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的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2023-02-25徐晓丽
徐晓丽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519090,广东珠海)
1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瞄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要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推动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创业利好政策陆续推出,释放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激发了亿万农民的创业活力,为农民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7 年,习近平参加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18 年中央1 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解决人才问题,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新型职业农民的先进性特征及市场主体优势,决定了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是农业领域创业的“领头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可持续创业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贫穷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这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社会问题、结合环境特色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因此,探究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的耦合协同关系,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协同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的内涵
2.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自从2012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同年8 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素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从业者[3]。2013 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类型再次进行了明确界定,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4]。
以上界定成为后续学术界和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等进行界定的基础。基于此,本研究中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较高素质或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以此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从目前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情况来看,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和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等。
2.2 可持续创业的内涵
目前学者们对可持续创业内涵的界定与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种角度。
第一种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创业者能发现并利用当前社会和环境问题上的一些机会,创造提供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有效解决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如Lans 等人认为可持续创业是“一种通过将可持续性视为新的商业机会来产生竞争优势的方式,从而产生新的和可持续的产品、生产方式或以可持续方式组织业务流程”[5]。Shepherd 和Patzelt提出可持续创业的重点是保护自然环境、生命保障系统和社区,以追求未来产品、流程和服务收益的感知机会,其中的收益通常被认为包括个人和社会的经济与非经济收益[5]。
第二种是从创业过程的角度,强调创业者在创业经营活动中,能意识到企业的经营行为对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及影响,从而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确保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Cohen 和Winn 认为可持续创业是“审查如何发现、创造和利用使未来商品和服务得以存在的机会,由谁来完成,以及造成何种经济、心理、社会和环境后果”。[5]Dean 和McMullen 以及Belz 和Binder 强调企业家和机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家完全意识到他们的企业对环境的影响[5]。Sarango-Lalangui 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创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基础,因为企业家可以认识到长期的创业机会[5]。
尽管学者们对可持续创业的内涵界定各有不同,但一致认为: 可持续创业必须系统地考虑所有的可持续性要素,即同时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6]。但本研究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可持续创业即创业者在创业经营活动中,能正确评估企业与外部环境互动带来的影响,从而自觉地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行为。
2.3 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的内涵
以上是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和可持续创业的内涵界定。本研究中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在开展农业创业经营活动中,自觉地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其内涵主要强调三点要素:一是新型职业农民能有效意识到自己的创业经营行为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后果及影响;二是意识到后果及影响后,能在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与应承担的社会及环保责任之间作业出正确权衡;三是实现个人创业经营活动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的耦合协同关系
3.1 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的耦合要素
二者在功能、目标要求及对象等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一是功能一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不光可以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还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协同发展新局面。二者在功能上高度一致。
二是目标要求一致。可持续创业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异曲同工。
三是对象一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列为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1]。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民阶层的“先锋队”,已然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他们在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最早的受益对象。
3.2 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的协同关系
3.2.1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
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培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乡村产业振兴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因此需要一大批文化素养高、农业技术过硬、经营理念先进的高素质人才。对比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思想开放、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能将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专业技术积极应用于农业生产,善于利用先进的科技装备发展农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恰好符合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要求。为此,自2017 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系列文件强调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响应号召,陆续出台了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奖补的系列政策文件,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快速成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截至2020 年底,返乡创业人员有1 000 万左右,加上种植户、农资及农产品贸易商等,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超过2 000 万人[7]。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为了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国家及各地政府部门陆续推出各类针对性政策。如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农业部印发了 《关于实施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7 年)》,2018 年中央1 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2],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为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地方各级政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创业环境改善、资金支持、创业培训等鼓励措施落实。乘着政策红利的东风,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然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先锋队。
3.2.2 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首先,可持续创业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经济振兴,还要追求生态环境、教育、科技、生活等的振兴,以及农村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内涵相辅相成。可持续创业不光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化标准化不强等供求结构失衡问题,同时强调创业者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还要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发展理念。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备可持续创业意识和能力,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示范带动更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为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农村创业先进典型,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振兴队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和各地政府部门积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引导,及时报道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动态,遴选出一批扎根农村、事迹突出、带动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积极宣传他们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和带动作用。借助宣传媒介,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必定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吸引更多返乡下乡本乡人员积极投身农业可持续创业行动,为乡村振兴汇聚更多资源和力量。
4 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协同发展机制
4.1 优化教育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意识和能力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前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情况来看,可持续创业还未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提及,这与国内关于可持续创业教育及研究尚处于初期,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理念落后、产业化水平不高等密切相关。但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大量资源消耗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亟须转变发展思路,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优化当前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意识和能力迫在眉睫。具体措施包括:①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可持续创业教育,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维、经营模式、知识技能融入当前的教育培训内容;②加强可持续创业师资培训队伍建设,吸纳农民可持续创业的典型作为创业导师,充分发挥培训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③创新可持续创业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建设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提高培训实效,线上发布农业各领域可持续创业必备知识技能,展示新型职业农民在各领域可持续创业的成功经验做法,线下组织观摩,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使学员真正掌握相关技能。
4.2 健全支持政策,激励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行为
可持续创业要求必须摒弃传统农业创业活动中单纯依赖资源消耗、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等行为,这将意味着短期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他如环保支出的增加,这必将降低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的热情。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初期,为了保障他们的可得利益,激励其可持续创业行为,除加强教育培训外,政府还应在资金、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具体包括:①制定可持续创业行为的认定政策,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相关认定标准,如制定可持续发展农村企业或农业项目认定标准、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认定标准,并组织开展认定服务;②制定可持续创业奖励及补偿政策,对通过可持续创业行为认定的企业或者个人给予现金奖励、环保支出补偿等,补偿并奖励其因可持续创业行为而作出的努力;③制定可持续创业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对准备开展或正在开展可持续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银行根据他们的申请提供专项贷款资金及给予利率优惠,税务部门可根据可持续创业进度及成效给予不同等级的税收优惠。
4.3 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可持续创业的良好环境
要致富先修路,要想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还需要加强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农田水利、交通、农村信息化、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种植养殖废弃物处理等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是个人或者企业组织不可能也没有办法建设提供的,需要政府结合各地实情组织进行专门规划、资金投入、建设管护等。这些不仅关乎农村人居环境,是否能引进来、留得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还是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稳定剂,是实施可持续创业的前提和基础保障。
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向导。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加强可持续创业政策层面的宣传,树立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创业的先进典型,展示推介可持续创业项目的丰硕成果,搭建可持续创业发展交流平台,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认清只有可持续创业和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营造鼓励可持续创业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相关支持政策,并主动参与到可持续创业行动中来。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宣传教育,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行动,特别是消费购买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创业的劳动成果,从而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