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渗透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2023-02-25陈晓
陈 晓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24005,江苏盐城)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从制造业强国到创造强国的转型,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工匠意识,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工业信息化的今天,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离不开现代化生产企业。大量的厂房转变为现代厂房,“机械手”作业取代了原来的人工劳作,在目前情况下,劳动者的技艺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关键。要从生产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必须有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不断地进行工业革新与创新。只有不断地涌现大国工匠人才,我国的劳动力质量和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升,中国制造才会朝着中国创造迈进。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从初中毕业后到中职学校就读和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基本持平。中职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造就高质量的劳动力。
1 机械专业课程渗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2015 年,国家在制订“十四五”工业发展战略时,就提出对学生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有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产业发展才能落到实处。我们不仅要在制造领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发扬工匠精神,更要把工匠精神的理念,传播到与制造业有关的职业学校。中职教育造就了一批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他们的职业素养得到了科学化的提高,从而为国家的工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未来工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手工操作都会被彻底替代。因此,在中职教育中,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维持国内高品质的工业制造。
当然,这种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而是在当今这个竞争日趋剧烈、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能以稳定、务实的态度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保持良好的教学质量,使普通中等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我国的制造业提供符合社会期待、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在创新教学模式时,应采取“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层次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发扬工匠精神。
2 机械专业课程渗透工匠精神的实践策略
2.1 创新课程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
该专业以智能制造岗位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结合国内外专业技术规范,强化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机械原理与制造基础知识、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知识、数控原理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知识、先进制造技术导论、C 语言程序设计知识,以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汽车服务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共计23 个教学设计。在技能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学生为主体的混合课程教学相融合,并将相关科研成果和工程应用于学科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课题与工程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于科研,并更好地理解机械领域中的复杂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将“超级工程”“大国重器” “机械发展史”等扩展课程引入教学,对机械设计的科学价值观念进行挖掘,将历史上那些机械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名人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以历史名人为榜样,形成吃苦在前不怕累、持续上进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笔者把“机械之美”作为机械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机械之美”课堂讲授来提高学生对机器装备学习的热情和激发其创造性。通过应用网上教育平台,如职教云、学习通、学习强国等实施网上教学,采用仿真教学软件,使学生能够在网上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在机械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吸取和转化。在培育工匠精神的同时,必须把工匠精神与实际操作、实践学习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工匠文化的深入领会和把握,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为今后从事机械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工作环境中进行锻炼,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此外,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让机械专业学生进入合作企业,与有工匠精神的员工进行亲密的学习交流,并对其工作作风和工作热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吸收,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涵义和价值有更深的理解,对杰出员工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有深刻印象并予以深入研究,对企业长久以来养成的文化情有独钟。
通过课程设计、“科创大赛”和“互联网+”等形式开展创意实践。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开始设计和制作创意产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亲自体会到设计制作过程,进而提升创意与动手能力。
2.2 完善工作环境模拟教学
实践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并获得实际工作体验。一些学校会采取校企协作的形式来开展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模拟训练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去做相关操作性的工作,这样,他们的实践能力就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其实,通过模拟课堂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在学习新的机械操作方面的知识时,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与他们将来工作时没有任何区别,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仪式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锻炼的时候,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从而将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融合到相应的工作环境中。为此,必须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要真正地模拟出工作情境,就必须深入工厂去实地观察。比如,进行车辆零部件和车辆修理方面的实践,教师可以到著名的汽车厂商那里,对他们的工厂进行实地观察和拍摄。然后依据相关的资料和相关内容,在实践中重现相关工作情景。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根据所采用的产品类型,配置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这样,实践活动的效果就会更好地体现出来,而学生也就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2.3 重视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别,其中包括个性特征、发展需求、家庭背景等因素,而这种差别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评估制度,这样学生才能从工匠精神培育中找到合乎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式。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较高的学生,要指导他们打破自己的局限性,用更宽广的视野思考自己的事业发展,发掘难度更高、更有挑战性的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交流,提高自信心,形成学习共同体。对于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和支持,对学生的反馈,教师的回答就要积极而及时,协助他们尽快地处理已产生的问题,在这类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轻易或者带有明显负面的语言去评判他们,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掌握更多的基础技能,取得明显的进步。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各层次的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弥补自己的不足,克服困难,将工匠精神深深扎根于心,在不断提高技艺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精髓内化为职业意识,以一种严谨负责的态度来从事并创新自己的工作。
3 结语
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广大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立足于工匠精神培育实践需求,创新工匠精神培育方法,让工匠精神的精髓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地展现在每一个学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