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机械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2023-02-25蒋丽
蒋 丽
(盐城市经贸高级职业学校,224002,江苏盐城)
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工匠精神”培育与中职课程教学相结合,推动中国新时代的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一直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要目的,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当前,工匠精神是企业对员工的重要考察内容,对中职学校而言,培养工匠精神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相关举措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实施。
1 中职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1.1 有利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络”和“互联网+”视域下的“中国制造”及“智能制造”,都已经成为工业发展和提升质量的关键因素。把“中国制造”推向智能化,必须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中走出来,让工匠精神回归。工匠精神要回归,教育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全面推进及“智能制造”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下,我国亟须培育一批与“智能制造”相适应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机械专业是企业制造专业的主体,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培养有理想信念、懂技术创新、敢担当奉献的新时代工匠人才的必由之路。
1.2 落实中职学校立德树人任务
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动中职学校铸魂育人的基本准则,是全面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校工作有效性的试金石。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标准,是要求学生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服务意识等。对中职教育来说,提高学生职业操守、能力和素质,既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又是职业教育成功的重点。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并加大实施力度,摈弃陈旧的教育理念,逐渐健全育人机制,确立以全面素养为根基、以技能为本的职业教育新理念。机械专业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程学科的支柱课程,应加强对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
2 培养机械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2.1 建立完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体系多样化
要想真正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多种不同的教学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要把原来的理论课当作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体,主动发掘工匠精神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将德国二元学徒制度和英国的学徒制度相结合,使课堂的专业性和标准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将工匠精神理念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重视细节。教师要从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明白专业和敬业的意义,从而倡导学生尽心竭力地去做。其次,需要把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学生必须认真地研究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从中亲身体验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从而注重知行合一。
2.2 树立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意识,夯实机械专业知识
(1)重视对学生的立志培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要从学科视野出发,又要从其他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了解工匠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机械专业教师通过放映《大国工匠》优秀纪录片,让学生深入了解匠人的灵魂,感受匠人的魅力和内涵,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明晰职业目标、激发学习潜能。
(2)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他们真实的学业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计划,以弥补学生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教师要尊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通过不断地探索新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3)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识。在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就必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特质、制定人生规划和事业目标。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踏踏实实地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为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造就工匠精神文化,促进职业素养形成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而机械系的学生大多是男生,他们更希望校园文化的推广。优秀的人文环境,不但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会对培养优秀的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盐城市经贸高级职业学校积极营造以工匠文化为中心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在培养技能人才的专业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此外,以实践为主线,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学校可通过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世界技能日”等主题活动,开展职校学生校际交流,举行机械设计和制造、工匠精神等主题竞赛,进一步培养和传承工匠文化。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党课、团课、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育人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纳入德育量化考核指标,让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师生的文化自觉行动。同时,通过参加机械制造行业协会举办的机械制造技术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在团体活动、训练、竞赛中锻炼成才。
学校可以在校园大道修建一片新的制造业文化园区,在中心大道两侧,摆放多台机床,每一台机床上都有关于这款机床的介绍。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可以张贴“大国工匠”招贴画、工匠先进事迹宣传画和相关口号标语,在教室和实习基地的墙上张贴“传承技术、培育技术人才、建设技术大国”等标语,将“7 S 管理”等各项内容要点张贴在醒目处。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介,营造良好的德育网络环境,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将国家和省级技能大师、“盐城工匠” 的先进事迹图片在网络进行展示。以工匠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能不断地推动学生养成优秀专业素质。
2.4 提升教师教学实践水平,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企业协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学校可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实施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指导,根据机械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和职业发展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校外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其次,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以中职学校的教学体制变革为依托,根据本地区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校企关系的评估,以提高校企双方的参与度和合作质量水平,强化企业在校企培训中的重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职位的实习锻炼,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责任所在,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又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创造力。
3 结语
在机械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为了达到学校预期的教育目标,需要通过建立工匠精神培养教学模式、造就工匠精神文化、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识和保障有效的教学创新等手段,使机械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的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