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漆研学对漆艺推广的促进作用
2023-02-26姚丽芳
摘要:文章旨在通过将漆艺史、大漆工艺拆解成短、频、快的“活页式”大漆研学课程的方式,结合笔者及个人所在单位对大漆研学课程在研发、实践方面的经验,分析大漆研学对漆艺推广的促进作用。在不断丰富传统漆艺文化内涵、提升大众美育熏陶的同时,降低大漆教育的门槛,使其更加低龄化,受众年龄层次不断扩大,受众群体不断增加和拓展,同时助推大漆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以促进漆艺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关键词:大漆工艺;研学;传承;推广
大漆,又称生漆、中国漆等,作为重要的材料髹于器物之上,其文化传承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以大漆应用延伸而出的漆艺,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当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之新型材料和器具的出现与冲击,一些传统习俗和技艺正在失去曾经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着衰落或消失的危险,对它们的抢救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2006年,漆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漆艺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饱含着难以言说的价值与情感,蕴藏着广大民众的审美与智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漆艺从业者,更应该在学习传统漆艺文化、传承优秀漆艺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推广和发扬漆艺的新方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一、大漆研学的内涵
研学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研学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入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自然和自我,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漆工艺是指利用生漆涂于各种器物表面,经过特定的技艺加工,形成一层具有保护、装饰或特定功能的漆膜。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艺,其在制胎、起纹、髹漆、磨显等一系列流程中,又衍生出镶嵌、剔犀、款彩等不同的装饰方式。
传统的漆艺学习,在受众群体上多是在大中专院校漆艺或漆画专业接受系统学习的学生,或是在大漆行业内和漆艺工作室通过师带徒方式学习的学徒,多为成年人。在学时上,不管是院校还是师徒,都是系统性学习,短则3到4年,长则终身制。此外,每个课程通常也是以2到3个月为一个周期。在工艺学习上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漆艺中的各种复杂技艺也追求面面俱到。如此的漆艺学习在推动漆艺专业型人才培养、促进漆工艺传承的同时,高学历门槛、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等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漆艺和漆器的传播和推广,它们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将传统的大漆工艺与现代的研学方式相结合,让研学对漆艺的推广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大漆研学的开展方式
笔者所在单位福州漆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致力于以推动漆艺跨行业融合发展为目标,打造漆文化赋能产业品牌,在持续输出各类“大漆+”特色展览、活动的同时,也为其他非遗提供展示、输出的机会,助力传播传统大漆文化和传承传统工艺。如基于对大漆工艺推广的思考和福州地面上没有任何大漆研学体验课程产品的现象,于2021年起持续积极研发相关研学产品并投入市场。至今,整合各类行业力量,依托丰富的工艺资源,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大漆+”研学课程及相应师资配套,共推出10款大漆类研学实训产品、2款大漆手作体验包,开展了超百期大漆非遗研学体验课系列活动,服务1万余人次。
这里所提出的大漆类研学课程,是笔者所在单位针对传统漆艺系统学习难度大、制作周期长等问题,采用“化整为零,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发适合零基础服务对象的大漆类研学课程,课程时长在1至2小时以内为主。下面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服务对象选择、课程场地选择和执行等方面,谈几点想法。
其一,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不追求系统性的教学,而是将整个漆器制作工艺进行拆分,一项工艺成为一类课程。例如,漂漆工艺可延展出“漂漆团扇”“漂漆书签”等漂漆技法类课程;镶嵌工艺可延展出“蛋壳镶嵌大漆杯垫”“螺钿镶嵌无事牌”等镶嵌工艺类课程;磨显工艺可延展出“漆珠盲盒”“铜件葫芦钥匙扣”“专属漆杯”等磨显工艺类课程;针刻技法可延展出“虎年锥画”等雕填类课程;福州脱胎技艺则可延展出“树叶脱胎茶则”等制胎工艺类课程。每款课程包含但不限于大漆文化知识介绍、漆产品参观讲解、大漆课程产品制作体验及大漆产品应用体验等环节。
以磨显工艺类“漆珠盲盒”课程为例,该课程包含大漆讲解及展厅参观20分钟、实践体验90分钟两个环节。在大漆讲解及展厅参观环节,主要通过“漆是什么?”“漆从哪里来?”“漆器是什么?怎么做?”“无漆不生活”等,环环相扣,介绍漆艺和福州脱胎漆器。在这个讲解过程中,还需根据单次课程所使用的漆珠的起纹方式进行区分讲解,若单次课程使用的漆珠是螺钿镶嵌起纹的,在讲解“漆器怎么做?”的过程中,侧重介绍明清时期的百宝嵌漆器,在参观展品时,则重点引导观赏和介绍螺钿镶嵌或蛋壳镶嵌的漆器或漆画;同理,若单次课程使用的漆珠是变涂方式起纹的,在讲解过程中,侧重介绍唐宋时期的犀皮漆漆器,以此类推。在了解大漆文化之后,漆艺师通常将服务对象分为小组,每组6至10人,进行漆珠打磨示范,引导大家将已经髹涂好大漆但未进行打磨的漆珠半成品进行打磨、推光、抛光等三个步骤,体验漆器制作中的最后一个工序——磨显工艺。当然,在课程中为了让服务对象更加了解漆器、了解漆器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学习完漆珠磨显会配套进行基本的编绳学习,根据单次课程“漆珠盲盒”材料包的“盲”的特点,编绳或是项链,或是手环、或是吊坠、或是包挂……让服务对象看到漆艺应用的无限可能性。
其二,大漆研学课程在服务对象选择方面,不仅仅将大漆研学设为学生的“专利”,而是辐射全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各种人员分类研学。笔者所在单位初期主要是针对亲子共同体验设置短期课程,根据3—15岁的孩子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课程区分。例如“漂漆团扇”课程,服务对象在3岁以上即可,但同一课程面对服务对象年龄、阶层等不同,课程内容上也会有所增减。若是3到6岁,则在家长陪伴下,跟随漆艺师的“童言童语”一起了解“漆”字,进行大漆初体验;若是7到11岁,会发放任务书,以自主探究与漆艺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服务对象了解“漆是什么?”“漆从哪里来?”“漆器是什么?怎么做?”等基础大漆知识,侧重以大漆色彩为主进行学习,且独立完成漂漆团扇的动手体验环节;若是12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则会增加漆器简史等知识;若是成年人,则会融入漆艺相关历史、工艺、实物作品赏析的简单探讨,以及漂漆团扇结束后的二次创作。而对于类似漆珠盲盒、铜件葫芦钥匙扣等磨显工艺类、制胎工艺类难度中等的课程,则可延伸对接社会团体团建服務。2022年1月,针对中小学非遗进校园,结合校园课程以学期为主,笔者所在单位整合多项短小的课程,形成一款包含5类工艺15课时的系统性校园非遗课程包。
其三,大漆研学课程在课程场地选择和执行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沉浸式教学体验,结合美术馆、博物馆、非遗馆等有大漆相关作品的艺文空间进行。如笔者所在单位,占地面积大约为1400㎡,将一座“四进”古厝活化利用,内设漆树活态展示区、大漆文创销售区、展示区、非遗体验区、喷漆室、操作间、荫房、创客工作室等研学体验交流活动区域。其所开展的大漆类研学实践课程,依托馆内功能区,从“一进”的漆树活态展示区开始,一边观察活的漆树,一边解读“漆”字,从而了解“漆从漆树上来”等大漆历史;步入“二进”的展馆,“零距离”欣赏、触摸、对比漆器和大漆文创产品,了解漆器的制作工艺和应用情况;再步入“三进”的非遗体验区,开展沉浸式实操体验活动。如此一来,可谓亦步亦趋、层层递进。非遗融合古厝环境,也为这场大漆研学营造了恰到好处的氛围。
三、大漆研学对漆艺推广的促进作用
一是,大漆研学活动可以丰富传统漆艺的文化内涵,在体验千年漆艺中增强美育熏陶。大漆研学活动的开展,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实践操作为主,让服务对象在了解大漆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原理、工艺流程等基础上,进行短暂的动手体验,从而增强对传统漆艺的认知和体验,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一同传递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不断丰富自身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人文底蕴,也不断丰富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是,大漆研学体验活动能够提升大众对漆的参与度,拓展受众群体。化整为零,拆分一项工艺成为一类课程,每类课程通过60分钟至90分钟的时间,让受众集中了解一道工艺、一种材料、一个小技能,同时让他们亲身参与工艺制作体验,带走一件亲手完成的大漆作品,“零距离”感受漆艺的魅力。这种“活页式”课程,不需要基础,也不需要按步学完制胎、髹漆等工艺再学磨显工艺,可以满足“翻到哪页学哪页”,单课即完整课程,亦可组合起来进行系统学习,这便大大降低了学习漆艺的门槛,具有短、频、快的特征,符合当下快节奏、碎片化学习的生活方式。同时,课程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成年人,而是向更低龄化方向延伸。下至幼儿园,上到退休职工,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皆可参与,受众年龄层次不断扩大,受众群体不断增加和拓展。以大漆研学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和了解漆艺,提高大众对漆艺的兴趣和热情,推动漆艺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延续了传统漆艺的传承与发展。
三是,大漆研学可以深化大众对大漆工艺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大漆产品价值。大漆研学的参与者可以亲身体验大漆制作过程,了解漆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对漆器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漆器的文化内涵和市场认知度,增加漆器的产品价值。同时,不断增加的大漆用户,也在逐渐成为大漆文创产品、伴手礼甚至大漆工艺品的潜在客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漆器销售,对大漆市场起到正向作用。
四、结语
大漆研学对促进漆艺传播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大众对大漆工艺的认知度、增强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有利于促进传统漆艺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推动漆艺产业的发展和振兴,“让传奇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卜星宇.浅析博物馆与非遗项目如何联合开发文创产品——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10):141+167.
[2]张丽,林景.福州漆艺技法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探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82-84.
[3]傅永和.从福建博物院馆藏脱胎漆器看传承与发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3):35-37.
[4]肖禹蓁,付巍,孙福生.“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漆艺产业发展及创新[J].艺术研究,2019(03):140-141.
作者简介:
姚丽芳,福建宁德人。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本科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专业为美术,方向为综合绘画研究。现为助理工艺美术师、福建省轻工行业技术能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文化专委会会员、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