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棉”乡情
2023-02-25马志娟
马志娟
2023 年9 月2 日,玛纳斯县北五岔镇第25届棉乡艺术节在喜庆的锣鼓声中开幕,大红的舞台,火红的演出服,红彤彤的笑脸,红艳艳的国旗,铺天盖地的红,我看见了一幅红红火火的新时代农民幸福生活图!
北五岔镇概要
“北五岔”原为“北五汊”,清嘉庆年间,玛纳斯人在兰州湾地区开挖莫合渠,引玛纳斯河水向北流入老河道而形成五条汊沟,后开挖为五条支渠,支渠在县城北,且玛纳斯河水通过支渠灌溉农田养育了一方百姓,百姓遂称该区域为“北五汊”,后改为“北五岔”。这一地名的来历就是屯垦戍边的生动印记。
据史书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有人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庙宇,称为“五岔庙”。清光绪初年,修建了五圣宫庙,称为“大庙”,其后又建了牛王宫、娘娘庙。后来北五岔人就有了“赶庙会、唱大戏”的传统,如今庙虽绝迹,但人们“赶大集、唱大戏”的遗风却传承至今。
历史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北五岔镇已经成为玛纳斯县优质棉核心区、自治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开发出精品棉基地10万亩,建成枸杞、大芸种植基地2万亩,在建立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体系上,下足了力气。
物质丰裕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将精力转向精神文化生活。北五岔镇是新疆曲子的诞生地之一。清末民国初,大量的兵屯、民屯人员从内地来到绥来县,带来了民间传唱的小曲子,北五岔人个个会唱,在此基础上,功底深厚的戏曲班子,逢年过节都有演出。北五岔9 个村,村村都有拿得出手的文艺人才和文艺节目,棉乡艺术节已连续举办25 届,足见北五岔人对艺术的热爱,对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欢乐的棉乡艺术节
镜头一:高高的舞台上,羊皮鼓一字儿排开,身着红黄色演出服的姑娘们,高高举起鼓槌,重重落下,变换的舞步,不变的笑靥,震撼人心的隆隆鼓声,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喜悦。
镜头二:宽阔的运动场上,长约15 米的红色、绿色、蓝色绒布巨型“毛毛虫”上,分别骑跨着3 个村的选手,他们整齐划一喊着“一二、一二、一二”的号子,集体“驾驭”着毛毛虫行进,速度快的队获胜。场上的人尽心尽力地喊着号子行进着,运动场四周的人不断喊着加油,在30多度的高温下,整个运动场似乎要被笑声叫声喊声点燃成一把火,置身其中,无处不欢欣,无人不欣悦。
镜头三:活动场上,设了评委席,设了3 个煤气灶台,“乡村家宴”厨艺争霸赛拉开帷幕。选手们戴着雪白的高帽子,在灶台上“滋啦滋啦”卖力地翻炒着,诱人的油香肉香飘荡在空气中,辣子鸡、宫保鸡丁、酸辣土豆丝、麻辣豆腐等和着节奏强劲的音乐火热出锅,瞬间摆成了一桌美味的家宴。
此外,还有力与美的展示——拔河比赛、蒙眼倒水、穿越呼啦圈、齐心同心鼓等农牧民趣味运动会项目,有欢乐共舞的篝火晚会、“儿童嘉年华”专场演出、“青春无限”乐队专场演出、新疆曲子戏专场演出、广场舞大赛、棉乡达人秀专场演出等等。3 天时间,人们在灿烂阳光下跑着、跳着、唱着、舞着,尽情挥洒着汗水,也挥洒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我家就在北五岔
热闹的人群里,有一位敦实的农村妇女正在举着手机自拍,她的背后,是一株高大的挂满盛开的棉花的人造棉株。我想,通过镜头里的棉株,她一定看到了自家棉田里的棉花,看到了丰收的喜悦,因为,那张麦色的朴实的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是那么热烈,自信。
金 秋 宋振迪 摄
我替她拍了照片,并与她攀谈起来。我家就在北五岔。她朴实的脸上笑容又憨厚又骄傲。她告诉我她叫李玉红,50 岁,是北五岔镇魏家场村村民。她小时候妈妈有病,爸爸带着他们兄弟姐妹5人,日子过得很艰难。24岁嫁给了本村的小伙,夫妻双双为好日子奋斗,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越来越好。夫妻二人种着150亩地,现在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两人种地很轻松。播种、封土、中耕、打药、打顶、采棉都用机器操作,浇水由老公负责,她就负责做做饭种种菜,偶尔拔拔草,日子就这么悠闲地过。去年种地收入约16万元,丈夫兼职管村里水泵,年收入4万元左右,家庭年收入20万元。一年就干半年活,10月以后就搬去县城住楼房享受生活。唯一的儿子在乌鲁木齐就业,他们已经给儿子在昌吉市买了楼房,儿子即将结婚。描述着这鲜活火热的日子,李玉红的笑容分外纯真自然。
说起今天的活动,她说大家积极得很,她们村的节目都是村民自己编排的。我问她,你参加了吗?她嘎嘎嘎嘎笑起来,说,我的身材不太好,又矮又胖,这能演个节目吗?我看节目、玩游戏就行了。现在干活都用机器了,人都闲了,大家都爱参加活动,这个艺术节搞得好!搞活动,周边的人都来看节目,人口流动了,做生意的人生意也好了,经济也活了,多好!
一个农民的画家梦
在艺术节现场,十几幅装裱好的国画和剪纸作品挂在小树林边,剪纸作品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国画作品以山水画居多,远山近树,人物小舟,寥寥几笔,意境悠然。作者张建宏,49岁,是北五岔镇西沟村农民。他中等个儿,麦色面孔,脸长,眼睛灵动。
张建宏是甘肃定西人,小时候就对绘画感兴趣,可惜当时生活艰苦,小学毕业就帮着家里干活了。后来跟随着老家的画匠学习画庙、画房子等,积累了一些绘画的功底。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18 岁他跟随哥哥从老家来到新疆,落户西沟村。那时候过的是为了糊口而艰苦奋斗的日子,但日子再忙、再艰苦,他始终没有丢弃自己的画家梦。田间地头偶尔的闲空,别人在一起吹牛,他捡起树枝在地上作画,哪怕画一朵云,画一只鸟,他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冬天农闲的时候,他就自己在家里瞎画,看到什么临摹什么,断断续续画了很多年。
有些村民不理解,喜欢拿他开玩笑,看到他走过来,就相互挤眉弄眼地说,哎哟哟,大画家来了。张建宏就低低头,从旁边默默走过,只是把一定要学习画画的决心,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
2007 年的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好了,他花3000 元学费,报了北京的一个书画艺术学院,学习国画。3 年时间,总是在冬天农闲的时候每天作画,画三四个月,刚有进步了,一到农忙时节,又搁置了,等几个月过去,原来学的又忘了,重新起步。3年过去了,他只学到一些绘画理论,得到了一张名不副实的毕业证书,作画技能却依然停滞不前。
后来他又在短视频平台上找到新的老师,又交了3000 元学费跟随老师学画,从清代龚贤的画学起,学习他的画风画法。今年跟随短视频的老师学习以后,夏天也作画,每天基本能保证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终于感觉到自己作画有了进步。他也在今年入选玛纳斯县第六批县级非遗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为国画。
在学习刻章的时候,一开始舍不得买刻刀,自己花时间把钢锯条磨成刻刀使用,多少次把手划破了,包扎一下继续。先刻木头,后刻石头,石头质地不好,刻到一半烂了,再重新刻。后来买好一点的石料,好不容易刻好了,再磨平,继续刻。就这样,刻了磨,磨了刻,这个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不在乎别人讥讽的眼光,不在乎将来会不会有成就,不考虑作画能不能带来经济利益,仅仅只是为了纯粹的梦想,他把大把的时间交给了画笔和刻刀,也不吝于在经济上的投入。
巧手织出美好生活
90 后美女胡雅琦的小摊在本次艺术节上成为大家关注的亮点。胡雅琦是北五岔人,现居住在县城,开一家鲜花店。胡雅琦的鲜花店与众不同,别人只卖鲜花,她还卖手工编织品。
现场的小摊上,就摆放着她用彩色毛线编织的各种发夹、头花、插花等,最吸人眼球的有两种,一种是用棉花做的花束,一种是棉花形状的钥匙扣“好运棉棉”。在棉乡艺术节展出这样的文创产品,又切合主题,又新颖,又漂亮,无疑是非常出彩的。
当问及她的创作灵感,在棉乡长大的胡雅琦抿嘴一笑说,这来自于棉花的花语。棉花柔软,纤维之间相互联结,如同情意紧紧缠绕的恋人。“棉”与“绵”谐音,因此棉花有情意绵绵的寓意。棉花洁白,象征纯洁的爱情与友情。棉花是经济作物,可以织成棉布,在古代是较为贵重的面料,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穿戴,因此棉花还有荣华富贵的含义。棉花是一种特殊的花,是永不凋谢的花,因此它又有长寿的寓意。基于此,棉花手工艺品送人,寓意爱情、友情、财运、长寿,是送礼佳品。
胡雅琦爱美,爱生活,能吃苦,之所以选择开花店作为职业,是因为她觉得每天与鲜花为伴就是与美做伴,会让人心情舒畅。进货、去刺、包装、送花,所有的工作她都是带着笑容完成的。这次棉乡艺术节镇政府向她订购了50份“好运棉棉”钥匙扣做伴手礼,只有3天时间,又没有存货,她和闺蜜一起加班制作,在艺术节开幕前一晚做到凌晨3点,终于完工按时交货。
目前,胡雅琦依靠自己开花店、做棉花文创产品,月收入5000元,她用一双巧手编织出自己的幸福生活。
中国乡村的守护者
梁项媛一件淡蓝色细格子衬衫当外衣穿,洒脱自在,配上白净面孔,干净清澈的眼睛,侃侃而谈的自信,新时代乡镇干部的干练呼之欲出,这就是北五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项媛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梁项媛是玛纳斯本地人,自小生活在这里,使得她对养育自己的这方水土充满了感情。2010 年大学毕业以后,同学们都纷纷选择去大城市发展,梁项媛却选择了逆行,她回到玛纳斯农村做了大学生村官。敏捷的才思、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她在工作上得心应手。12 年时间,6 年在社区锻炼,6 年在农村耕耘,2021 年在换届选举中,梁项媛当选为北五岔镇镇长。她说,自己的成长得益于身边的老领导们,他们教给她很多工作的方法、经验,自己取得一点成绩,都要感谢身边领导的帮助。
其中,北五岔镇党委班子带头人黄新龙就是最年轻的“老领导”。黄书记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做中国乡村的守护者自然而然成为他的梦想。在县城工作了几年之后,三十出头那年,他主动要求去乡镇工作,如今,他已经在北五岔奋斗了8 个年头,北五岔的片片条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朵朵棉桃都接受过他深情的凝望。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建设美丽乡村,让老百姓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乡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是他和班子成员孜孜以求的目标。班子成员都是年轻人,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今天的北五岔镇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北五岔镇现有耕地19.86 万亩,土地肥美,农民生活富裕,镇领导班子正引导农民成立农业发展公司,争取更多的棉田纳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提高棉花的品质,拿到国家给的质量补贴,让农民实现增收。目前在做高标准农田建设、斗农渠建设,创造条件,将来要做到棉田整体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
现在农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农民的空闲时间比较多,因而这里的群众文化生活很丰富。北五岔镇是新疆曲子诞生地之一,这边有一支热爱戏曲的团队,专业功底深厚,团长不但能演戏,还能写剧本,在群众中也有大批的戏迷。大家日常会跳广场舞,还会自发搞一些文艺活动。这次的棉乡艺术节,没有外聘演出团队,所有村的文艺节目,合唱、舞蹈、歌曲、小品,全部是农民自己排练的,是真正的农民庆祝自己丰收的节日。
目前大多数农户都有两套房,很多人家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玛纳斯县城买了房子,只有夏天在这边度过。
我问黄书记,乡村的未来将走向何方?黄书记告诉我,就是搞农业现代化,解放富余劳动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问他是否担心将来村庄人都走完了,变成空心村。他坚定地说不会,现在已经有一些本地年轻人回到农村来种地了,也有一些做生意的人来这边成立农业公司。我们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4 岁,我们就是乡村的守护者,我们会建设它,美化它,吸引带动更多年轻人回归乡村,将来让城里人把到美丽乡村生活变成他们的生活目标。黄书记的这段话,让我对这群中国乡村的守护者肃然起敬。
在北五岔镇棉乡艺术节的现场,我们还看到了农产品展台,有两米多高的芝麻植株,有比胳膊还粗的丝瓜,有金黄的玉米,有火红的辣椒,还有新鲜的枸杞、晒干的大芸,以及大芸泡的药酒等等。在手工艺品展区,十几个憨态可掬的绣花老虎布玩偶引起了我的注意,有绸缎做的,有绒布做的,也有平布做的,大小和样貌各不相同,都绣出眼睛鼻子嘴巴和额头的“王”字,又憨厚,又神气,非常可爱!还有老虎枕头、小孩穿的老虎鞋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这正是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
漫步在人群中,看着那一张张笑脸,我感动莫名。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着美丽的家乡,创造美好的生活,在物质上达到小康之后,他们同样让自己的精神奔向“小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是农民,但同时他们又是艺术家,在生活的琴弦上,用心用力用情,弹奏乡村振兴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