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次级文化视角分析传统手工艺发展式微的原因
——以传统皮革工艺为例

2023-02-26陈丹妮倪孟茹

西部皮革 2023年23期
关键词:军备皮革手工艺

陈丹妮,倪孟茹

(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0 引言

皮革工艺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代社会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生活领域,众多古籍上都记载了皮革工艺的相关信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我国皮革制品出土文物数量有限,对于有意识使用皮革的确切时间无法考证,但从文史资料以及现有的出土文物可以确定我国使用、制作皮革制品至少有2000 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掌握了制革的工艺技术,形成了早期的皮革制造行业[1]。然而随着金属、丝绸、纸、陶等材料以不同形式进入社会文明发展中,并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行为最终都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而这个过程也正是皮革在某些领域被取而代之,皮革工艺发展逐渐式微的过程。

1 材料对皮革形成的次级文化冲击

借由谢拉特(Andrew Sherratt)“次级产品革命”学说中次级产品的产生对初级产品具有推动力这一概念来说明手工艺“次级文化”的形成对初级材料发展的推动力。多数材料的出现出自偶然,材料的不断被使用以及工艺的不断革新却是源自由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而形成的多种文化范式,正是这些新材料运用所产生的次级文化冲击了古老的皮革工艺,从而失去了其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

在我国,纺织和烧陶出现在皮革工艺之后,然而衣食文化的主体却是纺织品和陶瓷器。从我国古代出口商品数量来看,最多的是丝绸和瓷器,这代表着当时我国传统手工艺的较高水平,也是我国手工艺文化的一种象征。

1.1 丝绸为服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刺绣是以丝绸为材料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手工工艺,在丰富我国服饰层次的同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刺绣文化,在时间积淀中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有了苏、湘、粤、蜀四地各自不同的刺绣风格。由于对刺绣旺盛的需求,刺绣不只应用在服饰上,还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刺绣文化被大众认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基础。得到丝绸纺织品工艺的不断提高加速了我国和周边国家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形成启发了亚欧的贸易文化,具有刺绣图案的丝织物更是“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商品,不但成功获取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喜爱,也成功敲开了欧洲大门,成为马背上民族穿上会引以为荣的资本,也是古罗马贵族追求攀比的奢侈之物。

1.2 由陶瓷器推动产生的新文化

以我国饮食文化和茶文化为例,其中又包括一些其他的文化分支。例如,饮食文化中包含了酒文化,茶文化中包含花艺与香道文化。共同之处在于这些所举文化中都不可缺少“器”这个部分[2]。古人有云:“美食不如美器”。器具之美不光指器形本身的美,还要讲究与所盛之物的协调之美,则重在器具的材料之美。从陶器发展到瓷器,从黑陶发展到彩陶,我国陶瓷工艺的发展促进了其所滋生的文化进一步分化,进而形成了“次级文化”甚至“次次级文化”现象。

1.3 由青铜器而建立的商周礼制文化

青铜器被铸成酒器、乐器、武器甚至车马器,多用于祭祀和宗教等礼制场合。青铜武器中有青铜的戈、剑、箭等实用武器,也有装饰较奢侈的礼仪用武器,我国的武器军备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由皮革转向金属制造,皮甲、皮革步盾逐步被金属马甲铠甲替代,其中以“明光甲”最为著名。金属对于皮革的冲击远不止如此。我国商周时期曾用兽皮充当实物货币,用于狩猎部落与农业部落间重要商品的交换,并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汉律·皮币律》:“鹿皮方尺,直黄金一斤。”汉代用白鹿皮制成皮币,王侯宗室朝觐聘享都需使用皮币。然而在汉武帝时期的一次币制改革之后将金属钱币和皮币同作为信用货币,大量信用货币导致货币发行的混乱,最终停止了皮币发行,在随后丝绸之路建立起的大规模中西文化交流中由于其他国家货币文化的介入,皮币失去了流通基础,金属货币势必发展成为货币体系的主角[3]。

1.4 由纸媒产生的传播文化与观看文化

基于纸的出现而创造的印刷文化彻底改变了信息(知识)传播的内在逻辑,其中包括建立一种新的信息表现形式及其相对应的社会群体,这种对应关系的实质展示了社会阶层观看(阅读)方式的流通,更促进了“知识商品化”的形成,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都因此发生变化。皮书在欧洲历史上较为常见,特别是中世纪时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的羊皮书。在我国古代,使用纸之前文字一般通过动物骨头、竹木以及皮革记载,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曾出土一本皮书,仅7 余页。此外,使用皮革作为记载媒介的还有皮地图。但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数目可见皮革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并不如欧洲那样广泛,这与我国农耕社会文化、地理环境资源密不可分,也从侧面反映了皮革工艺水平。皮革技术虽然在我国发生较早,但其工艺水平的发展明显滞后,远不及其他材料的发展速度。

2 皮革次级文化的形成

2.1 手工艺文化发展形成新的供求关系

当手工艺形成一种文化,那么由对手工艺的需求所衍生的其他文化形式就是手工艺文化的次级文化。从上述几种目前常见的不同材料的手工艺所关联的社会文化中不难看出手工技艺的发展有赖于对其他文化的需求,或者说引发新的文化形式的发生,在这种供求关系中寻求手工艺发展平衡。但是,这种供求关系并非简单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关系,它更像是通过需求的刺激来突破手工艺文化自身的局限,是次级文化(需求文化)对初级文化(手工艺本体文化)的冲击。我国皮革工艺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发展缓慢,逐渐式微。一方面从革制技术来看,在《中国古代皮革及制品历史沿革》一文中提到:我国在秦汉时皮革工艺水平在当时较高,硝面鞣、植鞣法、油鞣法共同使用,开始有铬鞣。在汉代时有少量皮革出口。皮甲制作在当时处于鼎盛期。然而,到了明代制革加工技术仍是以芒硝为主的硝面鞣。这意味着几千年来我国制革技术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从皮面的处理技术来看,我国多在皮面上进行彩绘、镶嵌或者漆面处理,如明朝的云纹头皮靴,清朝石达开部队使用的漆皮头盔等,还有蒙古族的马鞍。马鞍对于游牧民族的蒙古具有举足轻重的感化,对马鞍的装饰尤其讲究,有在马鞍皮革上镶嵌贝雕或骨雕。

纵观不同材料的手工艺的发展历史,手工艺文化的价值往往通过次级文化体现,换言之其次级文化所呈现的社会价值远超过了手工艺文化本身的价值。在前文中我们对丝绸、陶瓷、金属和纸等材料的次级文化进行了列举。可以说由于皮革工艺水平的局限反而有了其他材料工艺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其他材料工艺的次级文化的形成。其实,皮革工艺技术在我国古代也有过短暂的辉煌。秦汉时期我国有皮革出口,可见当时皮革工艺水平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较领先。秦汉军事发展中兵器制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为了满足军备需求,皮甲需求激增,相应的皮甲制作水平也处于顶峰。皮甲制作满足了秦朝国家军事的发展需要,但在随后汉朝青铜甲和铁甲的使用,皮甲最终式微。我们是否需要去思考:皮革工艺的发展式微与次级文化之间的关系?

2.2 皮革工艺推动秦汉时军备文化发展

我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开始有皮革工艺,制作皮甲,以形制简单的“整片式皮甲”为主,甲衣由一整片兽皮构成,主要防护人的胸部和腹部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皮革技术有一定提高,军备技术发展较快,出现了形制较为复杂的“札甲”,整个甲衣由很多甲片编缀而制成的,制作工艺繁复,由绳、带等物通过甲片上的孔洞将甲片编连而成,起到防止武器洞穿的作用的编连式,编连式甲衣的材质多以兽皮、木、青铜、铁为主。此皮甲舒适性高,防御性较强。在皮甲制作的鼎盛时期甲衣每块甲片均有弧度,符合人体形状,进一步提高了甲衣的舒适性。并根据不同兵种的作战特点来设计造型和考虑防护面积。秦代作战中的驭手、步兵、射手多着甲衣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骑兵甲衣主要由两裆式,衣身较短,方便在马上活动自如[4]。《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提到了战国时期的骑兵身穿手臂可以活动的犀革加彩绘制成的皮甲和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步兵俑身着的“编连式甲衣”,还介绍了汉时皮革在马鞍和马镫上的应用。

军备文化作为皮革工艺文化的次级文化确实有利于当时皮革工艺的推进,但是这个发展时间相较于文中其他材料工艺的发展显得尤其短暂。或者,皮革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存在其特殊性?我试图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皮革原材料工艺两个方面分析发现:如果将我国自赵武灵王开始的与外部世界的竞争作为我国军事文化的开端,那么后来的秦汉的军事发展则是可以看作是其军事思想的延续。而这个时间段也正是农耕文化快速靠近游牧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了争夺更多资源,中原地区不得不将非农耕的土地、物产和人口转向与草原地区的作战,调整我国的军事乃至经济文化来适应草原和游牧文化[5]。这也满足了这个时期军备物资材料供应的先决条件。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皮革原材料匮乏。商周时期以农业为主,虽然秦汉时畜牧业有所恢复,但中原地区并不盛产皮毛,皮毛多来自草原地区的朝贡。恰恰当时的胡服骑射不只是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技术,还加强了中原和游牧民族之间的联络,形成了“融合”的态势,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的皮革原材料供应问题,满足了激增的军备需求的同时促进了皮革工艺的发展。但这种辉煌是转瞬即逝的,随着草原地区“汉化”而停止。

3 传统皮革工艺发展的式微

在手工艺发展角度来看皮革工艺文化与军备文化之间就不属于本体文化与次级文化的关系,这主要源自对次级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原因有二:皮革工艺在当时短时间的发展是由于国家军事扩张导致军备需求激增而引发的。而在前文中提到的在基于纺织品的刺绣文化、陶瓷的茶文化和纸的印刷文化等都是由材料工艺出发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再反作用于材料本身的工艺。另外,次级文化是建立在社会基本文化基础上的新的文化形式。所谓“新”是区别于社会基础文化内容、形式或者在此之上的提升。军备文化对于皮革并非新和衍生的关系,皮甲的出现以及在军备中的应用也是由传统的服饰转变而来。

上述试图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军备文化是否作为次级文化影响了皮革工艺的发展,似乎并无法得到确切答案。虽然从社会环境、地域特色、对外交流等方面考察了秦汉时期军备文化的发展对皮革工艺技术提升的影响,但以宏观的角度,从文化发展的根本来看中国古代皮革工艺发展确实受到我国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不小的局限。我国传统文化意识由农耕文化演变成为一种安居文化,社会中衣食住行所涉及的物品或者文化都围绕核心文化主动或被动进行选择,遵循其发展规律,满足其发展需求。例如前文中粗略分析过的织物、陶瓷、纸等材料的形成以及由它们衍生出的刺绣文化、茶文化、印刷文化等次级文化的发展,就可以从文化根源上得到解释。因此,军备文化的发展所刺激的皮革工艺水平短时间内的提高只可视为一次偶然的文化碰撞。

从我国不同时代皮革制品来看传统皮革工艺的发展是日渐式微的。皮革服饰曾是我国礼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革衣、革帽、革靴、革带等皮制品的制作和使用都对应着使用者不同的身份。然而在现代,使用传统工艺的皮革制品仅以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日用品为主,在其他地区的使用少之甚少,其技艺和文化的发展可想而知。

4 结语

我国皮革工艺发展至今经历了由游牧民族向汉族的转变,从军用盔甲向日常服饰的过渡,也逐渐被机器生产所代替。现代皮革主要集中在服饰的使用上,皮革制品类型也受到较大局限,传统皮革工艺的使用减少尤为明显。传统手艺在现代传承和发展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链接现代文化。通过上述两个方面可见次级文化对于手工艺发展的重要,次级文化的形成有助于建立传统手工艺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间的关系,实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文化中的转化。

猜你喜欢

军备皮革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军备控制的战略思维
皮革回潮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皮革机制
简评《三十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与军备》
今日中国应呼吁列强裁减军备 发展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