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视角下的中国披帛服饰内涵分析

2023-02-26李可

西部皮革 2023年23期
关键词:服饰品佛教服饰

李可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0 引言

传统披帛服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一角,其发展经历了初兴、过渡、定型三个主要时期;然而在如今中国大众常服系统中,披帛这一服饰品类几近消失。直至今日学界对其研究仅立足于历史文化发展和具体形制角度是远远不够的,认识分析披帛服饰的美学价值,不仅可以帮助设计者把握披帛这一服饰品类,在当前时代的设计要点,更有利于推动传统服饰文化广泛传播。

1 中国披帛服饰研究概述

1.1 “披帛”服饰名词解释

肩背披搭帛巾,是我国古代唐朝至宋初时期,女性装扮中常见的搭配方式;“披帛”这一词汇,最早可考的文献为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女人披帛”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女人披帛”: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宫人相传谓之奉圣巾亦曰续寿巾、续圣巾,盖非参从见之服[1]。

关于“披帛”这一名词的界定,存在多种看法。沈从文在著作中称之为“披帛”[2];黄能馥、陈娟娟、孙机等则将其命名为“帔帛”,这两种称谓方式对后来的研究学者影响也最为深远。又如王晓莉《谈乾陵唐墓壁画线刻画仕女人物的披帛》、赵敏《敦煌莫高窟菩萨披帛及隋唐五代世俗女性披帛研究》等均称其为“披帛”,而马希哲《中国中古时期帔帛的文化史考察》则称之为“帔帛”。此外,为防止混淆,叶娇经对比在其文中对“披帛”“帔子”“领巾”等服饰词汇,从文学角度出发做出了研究并加以区分,指出虽然它们大体形制相似,但实际用途及具体形制上又有区别[3]。宋丙玲则通过研究北朝图像艺术以及文字记载,对“领带”“帔”“领巾”等词汇进行分析,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指出它们是受不同文化所影响[4],笔者在研究披帛服饰美学内涵之时,主要描述分析对象为以披挂装饰作用为主,造型相对长且窄的披帛服饰品,且关注其总体共性,具体分析蕴含其中的传统美学文化内涵。

1.2 传统披帛服饰的起源

披帛服饰品类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时间虽长,然而具体可考的实物极少,关于其起源,也存在诸多不同看法。明代著作《三才图会》中记载:“《实录》曰:‘三代无帔说。秦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永嘉中,制缝晕帔子,是披帛始于秦,帔始于晋。’唐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士庶女子在室搭披帛,出适披帔子,以别出处之义。宋代帔有三等,霞帔非恩赐不得服,惟妇人命服,而直帔直通民间也。”将中国披帛服饰的最早起源追溯到了秦汉时期;孙机认为宋代霞帔的前身是唐代的帔帛,是“佛教艺术通过中亚东传时带来了这种风习的影响”[5];黄能馥、陈娟娟则认为“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国当时服装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6]。

披帛服饰在中国的大量出现,可考于公元3 世纪上半叶,就开始建造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壁画上描绘的菩萨、力士等形象就多以此类披挂布帛作装扮;在印度地区,佛教产生之前,披帛就已经出现在雕刻艺术作品之中,而中国佛像的制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印度的艺术方式[7]。受制于实物史料,起源于秦汉时期这一观点还有待研究予以佐证,而在中国隋唐墓室、佛教壁画以及文学绘画作品中披帛服饰大量可见。由此笔者认为,披帛这一服饰品的服用习惯在中国服饰文化发展进程之中由来已久,但其能够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并在中国古代世俗中流传开来,却与佛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密不可分。

1.3 传统披帛服饰的发展

根据文物资料显示,在中国古代早期流传的佛教图像中关于人物形象的艺术呈现多为半裸体,披帛是他们身上非常显著的服饰装饰物件。随着北魏时期,佛教佛像雕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逐渐中国化,其中关于人物形象着装的描绘,也开始显现出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相融合的面貌,随着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披帛服饰形象亦开始成为世俗妇女穿着模仿的对象,于南北朝时就开始大量出现在世俗妇女着装中,到隋唐时期则在各阶层妇女着装上大为兴盛,具体可参考《捣练图》《步辇图》等传世画作;宋代之后,披帛更是进入了朝服系统,分化出了具有封建礼制象征意义的形制——“霞帔”,作为皇后及命妇的专有服饰之一为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至今。由此分析,笔者认为,披帛这一服饰形制在中国由来已久,而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化,则是披帛服饰在古代中国流行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同印度佛教披帛服饰相比,中国传统披帛服饰在漫长的时间洪流之中经历发展,在造型样式以及穿戴方式等方面同样走向了两条风格各异的演化路径;传统服饰视域中的披帛服饰如今在民众的日常服用习惯中几乎消失,其服用主体主要为汉服爱好者,除此之外几乎只在戏剧影视服装和中式婚服上有迹可循外,并不多见于其他场合,与其形制相似的长围巾或方巾,则因为实用功能十分突出,而在现代社会中广泛流行。

2 披帛服饰产品市场现状

目前,披帛类服饰产品的设计开发还面临着诸多制约,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从实用角度来看,传统披帛在形制规格上长度过长,或在部分国人认知中已然形成了不实用的主观印象;其次,当今中国人日常穿着的服装,无论是审美习惯、生产的工艺、技术手段、设计元素或流行风格,都受现代西方服饰文化影响深远,而披帛作为蕴含着多重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内核的服饰品,在当前市场文化背景下无法很好地体现作为服饰品的组合适配性,从而也间接导致了披帛这一品类的服饰销售对象主体小众化、年轻化,总体市场接受度不高的情况;最后,披帛常常与汉服相关产品相搭配出现,由于汉服受众群体小,主要消费者消费能力偏低,披帛作为其常配配饰在设计过程中更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其总体设计和创新水平不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牵动着大众民族意识觉醒,文化自信有所提高,民众复兴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原本留存于书画艺术和考古记录中的历朝历代服饰文化,也得以依托便捷的网络宣传渠道、优质的视听节目和古装影视剧等媒体渠道,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市场是检验和扩大文化传播及其影响力重要途径,披帛产品的设计开发有待进一步推进,对披帛服饰之中蕴含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认识把握和开发相关服饰产品。

3 披帛服饰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分析

3.1 传统造物美学思想

在美学视角下,分析事物所蕴含的具体美学思想,要重点关注形式美和功能美。在形式造型美这一范畴里,“对称美”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造物和审美习惯中最典型的代表,不仅有对称庄严的飞檐斗拱、秩序和谐的图饰纹样,还有对仗工整的诗词歌赋丽句华章,从建筑到服饰,从造物形式到思想文化,无一不展现着“对称”这一美学概念;而对称美也在披帛服饰的造型和装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除造型对称营造美感以外,披帛更体现了线条美以及装饰美;点,线,面是普遍公认的现代绘画造型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线”字字形上也有水的特征,所以又可称其为水性字,表示柔性的、灵动的、富于变化的,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中国传统披帛服饰造型式样,主要以线性表达为主,与服装主体进行搭配,在整体装扮造型上完成了线和面的组合过程,往往以线破面;在装饰上,传统披帛服饰的色彩图案装饰主要分为纯色及装饰图案两种,工艺装饰则主要有刺绣、印染等手法;在视觉呈现上,或有类似隋唐式样的飘逸灵动、一气呵成,又或是宋代及以后命妇服饰的端庄典雅、工整细腻两种典型面貌。功能美不仅仅要求实用,更要求好用,服饰品主要服务于营造服饰造型整体的完整及和谐,适当丰富主体服饰造型,最终起到使人“更美”的作用,而披帛服饰品乃是服装主体的点睛之物,穿戴方便不仅“实用”,也“好用”。中国传统披帛服饰立足各个时代的生产工艺技术基础以及审美基础,结合各个时代不同流行元素,已然在历史洪流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之中独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3.2 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文艺繁华局面,美学思想同样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进步,而其中又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首的思想派系,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三种美:“中和之美”“尽善尽美”和“天人合一”[8]。其中“中和之美”是稳定和秩序之美,其主要思想主张在艺术创作中避免走向极端和片面,设计元素之间的组合要适而不过,这也是儒家“中庸之道”在美学思想上的一种体现;“尽善尽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它意在追求美的极致状态,也是儒家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天人合一”旨在追求与自然相和谐之美,这是一种完全浸入式忘我境界。道家思想中,关于美的追求,主要有“无为”“虚无”之美,道家崇尚天然,在艺术创作原则上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讲究原始和自然,排斥人为的痕迹,尤其是刻意的雕琢和夸饰;这种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思想和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墨家美学思想提倡实用之美,主张“非乐”、重实用,认为真正的美是必须与功能和效用相联系的,否定文采美饰,并以功利为标准看待美,更以实用来衡量美。

一方面,披帛服饰的服用性即服饰品的搭配补足功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和之美”及“尽善尽美”美学主张,另一方面它造型简洁自然呈流线型、曳态轻盈,装饰于服装之上与主体服饰构成一“虚”一“实”,表现出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原始”和“自然”追求;兼之披帛用途多样,以近乎对称的形态披挂于人体上,在装饰的前提下又可兼顾保暖、遮蔽功能则又可见墨家重实用的思想核心。披帛服饰的“美”,是蕴含了众多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内核的美。

3.3 佛教美学思想

除儒家、道家和墨家哲学思想外,佛教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共同影响之下,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得以完成构建,披帛造型在中国世俗中的发展流传,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但佛教进入中国后经历了漫长的翻译经典时期,且发展缓慢;直至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佛教教义主张因果轮回,追寻精神以及肉体的解脱,十分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由此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随着佛教传入,与之相关的文字典籍,雕塑绘画也迅速传入中国,而披帛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流行,直至隋唐时期兴盛于世俗女子穿着之中而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披帛服饰,以轻薄的绢纱为主要材质,质地轻盈,行走间随风飘逸,暗合了菩萨飞天的浪漫想象,不仅能够满足中国古代女性对柔美姿态的追求,也符合传统服饰艺术以实代虚、以动代静的营造原则,因而得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延续和发展;此外,佛教思想文化中,禅宗的“静”“空灵”对传统文学艺术中写意和含蓄的表达方式的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艺术继而又影响着世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传统披帛服饰是佛教文化同本土美学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而其中蕴含的佛教美学思想,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更是融入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怀和劳动智慧的美学思想。

4 结语

传统披帛服饰的发展历程,从简单质朴的配饰形制伊始,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在世俗中流行演化并占据一席之地,随之分化出封建贵族命妇礼仪服饰,最终成为凝聚诸多美学内核的中华传统服饰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艺内涵。在现代服装设计教育模式影响下,成长的设计师群体,普遍习惯从款式、面料以及色彩等主要素上进行设计拓展,截至目前已然较难有开拓性突破,服饰搭配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与服装相适配的相关服饰品设计则愈发受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思潮中提取设计元素,已然成为了当代服装与服饰产品设计从业者进行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的重要着力方向;分析传统披帛服饰美学内涵,不仅可以从中窥见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凝聚形成的审美情趣,如不过多依靠剪裁加工而流露出的自然简洁和含蓄气质、在功能层面上追求“重己役物,致用利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外化,更能拓展思路启发设计,从而帮助设计师们从传统服饰文化的纵深上着力,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服饰产品。

猜你喜欢

服饰品佛教服饰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浅析手工编织特点——以服饰品为例
动物“闯”入服饰界
佛教艺术
福建畲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旅游服饰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3D打印技术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民族元素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