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
2023-02-26贾绘泽
贾 绘 泽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太原 03003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历史基础。党的二十大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页。习近平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上从价值、理念、思维、规范、话语五个向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并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的价值向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仅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富价值元素,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转化和升华。
(一)对大同价值的继承和发展。大同社会既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美好社会的描绘和设想,也是诸多仁人志士为摆脱现实束缚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中国人的理想底色”,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礼记·礼运》对大同社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绘。古代中国农民革命领袖在领导农民起义中大都提出过类似于大同社会的口号。近代以后,为了实现变法目标,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大同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有诸多相通之处,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并找到了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这条道路,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即“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小康社会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是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必经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既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又顺应了新时代发展要求,既表达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壮志豪情,又实现了对大同社会的超越,是传统大同社会理想的新时代表达。
(二)对民本价值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本价值,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原则和精神。《尚书》中有“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荀子》中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宋朝理学家二程、朱熹都提出了“民为邦本”。这些民本价值虽然大多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价值有根本区别,但是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成为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价值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价值,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给以改造和转化。毛泽东把党的宗旨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在国家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等作为党的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价值尺度;江泽民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96页。;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2、799页。等。习近平反复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5页。,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既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也实现了对传统民本价值内涵的创新和发展。
(三)对公正价值的继承和发展。公平公正是人类道德史上最古老的道德法则,也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价值原则。墨家主张“举公义,辟私怨”。法家强调“公平无私”“公正为民”。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对公正价值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发挥,强调公正不是从少数人的利益出发,也不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要求,而是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全体人民的角度出发,而这样的公正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说就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53页。,从而把实现公平正义建立在科学认识之上,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引。公平正义还需要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53页。这里的“创新制度安排”,不仅包括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等,还内含把公平公正作为反观制度的标准,使制度安排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的思维向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积累所形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虽然这些思维方法植根于封建土壤上人们长期固有的方法论传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有些思维方法已经内化为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与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有诸多共通之处,成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重要补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影响。
(一)对辩证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辩证思维的实质是在联系和发展中全面把握事物,在对立和统一中动态分析事物。《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如强弱、虚实、得失、安危、赏罚、劳逸、迂直、速久等。这些思维方法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血脉之中,构成中华民族的主导性思维方式。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处处彰显着辩证思维方法。毛泽东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写下《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经典著作。邓小平是善于运用辩证法的大师。他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实际出发,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一系列创新思想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党树立了典范。他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10)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在谈到机遇与挑战时,他说:“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11)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求是》2021年第2期。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方法的承继与运用。
(二)对整体思维的继承和发展。整体思维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它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主要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比如,谈到生命观,《庄子》中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灵枢·岁露论》中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秉持的整体思维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毛泽东在谈到战争时指出:“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1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5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发展目标从改革开放初期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实际收入标准,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经济、科技、教育、民主、法治、生态、治理等,实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综合性标准。习近平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1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8—39页。他还强调:“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14)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页。,从而实现解决具体问题与整体谋划、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等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是整体思维逐步深入运用的结果。
(三)对中庸思维的继承和发展。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一直是古代儒家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既蕴含中庸思维,又实现对中庸思维的创造性运用。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实践中反对“左”和右倾错误,灵活应变,因地制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充分考虑了各方的立场、态度和利益,蕴涵着中庸思维的因子。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的各个层面达到满意度较高的一种平衡,形成一种文明度极高的中庸境界。习近平引用《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明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针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甚至走向极端,习近平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这些思想体现了适度原则、动态平衡,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又蕴涵丰富的中庸思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的理念向度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等的抽象概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仅在价值、思维层面,而且在“天下”、和而不同等理念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一)对“天下”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天下”理念。《尚书·尧典》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这些“天下”理念包含着“天下”治理、“天下”责任、“天下”秩序等,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天下”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二是坚持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16)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三是坚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尤其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页。。四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习近平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时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百年来党积累的十大宝贵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把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天下”理念继承和发展的集中表达。
(二)对“和而不同”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论语》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冯友兰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作了形象阐释。他指出:“客观辩证法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局面,就是一个‘和’。两个对立面矛盾斗争,当然不是‘同’,而是‘异’;却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又是‘和’。”(18)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3页。“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智慧,构成中华民族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先进文明,这是“和”。同时,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摆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先进文明的照抄照搬,这是“不同”。毛泽东曾提出:“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应该越搞越中国化”。(1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2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中国外交既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又与世界各国互尊互鉴,兼收并蓄,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0)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在谈到现代化时,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三)对革故鼎新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理念的传承和发扬。《周易》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生之谓易”说明生生不息、革故鼎新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习近平曾多次引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理念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他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2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他在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说:“中国人自古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事实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中国的未来。”(23)《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人民日报》2014年7月15日。又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4)《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1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的规范向度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柔性和刚性规范要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规范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基因,有些经过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发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道德规范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道德规范源远流长,精微而博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呈现出公忠爱国、集体至上、重义轻利、个体至善等鲜明特点,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中道德规范的积极因素,而且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运用。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荣辱观的继承与创新,符合广大群众的价值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也是党规党纪的重要源头。《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的“四个坚持”“四个自觉”,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追求,包含丰富的传统道德规范要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系统地提出:“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26)《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8页。
(二)对核心价值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多重核心价值,构成几千年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2014年习近平在“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简单重复,而是与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价值有本质区别,属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范畴,但是它的深厚根源是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的多重核心价值。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这个概念,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尚书》已经出现“诚”和“信”的概念。《论语》中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核心价值观只有符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与人们思想深处长期形成的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结合,才能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习近平强调:“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06页。
(三)对法律规范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法律规范,强调法律的重要作用。韩非子提出“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如果“民胜法”,则“国乱”。早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这里虽然讲的是民主和法制的关系,但实质上阐述了法治和人治的关系问题,表达了重视法治反对人治的思想。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习近平多次引用法家经典,强调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法律规范要求的创造性转化,赋予传统法律规范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更是对中国传统法律规范消极因素的超越以及对法律规范的性质和作用重新定位。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礼法结合”,重视道德教化,德主刑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就是礼法结合的重要继承和创造。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的话语向度
话语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理论表达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结合话语主体的特质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的现实要求,借鉴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实现了理论话语上的重大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
(一)对传统话语的内涵重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具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等鲜明特色,同时也蕴含一些落后封建的因素。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话语,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传统文化话语进行内涵重释,赋予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相一致、与当代文化价值相适应、与中国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打破传统文化中某些命题、观点的“认知框架和价值附加”(31)吴超、张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怎样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4期。,实现“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3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8页。,形成了立足中华文化基因的话语。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本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阐释,并把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革命”一词出自《周易》,本是对王朝更替、君王异姓这一封建社会历史现象的表述。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33)《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7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13页。的重要判断。习近平在谈到巡视时指出:“中央给了巡视组尚方宝剑,是‘钦差大臣’,是‘八府巡按’,就要尽职履责”(34)《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79页。“‘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巡视就是要形成震慑。”(35)《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第111页。闪现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鲜明逻辑,为巡视制度建设和具体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借鉴。话语重释不是站在所谓“复古主义”的立场上,以传统文化消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指导作用,而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对传统话语的借用发挥。所谓借用发挥,就是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诗词、成语、故事等阐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使其更符合中国人民的思维和话语习惯。毛泽东为抵制脱离实际的作风,借用孔夫子的“每事问”。他指出:“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3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0页。毛泽东借用“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和“百家争鸣”提出“双百方针”,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习近平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善于用优秀文化元素画龙点睛地阐述党的创新理论。他用“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阐述各国之间互利共赢,强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说明教师只有用高尚品格和扎实学识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育好学生;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强调党员干部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为人民服务。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话语与马克思主义话语相得益彰,呈现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语言魅力,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三)对传统话语风格的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还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话语风格,尤其是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多种修辞文法表达和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大量的比拟、比喻、比兴、对比等修辞方法。在毛泽东的论著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修辞文法在理论表达、阐释、论证和传播过程中的无穷魅力和独特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各种修辞文法的运用,比如,他善于运用比喻修辞。在谈到城市管理时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从而把城市管理比喻为绣花;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阐述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深化了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的经济总量是不行的认识;在论述中国扎根、建设和造福亚太时说:“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37)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习近平还善于运用排比。比如,他用“重仁德、讲民生、守信义、崇正直、尚为和、求大同”来阐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善于运用互文修辞。他在说到家乡话题时曾讲:“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38)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习近平对修辞文法的运用使抽象理论话语妙趣横生又意蕴深邃,在理论传播和认同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主要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维、规范和话语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39)《“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9日。
猜你喜欢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