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陕革命老区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接续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以万源市K村为例

2023-02-24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攻坚人才农村

鲁 成

(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2020 年底,我国如期顺利完成脱贫攻坚重大目标任务,“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和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了绝对贫困人口”,[1]这并非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起点。实现脱贫攻坚任务仅仅是第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长远大计。“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的转变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需要”,[2]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需要。那么,川陕革命老区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接续乡村振兴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二者有效衔接,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川陕革命老区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接续乡村振兴的意蕴

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接续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本部分以川陕革命老区万源市K 村为考察对象,分析了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接续乡村振兴的重要意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有利于消除贫困再生的风险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3]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贫穷消失,而是从缓解相对贫困到实现共同富裕。“收入来源单一,生计脆弱性强,容易因突发事件的冲击而陷入绝对贫困”,[4]在今后的乡村治理工作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持续加强脱贫地区帮扶和政策稳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川陕革命老区资源禀赋差、耕地资源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加之经济发展滞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如果忽视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就可能出现大规模陷入贫困的风险。巩固二者有效衔接,既有时代价值,又有深远历史意义。一是能够不断改善老区的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筑牢防止大规模返贫致贫防线,有序接续乡村振兴,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让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二是能够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脱贫户收入可持续增长。推进革命老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益,使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二)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接续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5]35影响到农村发展缓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绝不是要把农村变为城市,而是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技术等要素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互交换、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以及城乡关系。“要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6]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体制的对立造成了城乡区域的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生活水平、教育问题普遍落后于城市,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5]395川陕革命老区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接续乡村振兴工作中,应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打破原有二元结构体制的瓶颈,既有助于促进农村和城市相互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又能够使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有机互动和协调。马克思指出:“只有通过消灭两者的对立,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融合,才能够排除目前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7]城市和农村生产要素互动与协调,能够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反之如果没有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二元结构,将会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繁荣富强也将成为无法想象的情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三)有利于推进深化农村改革,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乡村治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二者有效衔接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现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8]129首先,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民组成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营形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其次,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发展乡村产业时,要注重创新和差异化发展,制定出乡村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式打造独特的产品和品牌,从而创造出乡村产业品牌的价值。最后,加强乡村社会事务管理,提高广大群众的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增进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构建川陕革命老区二者有效衔接工作中,不仅有助于深化农村改革,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合理化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

二、川陕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的困境

万源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核心组成部分,在巩固二者衔接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新成效,但是在衔接工作中还面临一些难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区农业农村发展。

(一)精英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二者有效衔接的关键要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撑。“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5]129乡村振兴先要振兴人才,人才供给跟得上才能够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各种人才短缺、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导致乡村产业落后、经济贫困、文化生活匮乏的结果,”[9]同时制约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人才的流失不仅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当地文化、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环境、工资水平等影响着本土人才和年轻人涌入城市发展,有知识、有技术的本土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农村基层的整体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都有很大的差距。大城市发展机会多、工资待遇高,劳动条件也比较好,这些都是城市引得来、留得住人才的主要原因。农村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土地碎片化等现象,成为阻碍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难题。万源市K 村张书记谈到:

“我们村共有650 人,现在有450 人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些“613899”,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我58 岁,在村里是最年轻的,在村干部中,也是最年轻,村里没有几个年轻人,年轻人和一些有技术的本土人才都不愿意回来发展,都觉得农村发展没有前景,人才缺乏制约着我们村的经济发展。”

二是乡村发展留住人才是关键,地理环境偏僻、工资待遇不好,致使留不住引进的技术人才和年轻干部。村“两委”成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部分村委干部思想僵化、素质不高。面临这些问题,就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本领、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到农村,以更大的责任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流失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严重阻碍着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较大挑战。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提升基层治理进程中,人才、劳动力大量流失、村干部后备人才缺乏、产业发展带头人不足成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10]就必须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切实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促进村民持续增收。因此,要做好产业振兴这篇“大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物质基础。一是产业发展规模小,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这些问题不仅难以满足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还影响着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调研发现,部分村民以农业、养殖业为主,而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大多数村民仍然处于独立分散生产的状态,小规模的家庭农场,自给自足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受到局限性。万源属于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功能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限制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加之村民自身能力有限,综合素质以及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意识淡薄,难以把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影响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创新性不足。产业不断创新是产业永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有助于占领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收入。当前,万源市部分村民产业发展并没有体现出当地产业的特色,缺乏“土字号”特色知名品牌产品,没有合理利用好区域特色来打造出“一村一品”和“一户一业”的特色资源,未建立适合自身的主导特色产业,致使产业缺乏活力,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也逐渐丧失。就如K 村张书记所讲:

“说实话,我们村没有什么特色产业,地理位置受限,难以招商引资,同时没有几个年轻人在家愿意务农发展,导致产业发展滞后。在家里的妇女和老人,只是小规模进行种植和养殖,满足自己基本需求。村民没有什么技术和知识,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发展认识不够,甚至说不够重视。”

(三)村民内生动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11]光靠“救济式”帮扶,自己发展活力不足,不愿意自力更生发展致富,最终也是不能彻底“拔穷根”。川陕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而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把村民的“志”和“智”相结合,用村民的内生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能够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舒尔茨从人力资本分析,认为“贫困群众之所以一直处于贫困,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知识和技能低下,应通过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提升生产技能和教育水平,改善身体状况”。[12]一是观念意识落后,跟不上国家现代化步伐。一些村民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缺乏认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缺乏认识,思想观念狭隘,参与积极性不高,仍然处于封建小农习性和小农经济的时代现象,这是制约着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二是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精神。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低下,只能长期从事传统小农生产和其他体力劳动,对现代科学技术参与较少,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发展不适应。这些限制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一个人没有就业,就无法融入社会,也难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8]68部分村民对技能培训重视不够,缺乏创业精神,缺乏勤劳致富的思想,致使缺乏一技之长。没有职业技能支撑,只有深陷“穷而苦干,干而无方”的工作方法,过去的“体力型”劳动根深蒂固,难以适应现在的“技术型”劳动,成为限制村民持续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也影响到二者衔接工作。就如K 村主任所讲: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很好,但是我们村部分村民内生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发展致富,“懒汉”思想还是存在,甚至还有部分村民不愿意去接受任何新政策,传统耕作思想没有转变。”

三、川陕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优化路径

(一)多措并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3]这表明,如果没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难以实现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多元化多层次培育人才,使人才担当起民族复兴的责任。“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14]人才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资源。人才引进后,留不留得住,关键看优惠政策和服务。万源作为川陕革命老区,不仅要海纳百川地引进、留住和培养人才,同时要精心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人才资源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不可少,对于乡村发展而言,更是重中之重。一是制定农村人才引进的政策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归农村。“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14]254留得住人才并愿意扎根到乡村发展,需要给予“宜造、宜业和宜居”的人才成长环境。政府部门要根据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乡村人才引进新措施、新路径,进一步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农村实用人才“递进培养”制度,制定出实惠政策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采用“物质”上奖励、“精神”上关心关爱、“待遇”上优化等措施。比如:福利待遇、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激励性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打通人才引进政策“最后一公里”,保证政策支持作为人才“愿意留、留得住”的重要抓手。只有健全人才的“安身、安心、安业”保障机制,乡村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够引进更多的人才回到乡村发展,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为乡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建立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发挥自身潜力和才能。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持续性,为人才提供集中“充电”机会,才能厚积薄发。一方面,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升本国农业转型升级,构建专业+行业、产业+企业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系统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能够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使之成为发展的开拓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遴选出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培育对象。结合人才的学历教育,有针对性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职业培训的效能。可以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理论培训、实践操作培训相结合,搭建各种学习交流科研平台以及开展示范村成功专业人士学习交流活动,其目的是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让乡村发展后继有人。同时,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激励他们扎根农村发展。通过引进优质本土大学生、在外经商能人、退役军人、乡贤等人才到乡村创业和任职,发挥政策引导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二)多元化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此同时,加快建设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完善科技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提高产业规模效益、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15]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工作关键,是广大村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的长远保障。一是立足万源“高山、富硒、有机”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4+N”特色农业。一方面,把万源旧院黑鸡重大产业项目作为乡村振兴和“一区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实现村、乡一体化连片发展,达到片片相连。把主导产业聚焦定型,形成大规模大市场,做强“珍硒万源”“巴山食荟”区域品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另一方面,采取种植、加工、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可以发挥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16]推进农业结构转型,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足,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形成政府参与、群众参与和社会支持,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不仅让脱贫户收入持续增长,而且为巩固拓展二者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整合社会共享资源,培育新型主体。邀请相关专家或者致富带头到村调研指导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农村致富“领头雁”,积极扩大就业,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目前,万源部分村民操作能力欠缺、操作经验落后,加之缺乏一技之长严重制约产业壮大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因此,结合万源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邀请相关专家和致富带头人对广大群众对症下药进行免费技术培训,搭建“一户一策”的产业帮扶模式进行滴灌式辅导培训,将现代化种养技术传递给农民,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战斗堡垒。习近平讲到:“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解决原来生产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并节约工本。”[17]138三是拓宽农副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再添力量。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既带动了乡村增收致富,也成为促进农户增收“好帮手”。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让脱贫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比如:依托“832 平台”、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以及设立消费帮扶专区把农副产品对外销售,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农户提供长期持续的销售渠道,促进农副产品流通,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改变脱贫户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农村全面发展、全面振兴,不是政府和村干部的“独角戏”,而是要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村级的各项事务中。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自我学会增强致富的本领,激活内在发展动力,才能实现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一是突出村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脱贫群众是二者有效衔接的主体和主角,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习近平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17]4一方面,政府既要注重脱贫群众的“智”,又要注重“志”,双管齐下,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巩固两者衔接更稳定、更持久,需要发挥群体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参与技能性培训和职业培训。通过“现场教学+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通过自身内在动力让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让他们“放下锄头、拿起扳手”,稳步推进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稳步提高。二是要消除思想上的懒惰和行为上的懈怠。促进二者有效衔接,最根本的是解决村民思想懒惰和行为懒惰,摆脱“等靠要”不良思想。政府和村干部应加大对脱贫户教育和引导,推动“富口袋”先“富脑袋”的致富理念。培养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依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等方面推动致富,防止返贫。

猜你喜欢

攻坚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