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固的历史: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述论

2023-02-24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标语石刻根据地

邹 钰

(中共内江市委党校,四川 内江 641000)

川陕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其规模影响仅次于中央苏区。“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经过千辛万苦,浴血奋战,翻越秦岭,渡过汉水,历时两个多月,行程3000 里,于1932 年底由陕南进到川北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面对国民党的严酷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巩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的取得,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根据地农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广大农民之所以愿意响应与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号召,依靠着党强有力的政治动员,黄道炫指出:“中共在乡村的努力,做大规模是手段,发动群众是关键,落实控制是目标。”[2]对农民进行政治动员,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宣传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宣传思想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首道工序。革命的宣传工作是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中共川陕省委提出:“各项工作宣传要打先锋”。[3]时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的刘瑞龙也要求“红军发展到哪里,党的宣传就到达哪里。”红军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红四方面军各军师团和川陕省委、地方各市委、县委、区委都建有专业宣传队,宣传队采用布告、标语、红色歌谣等载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众多的宣传方式中,石刻标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大创举,其内容简洁凝练、通俗易懂,契合了广大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以朴实的语言宣传了深刻的党的理论和政策,高度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技巧。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概述

红军石刻标语是文字宣传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包括石刻标语、石刻对联和石刻文献三种类型。它利用了川东北山高水深、岩多质坚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在河溪两旁的悬岩绝壁、房屋基石、石碑、街道村院的石质物件上镌刻大量标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石刻文化,成为农民群众经常学习马列主义、党的政策的好材料,对群众的教育作用极强。究其出现的历史原因,大量镌刻石刻标语是为了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让广大农民认知、接受马列主义,从而动员农民群众参加红军、支持革命。由于在山区石质材料随处可见,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可大范围使用,所以石刻标语被当年红军宣传工作者广泛采用。

石刻标语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广泛分布,尤其在今巴中市区域内最多且最具代表性。如被称为“石刻标语之王”的“赤化全川”;红军入川后第一条巨幅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长篇石刻文献《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以及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联”,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的红军石刻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等。作为一种特殊的宣传方式,“石刻标语一方面发挥着传递革命信息、党组政策的作用,同时更是动员苏区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领导和号召的重要媒介。”[4]

(一)政治方面:宣传工农专政与中国共产党

红军入川后,革命的中心任务就是争取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建立新的苏维埃政权,因此石刻标语中关于工农专政的内容十分丰富。“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工农专政”“争取苏维埃中国”“建立起工农兵的苏维埃政府”等,简洁有力的标语,在号召民众参与政权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落后的农民来说,面对初来建立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感到既新鲜又陌生,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了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因此,就有必要向广大农民宣传中国共产党,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穷人利益的政党。拥护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是要给穷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政权”等标语,使广大农民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扩大了党的影响,部分民众在标语宣传的感召下加入党的组织,从而壮大了党的组织基础。

(二)经济方面:宣传土地革命与苏区经济

在红军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之前,由于自然灾荒、战乱、匪患、沉重的苛捐杂税等多种因素,造成田地荒芜、民生凋敝,广大农民的生活极为困苦。当时在民众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说起穷人真正苦,又冷又饿住茅屋。吃没吃顿好饭菜,穿没穿件好衣服。一年四季做活路,牛马牲畜都不如。”[5]“什么苦,黄连苦,黄连没有穷人苦。”[6]为了争取广大贫农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必须解决农民群众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使广大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在宣传动员以及实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红军留下了众多的石刻标语,如“实行土地革命,铲除封建势力”“土地归劳苦农民”等,其中尤以刻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至诚镇九子坡佛耳岩上的“平分土地”标语最为著名,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幅红军标语。另外,围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红军也镌刻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如“发展苏区经济,改善工农生活”“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军款”“实行社会保险”等,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思想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妇女解放

由于山区地理条件的封闭性,再加上广大农民受着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毫无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的是在饥饿的边缘徘徊,民众的思想更多的是呈现出愚昧、无知的局面。所以如何契合农民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将高深的马列主义大众化,易于农民接受,就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谁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只有我们劳动工农”“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等石刻标语,采用简洁易懂、音律和谐的语言,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更易于民众接受和认可马克思主义。在旧中国,妇女的地位极低,受着各种封建礼教的约束!党在创建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妇女解放的重要性,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有很多宣传妇女解放的石刻标语,激发了她们勇敢斗争、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身解放的积极性。如“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反对打骂干女子”等。广大妇女翻身解放后,表现出极大的革命热情,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半边天”。

(四)军事方面:宣传红军与战争形势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7]民众对党的支持是党在军事斗争上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为了扩大红军规模、增强红军的战斗力,同时也为了消弭民众受国民党反动派宣传对红军产生的误解,石刻标语中有不少与红军相关的内容,如“红军是领导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扩大红军才能保障自己的土地利益”“参加红军,保护父母妻子”等,动员了无数热血青年参加红军进行革命斗争。此外,石刻标语中还针对敌军进行宣传,分化和争取敌军士兵,如“红军绝不杀一个投诚的官兵”“白色官兵们!你们都是穷人,都是中国人,中国亡国了,我们一同去打帝国主义!”等,以达到瓦解敌军、争取敌人参加红军的目的。针对当时的战争形势,石刻标语也作了宣传。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热河和华北”,使处于偏远山区的民众对当时的战争形势有了一定的认知。

(五)其他方面:工会、青年与文教工作

在关乎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石刻标语都有反映,体现出覆盖面广的特点,如“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实行失业救济、社会保险”“打破一切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加紧识字读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等,这些石刻标语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主张,从而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热烈响应和衷心拥护。

红军石刻标语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富有创造性地宣扬了党在这一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与政治追求,是一部生动承载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奋斗印记的石刻史书。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天留存着的几千幅石刻标语,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战天斗地的革命历史,如一座座丰碑伫立在川东北的红色大地上,激励着人们不懈奋斗!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特点

红军石刻标语作为党的一种特殊宣传方式,在动员广大农民投身于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历史统一性;政治导向性;喜闻乐见性;宣传动员性。

(一)历史统一性

红军石刻标语皆镌刻于石质材料之上,不便于移动,与其他纸质宣传材料相比,呈现出一种空间上的静态的特点;与此同时,部分石刻标语内容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较为清晰地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内党的理论宣传与实践斗争的动向,所以又呈现出时间上的动态的特点。“从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通南巴到粉碎蒋介石“川陕会剿”,到中央红军在川西会师,这一战斗历程在红色标语中都有所体现。这些石刻标语连贯起来,就是一个动态化的革命历史过程。”[8]

1932 年12 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12 月25 日攻占了通江城,又经过艰苦的战斗,陆陆续续解放了巴中、南江,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形成。石刻标语记载道,“红军两个月中,占领了通南巴!”红四方面军接连取得重大胜利,严重威胁着蒋介石和四川军阀的统治,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各派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六路围攻”。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仅用10 个月时间就粉碎了敌人的图谋,取得了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反映这一战斗历程的石刻标语有“武装保卫川陕赤区”“工农武装起来,开展西北革命后方,粉碎五次‘围剿’!”等。1934 年10 月到1935 年5 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与中央红军联合争取更大的胜利,这一时期的石刻标语有“巩固和扩大川陕苏区!”“粉碎川陕会剿,赤化全西北!”“红军正准备北上,与全国百万红军会师去打帝国主义!”等。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特定的红军石刻标语,呈现出空间静态与时间动态的融合,同时较为清晰映射出中国共产党创建、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过程,反映出红军石刻标语的历史统一性特点。

(二)政治导向性

红军石刻标语作为当时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大创举,其核心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这一段历史时期,党的中心政治任务就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最大程度动员群众支持红军、参加红军,并积极进行土地革命。所以石刻标语的首要任务就是阐述党的政治纲领、宣传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全面准确地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将其具体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镌刻标语、文献等,有针对性的向群众进行宣传,增强群众认知和接受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主动性。

如石刻标语“共产党是穷人的救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保护穷人”“共产党是要给穷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政权!”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目的。而“苏维埃是自己的政权,不让一个不良分子混入,只有穷人在苏维埃负责!”等标语,鲜明地告诉广大工农群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农民群众才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获得翻身解放,建立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实现贫苦农民当家做主。

这一时期的红军石刻标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以石刻标语这样一种特殊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党的性质和目的、党的各项主张和方针政策,体现了红军石刻标语鲜明的政治导向性特点。

(三)喜闻乐见性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军石刻标语,因其面临的特殊历史任务和特殊传播群体,镌刻时在内容上大多使用了非常口语化本土化的百姓日常用语、方言、俚语,民众易于认知和接受,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为土地利益斗争到底!”“彻底平分土地”等关于土地革命的标语,简单直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最大程度鼓励了广大劳苦民众参加土地革命,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为动员根据地群众积极投身于苏维埃的生产运动中去,使用川陕方言镌刻的标语“全赤区男女老少,把连起来,抓紧春耕”中,“把连”就是“全部”的意思。民众观之,能立刻明白其意思。这些加入方言因素的石刻标语,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感染力极强,民众更加容易接受,记忆尤其深刻,对宣传动员群众、指导实践提供了极大便利。再如“红军是领导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参加红军救中国,是穷人的光荣事业”等标语语言通俗,具有乡音语调、农民口吻,富于鼓动性,有声有色,极易与广大劳苦大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红军石刻标语喜闻乐见性特点的显著优势。

(四)宣传动员性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石刻标语,数量繁多,范围广阔,可视性强,接受程度高,极大地发挥了动员群众闹革命的政治功效。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各部队的经验证明,发动群众的重要一环,在于从感情上真正同群众溶成一片。要使群众相信:红军就是穿上军装、拿起武器的穷人,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是全心全意帮助穷人翻身解放的……”[9]红军石刻标语更多的是采用通俗易懂、具有乡音语调的语言,广大农民不仅方便识记,而且倍感亲切,更易于内化于心。如“苏维埃给工农穷人以自由!”“巩固苏维埃政权,就是巩固自己的利益!”等,凝聚了富有感染力的情意,讲述了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对民众的政治动员作用极强。仅据通江、巴中、南江、平昌四县解放初期统计:四县烈军属总户为36000户左右;当年参加红军的仅通江一县即占全县总人数的百分之十。苍溪县有6194 人参加红军。广元县参军人数达1520 人,即使根据地非中心区的剑阁也有1019 人参加红军。[10]当年巴中全市有12 万人参加红军,4 万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由入川时4 个师1.4万余人发展到5 个军8 万余人。不能不说石刻标语的巨大感召力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动员作用,这一事实也侧面反映了红军石刻标语的宣传动员性特点。

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的时代价值

红军石刻标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凝固的历史”。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史学研究价值和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对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还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提供珍贵文献

1942 年3 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11]研究中共党史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石刻标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居革命战争年代全国之首。为我们现今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1933——1935 年,红军在川北、陕南和长征沿线共镌刻了1 万余幅石刻标语,新中国建立后巴中尚存4000 余幅,目前在巴中境内保存完好的石刻标语还有近1000 幅。红军石刻标语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当时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石刻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反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环境、斗争历程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全面记录了川陕革命根据军民的丰功伟绩。”[12]时至今日,这些记录真实历史的红军石刻标语并没有过时,并且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今天研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文化、并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真实状况等方面珍贵的一手资料。可以说,“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是川陕苏区军民智慧的结晶,是川陕苏区历史的缩影。”[13]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脉络。从1932 年红四方面军入川,镌刻红军入川后的第一条巨幅红军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为起点,到逐步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粉碎“川陕会剿”、与中央红军在川西懋功县胜利会师的实践历程,都真实地被记录在石刻标语这一特殊的文献资料上,为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脉络。除此之外,还有内容丰富,篇目较长,保留完整的红军石刻文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石刻文献,以及文字最多的红军石刻文献——《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草案),这些珍贵的石刻文献,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目标等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支撑。

(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普及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成果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使深奥的理论变成指导群众实践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依托红军石刻标语这种特殊宣传方式,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这一成功典范,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首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科学的指导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广大民众所认识和理解接受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广泛采用“苏维埃政府是普天下穷人自己的政权”“保护工农利益”“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八小时工作, 不做夜活, 雪天不做活路。一星期要耍一天,各项节气也要休息一天,工钱照给,不得克扣分文,实行失业救济社会保险”等内容,对马列主义的宣传建立在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宣传内容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被根据地群众广泛认同和共鸣,顺利实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大众化。因此,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关怀。

其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采用接地气的语言,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只有被群众接受,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阐释过程中,必须在内容解读与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以符合人民大众口味的民族化语言、接地气的话语和新颖生动的传播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石刻标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川陕方言的有机契合。“共产党是给穷人找饭吃的党”,采用通俗的话语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打倒蒋介石,人人有饭吃”,有力号召群众投身于土地革命、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这些石刻标语,使抽象马列主义理论具象化,最大限度地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考虑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现实需求等因素,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本土化,让广大群众真懂、真信,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三)为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提供方向指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如磐的初心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生动展现了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奋斗史,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体现了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对党的赤胆忠心。石刻标语中所蕴含的伟大斗争和革命精神,以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前赴后继、敢于斗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四)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军石刻标语作为党的一种独特的宣传方式,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凝聚根据地民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传播日益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标语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依然具有独特价值:文字简洁凝练、意思好懂易记、读来朗朗上口、书写场合适用性广等,是宣传动员群众的重要媒介,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行为。通过上文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的分析,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做好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启示。

回望过去的历史,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是我党奠基立业、铸就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标语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进行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别是用标语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时,一是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水平,必须因对象群体而异,在农村地区多采取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进行阐释,加深广大农民群众对党的文件精神和最新政策的理解。二是要认真研究受众的心理特点,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受众基本都是贫苦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石刻标语“赤区的穷人尽都分有田地,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不出款、不完粮,在国民党刘湘压迫下的穷人,天天挨饿挨冷,出捐款、受吊打!”肯定比“建立苏维埃政权”更易于被民众接受,能起到更好的宣传动员效果。石刻标语的内容认真研究了受众的心理特征,更多指向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如在旧社会遭遇的不公、工农当家作主、土地问题等,以受众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直接转换为大众的思想武器。

(五)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载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珍贵的的红军石刻标语,承载着一代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念信仰,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

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如今留存的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是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是天然的爱国主义教育“露天博物馆”。而收藏众多石刻资料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军石刻陈列园,是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场所。同时,近十年来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的内涵挖掘、新价值的凝练,都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有效载体。

结 语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军石刻标语,作为党的一种特殊宣传方式,具有如下特点:空间上的静态性和时间上的动态性相契合的历史统一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统一的政治导向性;马克思主义的抽象性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喜闻乐见性;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上宣传动员民众投身伟大革命斗争的宣传动员性。现今,针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实现大众化;如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等问题,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表现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价值:为进一步深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提供大量珍贵文献;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重要方法论;为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提供方向指引;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提供历史借鉴;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载体。

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采用石刻标语这一独特的方式进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斗争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石刻标语,以简洁凝练、富于乡音语调的语言,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的政党形象,唤起了民众的阶级意识,激发起了大家的革命斗志,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动员了无数民众投身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创造了不朽的丰功伟绩!现今,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是以红色基因铸魂塑神的重要教育资源,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标语石刻根据地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标语变变变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最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