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以新密市高沟村为例

2023-02-25

现代农机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陶 莉

(江南大学 法学院,214122,江苏无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截至2022 年,中央1 号文件连续19 年聚焦“三农”问题,多次强调要实现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及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这表明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随着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乡村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乡村文化发展方面却出现明显滞后现象,导致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因此,要贯彻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准确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分析乡村文化振兴在推进中面临的困境,针对性地探索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在此背景下,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用“13616”勾画出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由此,河南省各地区开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振兴实践。

1 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内涵

1.1 文化振兴是增强农民文化自信的主要手段

在城市化和快速工业化的影响下,乡土社会的原有文化样态受到了冲击,乡村文化逐渐式微,农村居民对于乡村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的心态。与此同时,由于城乡文化的差异及价值观念的冲突,长期生活在城市文化中的农民,在面临问题时难以用原本的乡村文化理念来脱离困境,便会不自觉地出现摒弃文化的心理。在此境况下,农村也会逐渐沦为“文化荒地”,很难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因此,只有通过振兴乡村文化,让乡村的文化凸显其独有的价值,才能重拾农民的文化自信。

1.2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乡村文化是由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优秀的乡村文化既是乡村发展的持久动力,又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不能丢弃的宝贵财富。因此,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目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原有手工艺人年纪渐长,导致传统文化手艺和产业传承难以为继。同时,乡村开发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理念与实际不相适宜,致使当地文化不能有效融合到产业发展中。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从顶层设计上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大方向,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因地制宜进行开发,不断融入传统的乡土文化。

1.3 文化振兴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途径。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源泉,影响着国家和乡村的发展方向。因此,党和国家也开始重视乡村文化振兴的引领作用。只有有文化的乡村,才不会是“荒芜的故园”,乡村文化的振兴可以增强农民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唤醒人们心底的“乡愁”和“乡情”,留住农村青年在乡创业,带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关键元素,可以激发乡村文化的创造力,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2 高沟村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实践

2.1 高沟村概况

高沟村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城关镇,受到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和各项基础设施不到位的影响,曾经的高沟村整体上呈现萧条破旧、毫无生机的面貌。自2018 年以来,新密市委和市政府以创建河南省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础,不断推动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向农村延伸。高沟村“两委”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站位认识、高标准落实的发展原则,制定“以地域特色为依托,以打造研学基地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经过全村的努力,现在的高沟村成为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2.2 高沟村文化振兴的实践现状

2.2.1 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留住美丽乡愁记忆

高沟村建有民俗陈列馆,并被认定为“郑州市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馆中陈列着村组织费心收集来的1 000余件过去的生活生产用具,如老式织布机、耧、犁、耙、石磨、石碾及各种碗、盆、坛等器皿,也有清代厨、衣柜等。高沟村以民俗陈列馆为平台,让青少年学习认识农耕用具,了解农耕文化。同时,还积极引领农民种植油菜、辣椒等经济作物。民俗陈列馆不仅是高沟村文化的一个缩影,更集中展示了源远流长、淳朴厚重的乡村民俗和民风,留住村落最美乡愁,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活力。

2.2.2 深耕传统国粹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近年来,该村不断深耕地域文化资源,凭借着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和书法文化,被称为“中原戏曲第一村”和“郑州市农民书法村”等,不断为乡村文化注入新动能。一是高沟村内戏曲团长较多,村内出了4 个专业豫剧团长;豫剧的台柱子多,目前有近20 位高沟村籍贯的演员活跃在豫剧团;戏曲作品多,该村创作的现代廉政戏《儿行千里》获得了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戏迷群众多,村内能登台演出的戏迷近200 人;戏曲活动多,除了村内的戏迷乐园外,还定期邀请专业团队来村里唱大戏。二是高沟村建有书法走廊、农民书法室和“钱水卿书法展览室”,每年举办一次书法展览;同时,每逢周末,村里会免费提供笔墨纸砚,供书法爱好者在文化大院内互相交流:因此,该村内的书法传承已蔚然成风。

2.2.3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为丰富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高沟村将废弃的老宅基地进行科学规划,将破墙烂瓦的庄园建成占地6 000 多m2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村内成立了书法小组、盘鼓队、秧歌队、广场舞队、戏曲演唱队和体育运动队等,群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报名并在综合性文化中心中进行演练。另外,高沟村将本地特色文化、党建文化、村规民约和传统美德等主流思想相结合,开展“文化墙”建设,目前累计美化墙体2 万m2,展现着群众容易理解的乡风文化,陶冶了村民的情操,增强了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3 高沟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高沟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文化振兴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在河南省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带动下,高沟村在文化振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其整体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1]。

3.1 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外力推动,更需要内生动力的主动促进。但目前高沟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存在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是乡村“空心化”的影响。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里较多的为年龄大、思想观念保守、不愿意接受新型文化的老人,因此导致文化氛围不浓厚,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不强[2]。二是文化“功利化”现象严重。该村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比较看重那些可以进行旅游开发、迅速变现的文化资源,但对于村中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祠堂、民居、村落等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不到位,从而导致该村在快速发展中出现文化同质化现象,村民的家园感和责任感逐渐缺失,在文化振兴发展过程中缺乏内生动力。

3.2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到位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高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公共文化建设力度还比较薄弱。探究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第一,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该村在文化基础设施上出现数量及种类较少的问题,仅仅表现在建立村棋牌室、摆放几件健身器材等层面上,且已有的文化设施也出现落后、更新速度较慢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第二,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行为。村民在村中居住得较为分散,民间文化团体难以形成,群众的文娱活动处于小而分散的状态。村“两委”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多靠“自上而下”的政策单向管理,缺乏与广大农村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村民缺乏主体意识和参与感[3]。

3.3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匮乏

乡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类型,农民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然而高沟村现在却面临着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的困境[4]。一方面,村中劳动力人口转出比例大。《2021 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3 134.33 万人,占河南乡村总人数4 304 万的72.82%[4],庞大的转移人口中包含高素质的乡村人才,他们本应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却主动或被动地割裂了与土地之间的“天然”联系。因此,主体的流失使乡村文化失去了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现有的乡村文化振兴队伍的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专业不对口,由于没有受到正规的管理培训,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出现思想保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适应性不高等现象,不能使乡村文化融入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乡村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资源短缺,使得农村的发展环境不利于本土人才的回流,也不能吸引外来人才投身于此,主体的“缺位”迟滞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5]。

4 高沟村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缺失文化底蕴的乡村将难以实现全面振兴,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并非朝夕间所能完成的,这是一项繁杂的长期工程;因此,高沟村要在审视历史经验和认清本地现状的基础上出发,不断增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意识,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公共文化建设能力的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乡村人才发展机制,以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发展,进而引领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4.1 筑牢乡村文化振兴思想根基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基础。高沟村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各主体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认识。首先,基层党组织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引领者,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党内活动,不断探索“党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如设立村史馆,建立党建广场、党建文化馆等。其次,村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要允许本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发展决策和监督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可以在村内设立文化大院、文化广场、乡村书屋等,以此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6]。最后,注重打造文化宣传阵地。通过文化宣传的形式,不断强化村民对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高沟村此前的戏曲小品排演、书法作品展示及定期开展的满足农村不同人群需要的文化志愿服务等文化宣传活动,可以在无形中增加本村村民的参与感,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强化他们的乡村文化振兴责任感。

4.2 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要积极将资源优势转化成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以村民为中心来激发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依托于农村居民由衷的发展理想及其自觉的实践努力,要不断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营造文化振兴氛围,不断利用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的“精气神”。另一方面,要挖掘乡村本土文化特质,淬炼乡村文化品牌。有文化滋养的产业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活力,有文化支撑的产业才能在历史潮流中屹立不倒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新兴产业发展中,如可以将当地文化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发展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品牌农业、乡村文化生态博物馆等现代产业模式。通过对乡村沉睡多年甚至被淡忘的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发挥文化功能的渗透效应,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实现乡村的自主造血功能,继而激活该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4.3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能力

乡村文化阵地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平台,因此必须提升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夯实培育文明乡风的物质基础[7]。第一,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基层政府应及时调整文化建设的资金投放方向,建设基金要不断向乡村倾斜,通过支持来不断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可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注入乡村,完善基础设施硬件,不断改变广大农村基层文化落后的状况。第二,要建立文化阵地。如设立乡村文化场馆、乡村图书馆、文化舞台等文化场所,新密市应当着力构建“以县为中心、覆盖城乡、上下贯通”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体系,重建村民的精神“家园”。第三,组织和引导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文化阵地,要不断活化运用,组织乡村文化人士,定期带动群众开展相关的传统或特色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村民参与其中,不断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4 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

首先,当地政府应根据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专业人才下基层并为其搭建发展平台,提升农村文化人才待遇水平使其留在乡村,为乡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其次,重视对当地乡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如可以将河南省开展的“寻找村宝——河南省大型文化志愿公益活动” 不断扩散到包括高沟村在内的更多地方,让志愿者走进乡村,挖掘文化能人,进一步激发他们繁荣乡村文化的动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完善在专项人才管理方面的具体举措,继续定期对戏曲、书法、棋类等项目爱好者进行摸底登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建不同类别的人才协会,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使乡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