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2-25刘书麟
刘书麟
(吉林化工学院,132400,吉林省吉林市)
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机械原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机械原理教学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包含机械制造、工程机械、建筑机械、轻工机械等,学习难度也相对较大。
1 机械原理教学的背景和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对机械专业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紧跟市场需求和时代步伐作适当调整,为相关机械行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现阶段机械原理教学面临如下困境。
首先,高考扩招和机械专业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导致现阶段机械原理教学受众越来越多,在学生基数增大的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能力、思维、素养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凸显,这让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实践教学需求,不少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无法得到培养与提升。
其次,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但受教学周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时间较为有限,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想要在规定的教学周期内让所有学生都达到统一的培养标准难以实现,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程编排还是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上都面临较多的问题和困境[1]。
再次,近几年来机械专业学生较多,学生为自己设定的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意向及求职岗位逐渐出现分化,很多学生完成教学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而是通过考研等方式来从事商贸营销等其他工作。学生的谋职就业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分层特征也越来越明显[2]。
最后,机械原理教学内容较多,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概念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同时机械原理教学采用大班授课,在多重因素叠加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与预期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优化机械原理教学十分必要,而引入分层教学分层培养的方式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2 机械原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及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规划,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难度较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分层教学可以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目标,落实因材施教,这样可以有效平衡解决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吃不饱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吃不好的问题,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有效地消化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分层转化,让学生从基础层转变为普通层,从普通层转变为提升层,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成长与发展[3]。
最后,分层教学理念下教师对教学形式、目标、方法、任务作出了适当调整,这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高校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其社会阅历浅薄,导致学生的自我情绪消解能力、调节能力和平衡能力相对偏弱,而机械原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概念性较强,学生在学习反复受挫情况下容易丧失自信,进而对课程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分层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重拾自信,感受机械原理知识的魅力,进而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内驱动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成长与发展。
3 机械原理分层教学的落实措施
3.1 做好层次划分
分层教学引入和应用的首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在于对学生的分层,教师在对学生分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般情况下,采用分层教学,需要将学生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分别为基础层、普通层和提升层。基础层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且学习兴趣较低,普通层的学生学习能力、兴趣中等,提升层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专业素养较高,且学习欲望较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需要注意观察学生课堂状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上所呈现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综合多方面因素对学生作出有效评价和判断,将学生合理分层。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并非一成不变的,学生自身学习态度、职业规划、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得到适当调整后,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学生所属的层次会发生变化。如果一味地以静态分层为主,没有注意学生的动态发展,会降低分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定期调整学生所属层次,要始终保证分层教学落实的针对性、科学性与有效性,才能有效提高机械原理教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4]。
最后,教师在对学生分层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如果有考研计划,那么教学的开展则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适当提升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学生如果想从事对应的工作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基础外还需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分班的方式来解决,在明确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社会化发展需求将学生分到不同班级,这样授课的侧重点可以更加明确。
3.2 做好内容调节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学内容的确定对课堂教学的走向及分层教学的落实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层教学下教学内容的确定是难点,因为在大班授课背景下教学内容调整左右为难,如果教学内容设置过于简单则会导致提升层的学生成绩提升较慢,但如果提高教学内容难度,则会导致普通层学生和基础层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在教学内容调节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作出优化和调整。
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丰富和优化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主,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延伸,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都具有较高兴趣。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分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沟通氛围,加强师生互动,进而针对学生的问题作有效引导,针对不同学生调整引导内容,实现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大方向确定上应以基础知识巩固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设计小组课题等多种方法对教学内容作出分层调节。尤其是针对学生对微积分、工程制图、理论力学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问题,更需要通过教学内容调整来增加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比重,强化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对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向的调节来实现因材施教[5]。
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夯实基础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于普通层的学生,教师需要关注其能力发展,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让该部分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提升层的学生,教师需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让学生善于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方向的调整,来解决教学内容难以协调的问题,以促进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6]。
3.3 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属于教学重点环节,也是分层教学的主要发力点之一。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欠缺和不足,进而及时优化、调整。分层教学下教师优化教学评价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目标。例如对于基础层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学科自信,建立学习兴趣,以鼓励式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此基础上,瞄向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技巧或者学科思维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问题。而对于提升层的学生,教师需要秉承高标准严把控的原则,提高评价标准,避免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出学生的欠缺和不足,在评价内容调节过程中以引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除了需要引入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外,还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态度等进行点评和分析,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最近一段时间内自身存在的欠缺和不足,指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过程性评价的引入十分必要,可以更好地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被期望、被尊重、被认可,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7]。
最后,教师需要学会利用教学评价来反哺教学。分层教学的根本特征和核心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实际需要、实际特征对教学内容方向作出适当调整,而教学评价环节无疑是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评价不仅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了解学生的观点、看法、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习目标、学习需求。将这些数据信息作为教学优化的重要参考资源,为接下来的分层教学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信息参考,推动教学不断调整、优化与完善。
4 结语
在高校机械原理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十分必要,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教师需关注和重视分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同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动态分层,以此为中心,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