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2023-02-26胡怀国
胡 怀 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3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目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和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且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予以政治经济学的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6—67页。事实上,正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我国发展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其基本依据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并引起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并立足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分两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并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特别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的理论结晶,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论断,它不仅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和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且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就学术研究而言,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高质量发展”一词以来,“高质量发展”迅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涌现了大量学术文献。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论文为例,篇名中含有“高质量发展”字样的期刊论文,2016年只有9篇,2017年和2018年迅速增至69篇和3855篇,2019年和2020年进一步增加到6963篇和7765篇,2021年和2022年更是大幅提高到1.12万篇和1.34万篇。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并持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学术文献。有关文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高质量发展”展开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认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概念误用滥用问题,而这又同理论逻辑的不清晰和理论分析的碎片化有关,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予以政治经济学的解析。
二、高质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4页。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制约着全部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18世纪中叶发轫于英国的工业革命,率先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并引起了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新变化。马克思对以英国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普遍的人的不发展: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不变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625页。,工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9页。。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而发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无法实现人的发展,而人的不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发展并最终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人类社会必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经由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方式变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不仅创立了旨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且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奠定了根本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开启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导。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社会是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或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70页。
然而,正如马克思强调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页。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设想不同,社会主义并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而是最早发生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薄弱环节”。作为人类社会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在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也存在不少教条式理解和僵化特征:一方面,它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生产目的,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取得利润”,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并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概括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14)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61、62、31页。;另一方面,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两个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完全适合”(15)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403、433页。,这就为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而高估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埋下了伏笔,同时也由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教条式理解,而排除了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理论可能性,进而使得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几乎始终带有某种冒进倾向和僵化特征。
我国是在落后农业国的特殊国情下开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对此,列宁曾特别提醒说:“东方大多数民族的处境比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俄国还要坏。……你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16)《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3页。面对落后农业国的特殊国情和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3页。,并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特别地,依据马克思创立的关于人类自身解放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主要矛盾论,深刻认识到“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3页。;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深刻认识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76页。。有关理论成果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并为我国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依据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并引起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并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12页。事实上,正是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的十九大正式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2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67页。高质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三、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析
习近平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2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一方面,新时代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页。;另一方面,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2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0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然要求的高质量发展同样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要求,我们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整体上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意味着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4—25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意味着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能够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特别是要以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主要矛盾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2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3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意味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且是规定了新时代发展的性质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更为准确地把握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性质并以此更为深入地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一方面,正如习近平强调的,“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2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页。,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3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0页。,不断塑造我国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3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求是》2019年第11期。,我们必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最后,按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3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页。。我们必须结合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我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有机统一,不仅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而且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指导原则。对此,习近平强调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3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我们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3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67页。
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制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35)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事实上,正是依据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以及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要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依据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和“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经济论断,我们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探讨新时代新征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制度基础。
(一)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36)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又必然会对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13页。,或如邓小平强调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它必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持续进行的动态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指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体制机制随之不断完善,才能不断适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39)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求是》2021年第2期。,同时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与此同时,正如习近平强调的:“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页。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对此,邓小平进一步提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4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进一步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9页。。从马克思阐述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习近平强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发展动力问题的理论认识,而且为新时代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如果说,把改革视为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更多地反映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那么,把创新视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则更多地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本身的要求,是新时代以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不仅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而且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开局起步进行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时强调,在“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4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页。。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战略谋划,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4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页。,并以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基础、更为充分的制度保证。
(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4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7页。具体而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特别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概括,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4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8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同时也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基础、更为充分的制度保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层次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其中在经济领域内,经过实践检验并关乎全局和根本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而各方面各领域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则有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灵活性。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6、64页。,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
五、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与战略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5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28、33页。,我们必须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探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战略支撑。
(一)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别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其一,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特别是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5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0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5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页。对此,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而所谓“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5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37页。,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指出:“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5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6页。,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最有效率的形式,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5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9页。。与此同时,习近平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5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37页。,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按照“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的要求(5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38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其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而我国发展的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党的十九大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十年历史性变革进行了系统总结、对新征程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5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4、30—31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方面,我们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高效集聚,着力以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59)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6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页。。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谋划并进一步深化了对高质量发展及其战略支撑的理论认识,特别是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把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教育、科技和人才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与教育、科技和人才直接相关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无疑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6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3页。,并以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与此同时,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62)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求是》2023年第8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的基础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而作出的战略部署。2023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63)《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人民日报》2023年3月6日。。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并以此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六、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2页目前,我国已经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的高质量发展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别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依据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页。,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6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29页。,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充分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