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等部署,近年来多地开展了积极探索。

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实践的第一步。 根据相关研究者的总结梳理,在各地实践中大体形成了三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一是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五性”维度体系,该体系突出问题导向,旨在监测和评价各区“钱是否够用”“成本是否节约”“管理是否规范”“效果是否显著”“组收是否努力”等问题,从财力保障的充分性、成本节约的经济性、运行成效的有效性、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五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 二是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整合性指标体系,该体系从收入绩效、支出绩效、管理效率、运行成效、可持续性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三是以浙江、江西等地为代表的“财政管理+政府履职”体系,该类指标更加关注财政预算收支质量、执行状况、财政改革要求,从财政管理、政府履职成效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建构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各地在部署推进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实践中,还涌现出不少特色做法。 例如,北京市自2019 年底启动十六区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一直将“成本节约”作为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一级指标,在多年持续开展区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过程中同时开展“成本节约”“规范管理”“财政保障能力”“运行成效”“财源建设”等常态化专项监测工作,深化综合绩效评价,切实将监测评价结果与政策调整、管理改善、转移支付结构优化挂钩。 2020 年山东省财政厅选取济南、济宁开展县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试点,济宁市积极探索市县乡三级同步实施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 临沂市罗庄区作为乡镇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试点,率先实现镇街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全域覆盖,总结形成“一个中心、两套体系、三项改革”的实践经验,蹚出了一条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罗庄路径”。 2021 年以来浙江省新昌县作为省级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区,以“共同富裕”为主线、以“数据集成”为支撑、以“全生命周期”为框架,在全省率先开展“自动化”绩效评价,积极构建“数智化融合”的乡镇政府财政运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高质量推进基层财政运行综合绩效管理改革,实现乡镇政府绩效评价覆盖率100%、自动化评价率95%以上。

今年以来,《山东省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发布,进一步提出“创新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任务,指出各市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市对县(市、区)、县对乡镇(街道)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市县探索设立财政运行“健康指数”,为推动财政可持续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9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强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案》,统筹谋划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和制度体系,部署将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向政府预算拓展,从市、区向镇(乡)延伸。

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是从财政视角考量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成效。开展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对于科学分析地方财政运行质量、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地开展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实践,为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的深化拓展,有必要阶段性总结经验做法、厘清存在问题、探研未来路径。如何理解把握财政运行综合绩效的内涵?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构建自身适用的评价体系?如何以更宽视野、更新思维、更有力的方法,解决“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用”等问题?监督沙龙栏目聚焦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实践,分两期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逐步推进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全覆盖

主持人:目前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尚处于选点试点阶段,大部分省市还没做到上级财政对全部下级政府财政运行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在您看来,制约该项工作进一步推广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说,一地开展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实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杨晓黎:制约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推广主要有人员力量不足、专业能力不够、评价质量不高、结果应用不实等因素,想要做好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领导足够重视。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各级财政部门及财政内部相关处室同向共振、信息共享、群策群力。因此,无论是评价方还是被评价方,领导重视与否直接决定了评价工作的定位和深度,决定了能够调动多少资源开展相关工作,是确保评价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

二是力量足够专业。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涉及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评价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丰富的财政知识储备和长期的实践工作经验是评价人员做好评价工作的必要前提。同时,要做到上级对下级评价全面覆盖,还需成立评价工作组,集中开展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实地调查研究、数据汇总分析、评价结果论证、问题整改落实等多项工作,工作量较大、周期性较长、保密要求较高,对各级财政部门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三是配合足够到位。从以往经验看,仅围绕各级财政部门已公开的数据开展评价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与平时的监控、分析、总结等工作相重合,容易造成工作“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因此,要想深入实施评价工作,需要提前与被评价财政部门沟通,争取其支持配合,主动提供全面详实的数据资料,详细介绍相关具体情况,才能够从中发现新线索、新问题,从而增强评价效果。

韩晓明:与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相比,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性、协同关联性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在评价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明确评价的基本逻辑。应当按照“财政决策——财政收支管理——财政运行绩效——财政可持续性”的逻辑思路将政府财政运行决策、过程、运行效果等方面的核心指标进行分析、提炼,明确依据财政决策、财政收支管理、财政运行效果和财政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开展政府财政运行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

二是抓住评价的关键内容确定核心指标。围绕财政决策、财政收支管理、财政运行效果和财政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核心工作内容和要求,做好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绩效评价报告两项主要内容,突出政府预算特点、关注重点核心领域、充分体现改革发展成果等要求。

三是突出区域财政运行特色。立足各级政府财政运行实际,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展现区域性预算管理特点、财政运行特色,改革发展成果,结合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体制、财源建设、资源禀赋、业务特色、绩效考核体系、事权财权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等因素,全面、客观、完整地体现区域财政运行特色。

四是选择第三方机构辅助工作开展。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评价工作方案合理规划、评价工作有序组织开展、评价过程分析客观合理,都会对评价质量和后续结果运用产生直接影响,择优选取第三方机构辅助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有助于顺利开展评价工作和保证评价质量。

姜国兵:客观来说,从政策出台到试点,再到全面推开,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看到,目前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尚处于选点试点阶段,还没做到上级财政对全部下级政府财政运行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我认为原因至少有三:一是政策要求有待进一步明确。绩效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在“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要求中,明确提到实施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以及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对于如何开展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有待提出进一步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目前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统一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实践中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需要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这恰好是当前需要加强研究的地方。三是某些地方领导主观上不想“揭家丑”。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财政运行状况也普遍不容乐观。财政表现是地方政绩考核的核心要素,而绩效评价结果是要公开的,要真实反映地方财政运行综合绩效,可能多少会存在政绩表现上的担忧。

黄婕:目前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尚处于选点试点阶段,制约该项工作进一步推广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评价标准不明确。目前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标准尚未明确,这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即使对同一地区的不同区镇也难以通过财政运行绩效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评价结果难以利用。

二是评价数据不精准。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需要采集大量的财政数据和政府履职效能数据,部分效益评价数据直接将经济发展相关数据简单地等同于政府绩效进行评价,也就无法科学评价政府履职效能的实际完成情况。

三是评价方法不成熟。目前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方法尚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的政府绩效管理更加侧重过程管理,对于政府运行的成本、效率以及经济发展外的实绩和效果等核心绩效却很少涉及,这使得评价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难以全面反映财政运行的实际情况。

四是结果应用不充分。虽然试点地区已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制定了明确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但一些地区仍把综合评价结果当作一项形式化的数据,未有实质性应用。

五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目前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制度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这使得评价工作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

为了进一步推广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制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层级财政及政府机构在职责、战略发展方向、当前实际管理情况以及绩效管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并明确不同层级的评价的内容、指标、方法等。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跟踪采集机制,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完善绩效评价方法。进一步加强对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除了要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外,还要逐步将自下而上制度修订反馈的应用情况、政府自身的内部评价以及公众对政府的评价都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形成内外多层次评价联动,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是加强评价结果应用。进一步强化将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在对下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中,可以考虑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直接根据评价结果挂钩分配,对评为优秀的地区给予重点奖励,对综合得分排名上升较快或某类指标得分排名靠前的地区给予一定引导性奖励,对评级不合格的地区扣减部分转移支付补助。同时,综合评价以及单项评价结果作为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经审计机关和财政监督部门查处,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地区,上级财政部门在分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时,根据情节轻重按照10%—30%的比例扣减转移支付补助;对整改不到位或再次发生同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在1—2 年内取消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资格。

四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对专业评价技能的人才培养和评价队伍建设,提高评价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同时,积极引入专业化的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其他主体,共同参与到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实践中,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实现由单一政府自评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五是加强评价结果公开。积极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将财政运行绩效评价结论、发现问题、整改建议等内容及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媒体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向社会公开,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接受群众的评议、监督,以结果公开促整改、持续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

张航:我认为本期沙龙的主题非常精准地点出了本项工作尚未全面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坦诚地说,在我们开展试点工作前,对“怎么评”“如何用”还是存在着困惑。例如,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财政管理水平应该占比多少、如何体现“综合”、各个乡镇之间的评价结果是否可比、如何规避乡镇自身禀赋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等等。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符合当下和可预期内需求的指标体系和工作模式,并以信息系统为依托,持续开展指标的改进和迭代。从自身经验看,我认为有的制约因素会随着实践探索而克服,有的制约因素则需要顶层设计的推进。

探索构建符合省、市、县、乡镇特点多层次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主持人:根据相关研究,在当前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不同层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俄罗斯套娃”现象,即未能体现不同层级政府财政运行的特点,各层级政府比方省对市、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街道)的评价指标体系趋同,实际上不同地区不同层级政府财政运行水平在收支结构、债务和社会保障可持续性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在一地之内,不同区县、镇街也存在禀赋不同基础不同等差异。 如何建立符合省、市、县、乡镇特点的多层次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亦可结合您的研究和实践,谈谈适用一地自身实际的指标体系应如何构建。

杨晓黎: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对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评价内容难免会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随着评价主体、评价层级、评价目的的改变,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而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科学、精准。结合近年工作实践,我认为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到“横向基本一致、纵向各有不同”,即对同一层级政府财政部门评价时,评价指标应基本相同,仅在部分经济发展等指标上可存在细微差异,但不会影响整体评价结果,确保评价对象之间横向可比较、可衡量;对不同层级对象评价时,应当按照评价重点的不同,有侧重地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市级聚焦长远发展。市级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应重点聚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政策落实情况,聚焦财政经济健康运行、可持续发展,系统查找深层次问题,全面反映运行成效,从而提出切实管用的意见建议。

县级关注风险管控。县级事关基层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应重点关注财政兜底保障情况,揭露县级面临的形势困难,围绕解决现实问题、防范化解风险、提升管理效能等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举措。

乡镇紧盯规范管理。乡镇(街道)是政府管理的最末端,基础相对薄弱,资源统筹能力有限,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应适当降低标准,紧盯管理不完善、不规范的关键环节,通过评价提升绩效水平,推动财政管理提质,经济发展升级。

韩晓明:通常,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按照“财政决策——财政收支管理——财政运行绩效——财政可持续性”的逻辑思路组织工作开展,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共性的、框架性的要求,至于具体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设定,则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一加以明确。

绩效评价是一项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的工作,在试点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第三方机构对工作不够熟悉,需要一个理解、熟悉工作的过程,因此往往直接参照已有的设定内容和指标体系开展试点工作,就会出现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雷同的情形。从近年来项目评价和部门评价的发展过程看,随着单位、部门和第三方机构人员对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细致学习和了解,围绕评价核心内容的确定、核心指标的选取以及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确定等方面的工作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具体地,针对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评价工作的组织开展会不断聚焦并逐步加以体现。

要在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过程中体现出地区性财政运行特征,首先,需要政府对自身财政运行水平在收支结构、可持续性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特征有全面、明晰的认识;其次,政府还要对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管理基础、战略规划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在评价过程中,能够在全面分析、提炼总结评价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政府财政运行特色;再次,政府能够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具体评价人员,帮助其建立起客观、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开展流程,从而构建符合省、市、县、乡镇特点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姜国兵:众所周知,绩效目标和指标是全面推进绩效管理的“牛鼻子”。一套好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准确测量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为地方财政运行“把好脉”,从而为绩效提升指明方向。据我观察,当前绩效评价领域确实存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准、绩效问题挖掘不深、绩效建议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绩效管理初衷是花小钱办大事,然而,一旦绩效管理仅仅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无法对评价的项目、政策、部门整体,或财政运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绩效的建议,那么这项常规工作就走向了绩效的反面,绩效管理变成了无效管理,浪费了公共财政。

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对象是财政运行,其内容是绩效,即按照绩效的逻辑对财政运行进行综合评价。我们研究团队在对某一地级市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实践中,在对比国内代表性的理论文献和实践做法之后,提出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收入保障、支出效率、运行成效、财政可持续性等四个维度,在具体指标确定上不仅与理论专家反复探讨其逻辑性和理论价值,而且与财政部门实践人员反复讨论其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最后确定了27 项指标。我们团队构建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所具备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不仅考虑当年度财政运行,更考虑长期运行状况;不仅横向比较同类城市,而且纵向比较财政运行多年度多要素状况;不仅在评价对象上考虑不同区县类型的特点,更是在指标设计上有所区别,能够挖掘数据背后的机理和原理,从而能够为地方财政运行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黄婕:要建立符合不同层级政府财政运行特点的多层次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考虑以下步骤:

首先,明确各层级政府财政运行的特点和目标。不同层级的政府有不同的财政运行特点和目标,例如省级政府更关注宏观调控和均衡发展,市级政府更关注区域协调发展,县级政府更关注公共服务均等化,乡镇政府更关注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政府分别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地区差异进行指标设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地理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更加注重对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评价;对于欠发达地区,可以更加注重对经济发展、扶贫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评价。再次,构建分层级的指标体系。根据各层级政府的特点和地区差异,分别构建省、市、县、乡镇等多层级的指标体系。各层级指标体系之间应该相互衔接、协调,以确保整体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最后,引入动态调整机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政府财政运行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

在构建符合一地实际的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制定指标体系时,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以确保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突出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不同地区政府的重点工作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例如,如果当地政府的重点是扶贫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可以制定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相关的指标。三是注重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在制定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政府财政运行的各个方面,包括财政收入、支出、债务、公共服务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评价政府的绩效表现,如从公众满意度、政府执行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四是简化评价指标体系。在保证指标体系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需要尽量简化指标体系,避免过于复杂和繁琐的指标影响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五是建立数据采集和更新机制。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需要进行规范和统一,建立相应的数据采集和更新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需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督和管理,避免数据造假和失真等问题。

总之,建立符合不同层级政府财政运行特点的多层次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设计,注重各层级政府的特点和地区差异,以实现全面、准确、实用的绩效评价。

张航:以我局实践为例,由于我们在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评价试点中以数字化为切入点,当时目标即为构建一套适合全县各乡镇的通用指标。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分析、乡镇部门走访研讨、专家论证、系统测试、指标修订等,建立了“共同富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质量、收入增长、城乡融合、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基层治理7 项二级指标,涉及经济发展水平等17 项三级指标、76 项四级指标。

多措并举推进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主持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是关键。 背景材料中的“罗庄路径”以评助管、加强结果应用,在体制改革、财务内控、可持续性和运行成效等方面推动了系列改革措施出台,提升了镇街财政运行效率和效能。 北京市已将各级政府成本控制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山东今年出台的方案中探索设立财政运行“健康指数”等部署都是对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实践与思考。 就强化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您还有何想法建议?

杨晓黎: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效果好不好、成效明不明显,结果应用起决定性作用。各级财政部门应采取反馈整改、决策参考、激励约束等方式,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全面放大评价效能,实现财政资源高效配置。

一是及时反馈,整改落实。评价结束后,评价主体应将评价结果正式反馈被评价方,并列明具体整改落实要求。被评价方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整改落实情况。

二是服务决策,提供参考。针对评价中发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深入剖析原因,深挖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完善财政体制、推动财政改革、科学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三是奖惩分明,激励约束。为进一步提高各级对评价工作重视程度,增强评价效力效果,对于综合评价较好地区进行通报表彰,适当在财政体制、转移支付方面予以奖励。对于综合评价较差地区进行约谈会商,提示风险、明确方向,并在相关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适当予以惩戒。

韩晓明: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不断促进财政资金效率提升和政府履职能力提升,在确保财政可持续的同时,降低风险、推动经济发展。运用评价结果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全面判断财政运行情况和运行质量,支撑财政、经济工作。通过梳理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现状,纵向对比各地近年来财政改革发展情况,横向分析所有县、市、区之间的数据差异,明确具体问题、意见建议和整改情况,增强财政运行评价结果对财政和经济工作的支撑作用。

二是提高信息公开力度,形成激励机制。根据评价结果,结合财政数据、日常管理等因素,对各地区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评价等次,将评价结果及等次向人大报告,并由政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促进“比学赶帮超”正向激励机制形成。

三是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的挂钩机制,提高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依据评价结果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转移支付等挂钩机制,对管理基础较好、综合得分较高的地区,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转移支付的重要参考因素予以倾斜。

四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推动财政资金提质增效。评价结果采取打分的形式,实质上体现政府财政运行指标的两类情况:得分项和扣分项,前者反映工作成绩和积极效果,后者反映存在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因此能够直观反映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进而有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推动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姜国兵:结果应用是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功效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制度激励的关键所在。强化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一方面,要对绩效本身有深刻的理解。遗憾的是,现有的一些第三方评价已经异化为一项“业务”,更多是市场运作、公司化操作,盈利反而成为了主要目的。绩效评价结果能不能准确反映绩效本身,这才是我关注的。只有深刻理解绩效本身,才不至于出现绩效评价的“短期”效应。预算绩效在是否能够量化测量之间,往往具有显性存在和隐性存在的关系。然而,在公共领域,显性存在往往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显得不重要,隐性存在虽然不可测量却是我们想要的。例如在教育、健康、公共服务等诸如此类专业领域,重要的并非培养多少学生、医治多少病人和服务多少人,而是学生是否因为教育而人格健全、国民健康体质是否提高、民众因服务提供能否提升生活质量,等等。因为这些公共领域看重的不是成本、效率,而是社会的认同和责任感。然而,成本和效率容易测量,而社会认同和责任感则难以测量。当前评价中一些绩效指标以次充好,难以反映公共事务本质。我认为,绩效结果务必要建立在深刻理解绩效本身、准确测量公共绩效基础之上,最重要的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评价结果运用的价值是以能否真正实现收入、支出、运行、保障等方面的成效为依据的。如果只是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的结论无法提出启发性或建设性的意见,进而无法解决财政运行的问题,那评价结果本身也就是无效的。因此,既需要主评人能够在报告中提出真知灼见,也需要财政部门、下级政府识别并运用,从而使得评价方、组织方和实施方三者能够成为学习共同体,共同促进财政运行综合绩效。

黄婕:强化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对此有如下想法和建议:

一是完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如前所述,将绩效评价结果切实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对评为优秀的地区给予重点奖励,对综合得分排名上升较快或某类指标得分排名靠前的地区给予一定引导性奖励,对评级不合格的地区扣减部分转移支付补助。

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对地方政府的高质量考核等进行结果共享共用,以便更好地推动预算管理和资源分配的工作。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督效果。

三是优化评价指标设置。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保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工作需求。

四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摆脱政府自身单一的上下内评模式,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进行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第三方评价机构需坦诚、准确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帮助政府和部门更好地改进工作。

五是创新综合评价方式。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现有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中嵌入“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实现数据的动态跟踪监测和实时分析,为预算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支持。

六是强化社会共同参与。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社会参与范围。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增强公众对政府预算管理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张航:在实践中,评价结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制度完善、管理提升、整改反馈等方面,“将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的部署尚难落地,结果应用的刚性还有欠缺。我觉得,如果能由上一级政府作为下级政府财政综合运行绩效评价工作牵头单位,改变财政部门“一头热”的现状、将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作为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参考、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考核的融合,绩效管理的水平将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