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结构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2023-02-26刘玉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6期
关键词:情感分析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

[摘  要] 《傲慢与偏见》作为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名作,以其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情感结构理论为基础,借助情感分析技术,从小说各章的情感变迁出发,探究了简·奥斯汀女性主义思想的矛盾性,结果表明: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思想受情感结构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和保守两个方面,而小说各章的情感值则受到作者先进性与局限性并存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积极与消极情绪的交织中变化。受时代所困,奥斯汀的女性思想未能摆脱传统婚姻观对女性的看法,仍然认为婚姻是女性的最终归宿。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女性主义  情感分析  情感结构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26-0071-07

19世纪前后的英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被普遍认为是体质较男性弱小、智力较男性低下、经济上无法自立、只能依靠男性存活的群体。如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到奥斯加·勃朗宁先生说“所得的印象总是最好的女人比最坏的男人在智力上还差”[1]。大卫·莫那翰认为“妇女们再没有比18世纪那么不受尊重的了”[2]。在这样一种男性至上的社会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思想却发出了超越时代的光辉,她认为女性也有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Elizabeth Bennett)正是一位追求平等自由的女性,这一角色的出现见证了奥斯汀女性意识的觉醒[3]。不过,由于时代局限,奥斯汀无法完全脱离时代主流文化的影响。正如申红指出,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思想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在“反叛”和“屈服”之间摇摆不定[4]。小说所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少有研究者从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理论出发,基于文本挖掘的情感分析技术探究《傲慢与偏见》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女性主义。

一、《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类为对比研究,即采用对比的方式探究该小说与其他同类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异同之处。蔡岚岚从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出发,比较了两位作者在女性追求平等、反抗传统父权以及追求个人幸福婚姻三个层面上的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主义作家在思想觉醒后逐渐颠覆文学中男性角色主体地位的过程[5]。赵淑萍从婚恋观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发现女性主义婚恋观与世俗婚恋观的碰撞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父权社会的反抗,表达了婚姻需建立在男女双方互尊互爱基础上的观点[6]。申红将《傲慢与偏见》和《西厢记》视作中外文学在女性领域内的代表性作品,发现中外文学发展道路虽不同,但在人文关怀上却共通,皆能引发社会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反思[4]。Siddika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宠儿》中赛特(Sethe)的女性主义特点,指出女性角色在努力实现独立自我并发挥女性潜力时会受到男权社会的阻碍,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担忧[7]。钟瑜宁和张申艳发现《傲慢与偏见》和《简·爱》都关注女性成长、推崇男女平等,并都注重女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地位,传达出超脱时代的“反叛思想”[8]。Chandio等人从女性主义写作手法出发,分析了《傲慢与偏见》和《玩偶之家》中的女性主义话语[9]。傅守祥和杨洋对比了《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截然相反的女性形象,揭示了不管是“英国式温良”还是“法国式狂暴”,本质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平等地位的诉求[10]。

另一类研究则只关注《傲慢与偏见》小说本身,从不同角度讨论书中的女性主义。Wylie从写作风格入手,认为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对男性文学领域的侵犯,但她很少在文学的“舞会”上“失足”,其作品也能赢得文学界赞扬,因为她一方面追随男性视角,挖苦女性的愚蠢;另一方面又塑造了削弱父权制的女性形象,传播了女性主义思潮[11]。Alafaireet从女性私密空间角度出发对伊丽莎白和夏洛特进行分析,发现奥斯汀将女性的私人空间和女性的心理成长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对私人空间的捍卫实际是对心灵困局的反抗,以此倡导女性自由思考[12]。孟慧霞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角色在经济、婚姻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困境,发现正是这些困境促进了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13]。胡少斐以小说中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为基点,论述了奥斯汀对女性能力与智慧的重视[14]。黄燕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立场分析,发现伊丽莎白对爱情与婚姻的诉求实则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即以鲜明的女性立场讽刺了男权社会下的婚恋关系[15]。吴童注重挖掘奥斯汀的婚恋观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认为爱情、物质、理性对女性婚姻幸福皆起着重要作用[16]。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元素的研究角度多元多样,但少有研究者以数据为支撑,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该小说展开情感分析。本研究采用情感分析技术是为减少个人对小说主要情感走向的主观臆断,使研究脉络和探索方向更加清晰明确。另外,情感结构作为文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对帮助研究者理解奥斯汀女性主义思想具有矛盾性的深层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与工具

1. 女性主义:反抗压迫的平等斗争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的源起地是法国,本意为解放妇女。该词于19世纪后半叶被收入英文词汇中,核心释义为基于人权天赋的男女平等理念。国内外学者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各具特色,其内涵可总结为妇女在社会各领域内反抗男性压迫的平等性斗争。

女性主义是一种追求平等的斗争。法国女权主义者、政治活动家玛丽·古兹(Marie Gouze)较早阐述了男女平等理念,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的,在她们的权利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17]。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将女性主义定义为“一场结束性别歧视压迫的斗争”[18]。从“性别歧视压迫”的意义上说,由于女性长期处于社会上较低的地位,任何想要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都可以给自己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而“斗争”则体现了女性有能力改变其劣势地位的可能性。关于女性“斗争”的能力,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也有类似的观点,她认为社会制度、传统观念和传统习俗是造成两性之间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三者叠加使女性失去自由,沦落为第二性[19]。女性有能力改变其低人一等的地位,获得本应拥有的平等权利。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女性得以“斗争”的前提。李銀河揭示了女性意识的本质,认为它实际上是一种“受害者意识”[20],正是这种意识的产生,使得女性有了追求两性平等、反抗压迫的根本动力。

女性主义“斗争”覆盖多个社会层面。英国政治科学家瓦莱丽·布莱森(Valerie Bryson)在评价《赛尔卡瀑布公约》时提到,女性要“使用美国主流政治的语言,要求妇女作为公民享有投票权、财产权、教育权、就业权以及公众参与政治和教会的权利”[21]。可见女性主义所涉及的领域已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谭兢嫦认为女性主义“旨在消除对妇女及其他受压迫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政治上的歧视”[22]。除了女性反对压迫与歧视的基本领域外,在更高层次上,女性主义所关注对象包含了受压迫的社会边缘人士。因此,女性主义的内涵可延伸为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对一切带有歧视与压迫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奋力求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总之,女性主义可概括为人类争取性别平等的斗争,并且这种斗争蕴藏在社会各领域中。

2. 情感结构:异于主流的鲜活经验

“情感结构”的概念最早见于由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和迈克尔·奥罗姆(Micheal Orrom)合著的《电影序言》中,其定义可以通过以下译文来理解:“在对于某个时期的研究中,我们能够以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性,重构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生活结构,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构当时的主流观念……但是总的来说……还会存在某个元素找不到对应的情况,这个元素就是被我称为时代情感结构的东西。”[23]

威廉斯认为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情感结构是指社会群体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经验, 而不是概念化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由于它尚未壮大到能够转变成某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所以和主流文化相比,往往会有不对应的地方。这揭示了情感结构与主流文化之间不能完全契合的关系,即“社会历史的总趋势对个人情感的建构作用以及二者不能完全趋同的矛盾状态”[24]。

雷蒙·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矛盾状态,他以维多利亚早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当时作家所写小说中的情感结构之间的反差为例[25],向读者说明了虽然情感结构与主流意识具有的不一致性并不能瞬间左右主流意识的发展方向,但能通过长期作用对主流意识进行改造。

总之,情感结构是指社会群体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经验,而不是与个体情感割裂开的概念化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它反映了某个时期的主流文化与社会群体的实际生活感受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完全契合的关系。

3. 情感分析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小说《傲慢与偏见》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并以数据为支撑探究了女性写作视角下小说各章的情感变迁。本研究所使用的软件工具为R 4.2.1。在进行情感分析时,该研究调用的数据包主要包括:简·奥斯汀原著小说库“janeaustenr”、情感词库“bing”以及绘图工具包“ggplot2”。研究者首先使用R数据包“janeaustenr”将《傲慢与偏见》英文原著调入R软件中;接着对文本进行预处理,如使用数据包“tidytext”中的函数“unnest_tokens(  )”对文本形符化;随后调用情感词库“bing”计算小说各章情感得分。情感词库“bing”是数据包“syuzhet”中的一部分,它将情感词分为正面情感词和负面情感词,并对两种词类分别赋值1和-1,累计赋值后,小说每章都将得到两个不同级别的情感值项,再调用数据包“ggplot2”对情感值进行绘图,得到小说各章情感变迁的可视化结果。

三、奥斯汀女性主义思想的表征与局限

本节报告小说各章正负面情感对比图和小说综合情感变迁条形图,并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开展讨论。

(表1)为小说各章正面与负面情感对比图,横坐标为小说章节序数,纵坐标为情感值,实线虚线分别代表正面负面情感走向。从图表可以发现,小说代表积极情感的实线大部分高于代表消极情感的虚线,体现整本小说积极的情感基调。图中两条折线变化明显,反映了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以及主人公多变的情感体验。

本研究根据每章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之间的差异值绘制了情感变化条形图,(表2)中横坐标为小说章节序数,纵坐标为正负面情感差异值,即综合情感值。综合情感值较高的章节为第6章、第16章、第18章以及第43章,数值均大于70;综合情感值较低的章节为第34章、第36章、第46章,数值均小于-12。对照(表1)与(表2)可发现,小说中章节的综合情感值高并不代表本章没有负面情感,如第18章的正面情感值达到224,而负面情感值也高达145,暗示了章节内主人公复杂冲突的情感变化;同样,综合情感值低的章节并不意味着章节内没有正向情绪,如第46章中负面情感值虽达到136,但正向情感值也有88,可见该章中女主角的心情虽然一落千丈,但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这一推测有待后续分析验证。

1. 奥斯汀女性主义思想的表征

第6章为小说第一个正面情感峰值点,数值达到130,本章不止一次地描写了伊丽莎白的眼睛,而這双透露着非凡智慧的眼睛也是男主角达西(Darcy)首次对她产生好感的原因。为突出伊丽莎白聪明机灵的人物特色,奥斯汀没有刻意描写伊丽莎白的美貌,而是通过描写伊丽莎白凭借智慧引起了达西注意的方式,成功传达了女性有智慧比外貌美丽更加重要的观点,进而表现出奥斯汀并不希望男女之间爱情的萌发建立在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反观班纳特太太在择婿时极其看重女婿的外在经济条件,完全忽视了女儿的个性如何、是否能得到男性尊重、是否与该男有情感基础等。可见奥斯汀暗讽了当时金钱至上、无视男女双方心灵是否契合的婚姻观念,强调了女性的智慧能够抵抗男性的傲慢并获得尊重,这是男女主角之间平等的基石,也为两人爱情的萌发奠定了基础。

小说第16章正面情感值达到160,伊丽莎白在这一章第一次对男性角色感到心动。这位男性角色就是满嘴谎言的军官威克汉姆(Wickham)。虽然威克汉姆在小说中是一个反面角色,但读者在伊丽莎白与他的交谈中可知,伊丽莎白并不是被他的财富吸引,而是同情他的遭遇,继而对他产生好感。威克汉姆自述家境并不优越,伊丽莎白却没有看不起他的出身,反而为他失去牧师一职的遭遇打抱不平。

小说第18章的正面情感值达到了全书的最大值224,本章伊丽莎白参加了彬格莱(Bingley)先生家的舞会。舞会伊始,达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两人的关系因此缓和了一些。彬格莱小姐得知伊丽莎白听信威克汉姆对达西的诋毁之词,便在伊丽莎白面前为达西说话。然而,彬格莱小姐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威克汉姆家境的嘲讽,伊丽莎白因与她意见相左,对话并未进行下去。可见,作者塑造了一个有主见、不因家境贫寒而歧视他人的极具正义感的女性形象。这一部分,女性自由具体表现为思想上的自由,女性平等表现为智力上的平等,伊丽莎白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物特征暗含了奥斯汀对当时“最好的女人比最坏的男人在智力上还差”[1]这类看法的不满,阐述了女性也可以机智灵敏,有权对事情发表独到见解,并坚持自身看法的重要观点。

男主角改掉自己的傲慢,女主角也因此放下自己的偏见,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更加了解彼此,这是奥斯汀对婚恋中男女平等现象的赞扬。第43章为全书综合情感值最高的一章,数值为133,在这一章里,伊丽莎白随舅父舅母来到彭伯里庄园,那里景色优美,使人心情愉悦。伊丽莎白首先了解到达西很受当地人欢迎。再次邂逅达西时,她发现,本以为会保持傲慢自大态度的他,竟然對自己的舅父舅母彬彬有礼,于是逐渐对他产生好感。至此,男女主角的关系终于在互相有好感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不难发现,本章展现了达西为伊丽莎白做出的改变。在伊丽莎白控诉了达西的傲慢之后,达西开始有意识地更正自己的态度,为伊丽莎白放下偏见、重新认识他奠定了基础。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为女性做出改变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男主人公愿意改掉天生的傲慢,无疑是对女主人公最大的尊重。

2. 奥斯汀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

主人公负面情绪与不可消除的门第与阶级观念紧密联系。第18章中正面情感值虽然很高(224),负面情感值也不可忽视(145)。舞会上,班纳特太太认为自己会因为攀亲而成为彬格莱先生房子的主人等夸张言行使伊丽莎白感到羞愧,也让众人觉得班纳特一家素质低下,伊丽莎白还因此遭到了彬格莱小姐和达西的嘲笑,这是本章负面情感值高的重要原因。伊丽莎白之所以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家族的看法,是因为她还无法摆脱门第观念的影响。即使是伊丽莎白这样有个性的女性,也会因为出身不高而自卑,可见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未完全摆脱当时的等级观念。随着情节的继续推进,小说的第34章到第36章的负面情感值居高不下,分别为111、101、93。这三章情节安排紧凑,因此本文将其视作一个连续整体进行分析。首先,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两人在交谈之中,达西透露出对伊丽莎白出身不高、她的家族不知礼数的顾虑,使伊丽莎白气愤地指责达西高傲自大、令人厌恶。达西走后,伊丽莎白因达西明知自己门第不高却还要和她结婚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说明她心里仍有因自己出身不好而产生的自卑感。接着,达西给伊丽莎白写信,解释了两件伊丽莎白对他产生误会的事情。伊丽莎白读完信后大为惊讶,发现自己对达西的偏见颇深,她陷入了愧疚与自我反思之中。经过这三章的描写,作者将伊丽莎白的软肋写了出来,她几次低迷的情绪都与害怕达西看不起她的家世有关,而女性本不应该过多在意男性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贬低自己。

男性的经济能力仍然被视作女性脱困的唯一依靠。第46章出现了整部小说综合情感值的最低谷(136)。此时伊丽莎白在家信中得知妹妹莉迪亚(Lydia)已随负债累累的威克汉姆私奔,这件事在当时无疑是一桩丑闻。班纳特家族本就被众人视作缺乏教养的家庭,这已经让她十分难堪,而她认为达西得知此事后将更低看她和她的家庭,于是情绪跌入谷底。出乎意料的是,达西知道这件事,非但没有低看班纳特家族,还替威克汉姆还清了债务,出钱让他和莉迪亚完婚。从此以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种种偏见全部消除,并对他产生了真感情。因此,第46章之后综合情感值出现了回升的趋势。虽然有情人化解矛盾令人欢喜,但此处情节安排却暴露了奥斯汀女性思想的局限。她虽然意识到当时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倡导女性应追求婚姻双方地位的平等,却无法将经济因素排除在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达西出钱帮威克汉姆还债一事,可见问题的解决主要靠金钱,完婚资金使得私奔的污迹得以通过婚姻的形式掩盖。如果没有达西的经济背景,莉迪亚与威克汉姆的私奔事件就很难解决,伊丽莎白也不会对达西产生爱慕,二者也无法走向婚姻的殿堂。因此,奥斯汀解决女性地位问题的方法是依靠男性的地位与实力,可见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未完全逃脱男权的观念。

四、女性主义、情感分析与情感结构

从《傲慢与偏见》各章感情变化可以看出主人公的个人体验生动而真实。总的来说,小说所表达的积极情感明显高于消极情感,突破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文坛以悲伤与焦虑为主旋律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式小说”潮流,开启了以女性角色为主视角的新写作道路。在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处事方式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于女性能够改变其被动地位的期望。奥斯汀凭借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的敏锐洞察,已然为女性主义发出了超越时代的声音,唤醒了无数读者的女性意识,引发了后人对于男女地位不平等现状的思考。通过情感分析可知,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负面情感值相对前半部分有所增多,表明前文埋下的冲突在此处充分爆发了出来,而在小说结尾时,负面情绪又突然得到缓和,说明矛盾与冲突都被某种途径消除了,对应小说结尾处情节发展可知,这种消除冲突的途径就是婚姻。

特定时代的小说的情感结构反映了某个时期的主流文化与社会群体的实际生活感受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完全契合的关系。奥斯汀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认为男权至上,《傲慢与偏见》中,情感结构主要表现为女主人公敢于反对男权的女性意识,对应了奥斯汀女性主义思想的先进性。然而,情感结构无法脱离时代而产生的特点则对应了奥斯汀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奥斯汀在处理男女因社会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冲突时,倾向于把金钱或婚姻作为解决矛盾的途径,并将婚姻视作女性的最终归宿,这表明她还无法真正摆脱男权传统思想的影响。例如,她将伊丽莎白获得幸福人生的希望寄托在了达西身上。来自上流阶层的达西为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伊丽莎白放下了天生的傲慢,两次向她求婚;不惜和与她同为中产阶级的亲戚交涉,以示好的姿态博得他们的好感;不计前嫌地接济对自己有过诋毁言辞的威克汉姆,设法维护班纳特家族声誉。正因为如此,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才逐渐消失,剑拔弩张的阶级冲突最终被婚姻弥合,伊丽莎白的社会地位也因二人的结合得到了提升。这种“灰姑娘”似的情节走向看似美好,但现实中女性地位的提高远没有小说中写得那么轻松,不是每位女性都能遇到如达西一般的配偶,因此通过婚姻依附男性而获得社会尊重的方式并不牢靠,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灰姑娘”类型的故事套路仍旧体现了一种男性为尊、女性为附属的地位关系。奥斯汀并没有为女性找到一条不用攀附男性就能实现自我的道路,所以在某些情节上会给读者一种无奈之感。比如,她在描写莉迪亚与威克汉姆的婚姻时,运用讽刺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荒谬的结合将导致莉迪亚日后在婚姻中受到冷落。然而,尽管这段婚姻一无是处,奥斯汀却还是放任莉迪亚与无心经营婚姻的丈夫捆绑在一块生活,并未给莉迪亚一条逃脱男性控制的出路,仿佛女性只有拥有婚姻才算找到了最终归宿,而她们婚后是否幸福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本文将女性主义、情感分析与情感结构三方面联系起来研究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发现小说正面情感值高的章节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先进性的表征相对较明显,而负面情感值高的章节中包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局限性表征也相对较多。同时,正面情感值较高章节中皆具有反击男性至上观念并表达男女平等观的趋势,而负面情感值较高的章节则普遍描写了伊丽莎在男权社会中的自卑与脆弱。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不平凡的举止言行以及她有个性、有主见的人物特点都显示出奥斯汀抨击男权传统的倾向,每每有这些元素出现的章节正面情感值都不低,可见,是否能在主流文化的基础上超越主流文化决定了各章节女性主义思想是否丰富,而女性主义思想的丰富程度成了影响各章节正面情感值高低的原因之一。

总之,奥斯汀在反对阶级不同导致男女地位差异的同时,却又把婚姻作为弥合阶级冲突的唯一解方,本质上还是逃脱不了女性依附男性而存在的传统观念,这种先进性与局限性并存的现象,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群体复杂的感情结构。

五、结语

本文探究并解释了《傲慢与偏见》主要章节的情感变迁,借助情感结构理论分析了奥斯汀女性思想先进性与局限性共存的特点,将女性主义、情感分析與情感结构结合起来看,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思想受情感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先进和保守两个方面,而小说各章的情感值则受到作者先进性与局限性并存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积极与消极情绪的交织中变化。奥斯汀的“异于主流的鲜活经验”表现为对当时男权社会主流文化的突破,她赞扬女性的智慧与能力、支持女性思想自由以及倡导男女地位平等;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具有保守性,女主人公靠着男主人公的经济实力才能获得幸福,她仍旧认为婚姻是女性的最终归宿。奥斯汀女性思想具有两面性的原因在于情感结构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完全契合的关系,契合处对应着奥斯汀带有时代烙印的传统思想,不契合处则对应了她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女性主义思想。

当今社会,女性因为经济独立,所以能够不依附男性而存在,这是奥斯汀受时代所困没能畅想出的更加平等的世界,但正因为有和她一样敢于反抗权威的女性群体,源源不断地在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中争取女性平等地位,女性才能够有今日的成就。女性试图与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在奥斯汀所处的时代来看是异于主流的鲜活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女性追求平等与自由已不再是“离经叛道”,而是新的主流文化,男女平等也将变成人类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王还,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 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 Austen J.Pride and Prejud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 申红.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归顺——以《傲慢与偏见》与《西厢记》为例[J].名作欣赏,2011(36).

[5] 蔡岚岚.英国文学女性意识的承袭与勃发——以《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0).

[6] 赵淑萍.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西方婚恋观——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

[7] Siddika M K.The Metamorphosis of Normative Femin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s Descriptive Feminism in Beloved:Inevitable Path of a Woman[J].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3(13).

[8] 钟瑜宁,张申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和《傲慢与偏见》[J].语文建设,2014(21.)

[9] Chandio R,Fatima S,Soomro S,et al.Pride and Prejudice&A Dolls House:A Comparative Feminist Discourse[J].Language in India,2019(8).

[10] 傅守祥,杨洋.现代女性意识的文学发动与两种革命——以《傲慢与偏见》《简·爱》为例的审视与反思[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11] Wylie J.Dancing in chains:feminist sati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Persuasions:The Jane Austen Journal,2000(1).

[12] Alafaireet L.Charlotte and Elizabeth: Guardians of the Female Mind in Pride and Prejudice[J].Artifacts,2012(6).

[13] 孟慧霞.关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困境的探究[J].语文建设,2015(27).

[14] 胡少斐.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意识[J].语文建设,2017(17).

[15] 黄燕.《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立场研究[J].语文建设,2017(30).

[16] 吴童.《傲慢与偏见》的婚恋观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1).

[17] 闵冬潮. 国际妇女运动:1789—198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8] Hooks B.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M].Boston:South End Press,1984.

[19] 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0]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1] Bryson V.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3.

[22] 谭兢嫦,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23] 雷蒙·威廉姆斯,刘思宇.电影序言[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1).

[24] 王庆卫.文化唯物主义、共同文化与情感结构——论雷蒙·威廉斯“三条进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5] Williams R.Marxism and Literatur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责任编辑 陆晓璇)

作者简介:刘玉,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情感分析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
基于SVM的产品评论情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词典与机器学习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
在线评论情感属性的动态变化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文本观点挖掘和情感分析的研究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