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社会性别角色认同培养研究

2023-02-26郑艳春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家校合作中学生

郑艳春

[摘 要]高中生性别角色认同面临着“性别角色认知”“性别行为规范”“性行为安全知识”“性别角色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主题班会”“学科渗透”“团体心理辅导”“家校合作”“互联网技術应用”等方式的教育活动对高中生性别角色认同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性别角色;家校合作

一、高中生性别角色认同培养的重要意义

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一个人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一方面,可能会降低自信心、自尊感,出现自卑、沮丧,缺乏进取心;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社会角色的承担,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因此,性别角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更加关注性别角色培养的教育。本文的研究对象以高中生群体为主,对于社会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为“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高中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培养是一项容易被忽略,却无法被掩盖的现实问题。目前高中生所面临的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二元悖论。一方面,他们有着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同龄人都不具备的便捷信息获取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比以往同龄人获得更为良好的性别角色教育,反之,他们甚至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所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要满足于学生的成长需要,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惑,适宜有效的支持引导可以帮助其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反之,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中学生性别角色认同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求包括“性别角色认同干扰”“性别角色稳定性不佳”“性别角色规范不明晰”“性行为安全知识匮乏”等几个方面。有部分研究者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高中生的性别角色认同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是行为实践方面,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发展都面临着一定的现实问题,非常有必要优化改进教育方法,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一)性别角色认同干扰

信息时代对于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培养可谓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性别角色知识获取渠道,有助于促进其认同和强化角色认知。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消极和错误的性别角色理论和案例会给中学生带来各种困扰和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其中潜藏着各种有别于正常性别角色价值取向的宣传和信息。比如,各种同性恋意味浓厚的短视频,所谓的“耽美”“同人”小说和某些“双男”或“双女”主角关系暧昧的网剧等,都在宣传与正常社会性别角色取向相违背的观点、主张和行为标准。受这些信息的误导和影响,部分高中生面临着性别角色认同矛盾的情况,对于正常的两性情感、交往和认识等方面都出现了“莫衷一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完全逆反”等心态。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诸如“畸形的两性伦理倾向”“混淆金钱与爱情的关系”“对于异性有严重的排斥和厌恶”等等。

(二)性别角色稳定性不佳

部分高中生对于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存在着稳定性不佳的情况。他们不能坚持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由于角色认同不稳定,部分中学生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或者矛盾抑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部分中学生容易模仿异性的行为举止,或者在有意或无意之间积极参与异性的集体活动,对于同性别同学的集体活动则缺乏足够的兴趣。比如,部分男同学喜欢和女同学一起讨论裙子的款式、乐于和女同学分享化妆品的知识,并且尝试体验女性服装和活动等等。不过,当同性别的同学积极地邀请其参与活动时,也可以被动接受,并且较快地适应这些活动。这类中学生的性别角色稳定性不佳,存在着潜在的性别角色认同异化的可能。

(三)性别角色规范不明晰

性别角色规范是一个较为直观的评价指标,对于高中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培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性别角色规范缺乏边界感,二是性别角色规范模糊不清。

首先,性别角色规范,两性交往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边界感。部分高中生对于两性交往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要求认识不足,或者有意越过正常的准则,萌发出强烈动机的不当行为。一些高中生缺乏必要的社会性知识储备,或者说处于一种“混沌未开”的状态,没有认识到“男女之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异性同学的交流沟通表现出过于亲密或者侵犯隐私等造成不适感的情况。还有某些高中生则恰恰相反,其性别角色意识萌发较早,有意与异性同学亲密接触,极个别高中生可能带有明显的“性接触”动机,希望与异性同学发生性行为等严重的潜在问题。

其次,性别角色规范模糊不清,不清楚自己应当表现出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有哪些。部分高中生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对于性别角色的社会规则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知道遵守相关的规则,或者知道相关的规则却故意违反规则。比如,部分男性学生在公共场合裸露上身;部分高中生在公开场合大肆讨论两性话题;部分女性对于个人隐私毫不在意,做出各种不恰当的模仿行为等。

(四)性行为安全知识匮乏

性别角色认同培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性行为主题教育。根据多项调查访谈数据了解到,高中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有着逐年提升的趋势,并且可能存在着发生性行为的年龄逐步降低的趋势。上海社科院裘晓兰博士,《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对上海1958名青少年开展问卷调查后,得出了以下结果:初中生中有过接吻体验的比例分别为8.7%,高中生的比例为24.9%,大学生的比例为40.6%;有过性行为体验的高中生比例为8.3%,大学生的比例为13.7%。在其他相关的调查研究中也展示出类似的结果。这种现象意味着高中生的性行为安全和健康教育亟待解决,不容拖延。然而,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性行为安全和健康知识却较为匮乏,不足以保护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高中生性别角色认同培养方法的实践探究

高中生性别角色认同培养面临着各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各方积极主动探索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学校教师是开展性别角色认同培养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开展系统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润物无声的学科渗透和德育班会

高中生课余时间相对较少,主题班会和学科渗透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性别角色认同教育的主要载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和教学素材进行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的引导和教育。

首先,性别角色是一个社会性概念,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强化。所以,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需要在集体中进行塑造,并逐步规范强化。由于性别角色需要群体中其他成员作为参照物,才能够获取积极的经验,逐步优化和保持自己的角色认知。例如,在主题班会“屠呦呦,优秀的科学家”树立男女平权性别意识,打破女性职业的刻板印象;主题班会“温暖别人、成长自己”细心、善解人意、有爱、责任感、事业心等品质是男女都需要具备的人格特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预设话题的讨论和分享,达成共识和形成标准,为高中生性别角色的认同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帮助。

在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对学生性别角色教育中的教学素材,让性别角色教育润物无声。例如,老师以“有趣的反串”为引导,为什么京剧中多为男性反串女性,而豫剧中则由女性反串男性?在追溯戏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老师预设“性别角色的类型和表现应当包括哪些内容”“性别角色在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形成受哪些隐私影响”“自己的性别角色困扰包括什么”等相关问题,可以将原本中学生希望获得解答,却又羞于开口的尴尬情况消除掉,在透明公开的环境中交流分享,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解答。这种充满“民主色彩”的学习交流活动,可以消除中学生的许多顾虑,调动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有的放矢的团体心理辅导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性别角色认同培养工作的主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当积极承担这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对于性别角色稳定性较弱的中学生,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团体心理活动,强化其正确的性别取向。为了确保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师要组织前期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主题团体活动。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将常见的性别角色认同问题通过量化统计的方式进行筛选,根据需求群体的数量规模,确定开展教育活动的先后顺序,诸如“你认为性别角色认同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吗”“喜欢同性朋友的言谈举止就是同性恋吗”“性别角色认同异常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方式对于个体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都是值得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主题讲座,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中宣传教育,提高教育的效率,扩大影响的范围。

此外,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组织主题式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及团体的私密性、同质性对有共同需求的“小众”提供个性化的需求,使其安全感得以保障。在团体中老师以半开放以及完全开放的问题“当你被叫女汉子(娘娘腔)时?”“最细心的人一定是妈妈吗?”“暖男和直男是如何炼成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团体交流与讨论提供成员成长动力,使这些有共同需求的小群体在团体交流和教育引导中获得帮助。

(三)坦诚密切的家校合作

针对部分家长觉得性别角色规范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不需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还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问题,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育路径和方法,无法开展适宜教育活动的现状,我们采用心理小报、家长会讲座、家长读书会、家长论坛等方式就“单亲家庭异性亲子如何培养良好的性别角色认同”“对于早恋中学生应当如何引导教育”“性行为的安全常识如何向子女讲述”“性别角色可能存在错误取向的孩子如何纠正”等问题,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教育效果的保障同样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及时提供必要信息。如果家长拒绝配合,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尤其是,高中生性行为等较为敏感的话题,在确保隐私不被外泄,以及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都有必要告知教师和相关人员,以利于进行更加持续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四)探索创新互联网+教育活动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为高中生性别角色认同培养提供了诸多便利,有助于优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学校和相关人员,应当积极主动进行探索,创新优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主题教育。

首先,教师和家长等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中学生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众所周知,当前的网络环境中,诸如“色情引诱”“错误性别取向”“畸形婚恋观”“危险性行为”等相关信息仍然存在。部分高中生对于两性交往的边界感认知不足,客观上非常容易造成各种误解和矛盾,甚至产生激烈的冲突。

其次,教师和家长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各种适宜的性别角色认同教育活动。由于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并且可以保持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时,可以为高中生提供便利服务,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并且将各种经过精心挑选的优质教育信息提供给高中生。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家长自身相关专业知识不足,或者不善表达的问题,让中学生直接获得良好的解答。比如,在网络中的“明白课堂”推出《明明白白我的性》,通过动画的形式,将知识轻松自由地表达。老师对内容进行审核后推荐给学生及家长得到一致好评。

由于互联网交流可以消除直接面谈的心理压力,让交流双方在“双盲”的状态下完成交流。这种优势为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等人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宣传教育平台。避免了以往学生或者家长“欲说还休”的被动情况,以及晦涩隐秘的无效表达,让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得以坦诚地分享沟通,对于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形成一致的意见,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性行为这种非常敏感的话题,对于中学生是难以启齿的内容,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处理,又不愿意和家长直接沟通,导致本来可以较为顺利解决的问题,愈演愈烈,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则可能出现各方都不可以接受的结果。而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媒介则可以充当这个“中间人”,让高中生和教师家长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桥梁。比如,赵雪伦及同学在网络上自创性教育游戏“自我性赖”一经推出下载量就达到40万次的学生自主式、情境式的体验游戏。高中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教育意义,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目前,我们对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应用能做的筛选和宣传,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力量能参与这项工作中,以多种形式呈现系统的内容。

性别角色认同培养不是追求刻意对立两性之间的角色界限,造成僵化的性别角色意识,只是希望通过这种引导和支持,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积极参考意义的学习范例和价值取向。由于各地学生性别角色教育工作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开展工作时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的原则,在保障安全和保持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赵田田.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特点及相关研究[J].聊城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周冬梅.高中生性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4).

[3]齐麟.高中生性教育现况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两所高中为例[J].中国性科学,2017(4).

[4]卢勤,李旭.不同年龄段男性青少年性别角色冲突的比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3).

[5]张雪,支愧云,熊紫玉,等. 青少年情感忽视与心理弹性—性别角色认同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进展,2018(8).

[6]李旭,卢勤.建构主义视角下青春期男生性别角色冲突教育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

[7] 杨雄,周海旺.上海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家校合作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