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精准扶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023-02-24安丰岷

关键词:贫困地区共同体中华民族

邓 娟,安丰岷

(1.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2021 年8 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历史经验,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是党的民族工作十二条经验之一。精准扶贫作为阶段性的首要民生工程,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聚焦“三区三州”①注:三区是指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州,三州是指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就目标区域与目标人群来看,14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11 个位于民族地区或包含民族自治地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共680 个县级单位,其中370 个民族县,②参见左常升《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2001—2015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5页。“三区三州”全部为民族地区。就治理方式看,精准扶贫是综合性的扶贫开发工程,多措并举,提升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大扶贫格局中全社会共同参与,东西部地区协作扶贫,在攻坚克难中进一步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进一步促进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最终成效看,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③参见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第2版。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可以说精准扶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关系方面,研究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其实现必须依靠一系列实践载体,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多措并举的扶贫实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关于精准扶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研究尚不多见。精准扶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集中在精准扶贫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耦合特性①参见亓光勇、李阳《民族团结与精准扶贫双推进研究——以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 年第3 期,第44-48 页;詹全友、徐淑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耦合问题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0期,第55-60页;游俊、李晓冰、李骥龙《试析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逻辑契合——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102-108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减贫的显著作用②参见曾和平《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反贫困实践——以新疆南疆地区为例》,《新疆社会科学》,2020 年第2 期,第7-16+146页。,精准扶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③参见梅军、李宁阳《精准扶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力抓手》,《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第33-38页。,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与帮扶下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等,④参见李曦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44-53页。以及民族地区应在现代化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⑤参见李俊杰、王平《民族地区应在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8期,第20-28页。。学界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文章自2021年后显著增加,但存在理论分析多、政策解读多、历史文化与宣传教育类路径阐释多的情况,⑥参见高进、祖力亚提·司马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1期,第51-60+183页。以及较多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验,较少从某项阶段性工作切入分析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何明提出加强经验研究是当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之需,也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的必要之举。⑦参见何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研究: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第1期,第5-14页。文章以新疆精准扶贫为例,进一步厘清精准扶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机理,以期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民族工作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相关的理论不断深入深化,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其中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2021 年8 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相关、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要阐述精准扶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梳理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可见其属于社会意识建设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实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推动其发展进步的社会实践,偏重于社会存在的建设。为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认识二者关系的逻辑起点。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反映。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实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历史上,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多民族大一统中国疆域的开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原与周边多种经济文化之间,不断通过迁徙、往来、和亲、互市等历史活动实现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经济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人员往来,相互吸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上兼收并蓄,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历史经验表明促进各民族社会发展进步,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引领、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3]。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最后,先进的社会意识必须经由人民掌握并付诸实践才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使得一些落后、错误的思潮尚未完全消除,狭隘的大民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基于各民族文化和某些利益存在差异这一客观基础,受到国外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地蛊惑煽动,地方民族主义发展为民族分裂主义的潜在危险不容忽视。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民族分裂主义是破坏国家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最大危险因素。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自觉践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催生磅礴伟力。就意识生成的规律而言,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体才能通过社会实践形成一定的思想,社会成员之间才能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把社会集体积累的物质和能力内化到自身,社会成员才能成为现实的主体。在实现个体物质利益的同时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使正确的理论经由人民群众所掌握,以先进的文化与社会意识引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才能进一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扎实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纲。

二、精准扶贫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

精准扶贫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显著的推动作用。2013年开始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我国先后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要求,形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部署。从社会存在中的物质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精准扶贫,就是要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跟上全国的步伐,步入现代化的进程,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发展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作为综合性建设工程,除实行十大精准扶贫工程、实施十大精准扶贫行动外,①参见中国政府网《我国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网址:https://www.gov.cn/xinwen/2015-01/23/content_2809383.htm.访问日期2022年1月13日。还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促进贫困地区水利、交通、电力、国土资源、教育卫生、科技文化、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效改善城乡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这些举措对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有着重要作用。

(一)以产业扶贫为重要手段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

费孝通在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时,总结“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看来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4]。历史上以游牧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的北方草原地区与农耕占主导的中原地区,固然存在战争与冲突,但经常性地相互交流与贸易更为常见。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济因素同样举足轻重。邓小平同志说过:“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就是实现十亿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学术界对现代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产力提高之后社会变迁随之发生,现代化作为以生产工业化、社会城市化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社会变迁过程,还会伴随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华各民族将进一步增强交流与互动,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的情况更加普遍。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至关重要。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精准扶贫中基础性的举措就是产业扶贫,目的是要帮助贫困地区加快现代产业发展,并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产业扶贫作为最主要的脱贫措施,主要帮扶形式是通过发挥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的同时,引进项目、投入资本、发展生产、形成产业,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实现贫困地区各项经济要素和贫困人口在市场中充分流动,从而使贫困人口同市场其他主体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并在收益分配环节实施倾斜政策,精准到户到人,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在具体的实践中,产业扶贫主要包括农林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结合各地区资源与发展条件,有所侧重地在各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措施提升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现代化程度,也客观上促进了贫困地区各经济要素融入全国市场。

例如,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形成“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引导和扶持与本地资源相配套、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特色产业,以点带面,在全县范围内推行“龙头企业+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运营模式,实行“五统一”管理,盘活了150余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直接、间接带动近5万人增收。①数据来源2019年8月8日课题组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的调研资料。为做大特色种植业,依托新疆菇盛源农业、雪莲花药业、时珍堂巴东药业等企业,大力发展万亩蔬菜基地、万亩中草药、维药种植,实现贫困户土地流转后再到企业打工就业,促进了乡镇贫困户增收致富。随着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村民自身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增强。此外,电商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帮扶措施在新疆各地基层农村全面推进,随着特色农林产业的发展以及一些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发展电商的需求日益凸显。随着“访惠聚”②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的长期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基层农村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迅速得到完善,使发展电商具备了较好的条件。2018 年,新疆在和田市、喀什市、阿图什市、乌什县等14 个县市所属120 个深度贫困乡镇,建设120 个乡镇电商服务站。③参见《2018年新疆深度贫困县将建120个电商服务站》,《微信公众号“新疆日报”》,2018年2月6日。2019年1月16日,自治区与阿里巴巴集团联手启动新疆“兴农扶贫”项目,为新疆农产品销售赋能。和田县、新源县、莎车县、青河县等42 个县市开通“兴农扶贫官方品牌站”,以此与阿里巴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2020年新疆多位基层干部变身网红走进直播间,努力云带货、抢流量、促消费,以应对疫情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的广泛开展促使新疆基层各族群众与全国市场、与各区域各族人民产生了更加紧密地联系,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进一步助力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壮大,由点及面,从个人到群体的中华民族一体感不断增强。

(二)建强基层党组织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能够汇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国家的统一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的和凝聚力,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始终是历史上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政治纽带。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一样需要加强政治基础建设。“五个认同”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都可以归属于政治认同的范畴,不少学者也撰文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④参见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五大基础路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1-6页。严庆认为从国家建设理论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政治认同塑造;⑤参见严庆《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期,第14-21页。又如周平认为中华民族不仅是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更是政治共同体,必须加强对中华民族政治属性和政治内涵的研究,推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巩固和认同。①参见周平《中华民族: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4期,第19-30页。

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怀抱中持续深入发展的共同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重要抓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6]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顶层设计、政策制定、措施落地、过程监管、考核评估的责任主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基层党组织更是实现党中央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新疆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充实基层党员队伍,选优配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的班子和班长,全覆盖落实选派第一书记,发展壮大农民党员队伍。其次,加强党员教育,强化政治责任,抓好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基层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最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2014 年自治区党委开展的“访惠聚”活动,既是过去下基层工作的延续,又是新形势下群众路线在新疆的实践和群众工作的创新,也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整顿基层党组织、促进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访惠聚”工作一直延续至今,工作队对基层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基层农村扶贫、维稳以及日常各项工作,工作队对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有着显著的成效。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更好地把各族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引领凝聚作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增强了基层群众的“五个认同”。

(三)多措并举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基础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扶贫,明确提出扶贫要“扶智”“扶志”,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社会发展转型。在党的治疆方略指导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的对口援建下,南疆四地州基础设施、物质条件的改善是明显的,但是内在的思想认识、精神面貌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必须激发贫困群众向往并追求美好生活,这是巩固脱贫成效,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因所在。在文化工作中,意识形态建设居于核心地位,“分裂主义是新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产生的温床”[7]。反动思潮不仅破坏民族团结,更给人们的思想认识造成严重的干扰,宗教极端主义排斥现代文明,阻碍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新技术、走向更广阔的全国其他地区。对宗教极端主义的治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团结的需要,也是提升扶贫成效的需要。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是实现新疆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效与维护民族团结的长久之策。

教育扶贫不仅对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也是推进文化润疆、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新疆各地结合实际,开展精准教育扶贫行动。为促进教育公平,新疆针对南疆四地州尤其是南疆22 个深度贫困县(市)开展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专项行动,全面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随着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南疆四地州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质量的普及,全覆盖实现三年学前教育,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9%,初中净入学率达到98.60%,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到98.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扶贫举措“托底”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网址:http://www.gov.cn/xinwen/2019-03/27/content_5377161.htm.访问日期2021年12月25日。此外,新疆各地通过多种措施精准帮扶贫困地区特困以及残障学生,保障所有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塑了新时代各族少年儿童的价值体系,引导各族青少年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愿景而努力奋斗。

“扶贫先扶志,扶智先通语。”[8]为了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8年由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准的举措,推进语言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具体措施包括在青壮年农牧民中组织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推进职业技术培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加强培训资源和培训能力建设等。在新疆,语言扶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基于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还不能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学者研究数据表明2016年前后,喀什、和田、阿克苏农村地区维吾尔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为10.5%,但当地群众高度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主动性很强。①参见李志忠、岳学贤、曹婷《南疆乡村维吾尔族普通话普及度抽样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8年第3期,第41-50页。学界有关语言提升人力资本,提升获取信息能力的研究颇为丰富,李宇明长期以来研究关注语言与贫困的关系,认为只有打破沟通交流的障碍,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全国市场,接受更为丰富的信息,②参见李宇明《构建信息无障碍社会》,《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2期,卷首语;李宇明《语言减贫的理论与实践(代主持人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31-32页;李宇明《扶贫语境话推普》,《语言科学》,2018年第4期,第356-358页。因此语言扶贫对南疆四地州而言意义重大。此外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能够帮助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能够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有利于破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障碍。

(四)大扶贫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

2010 年1 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交往交流交融”③参见胡锦涛《紧抓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月23日,第1版。理念。此后,这一理念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④参见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14 年5 月30 日,第1版。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结党的民族工作经验之一,就是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求下一步的民族工作不仅要实现各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嵌,更要实现心理与社会空间上的相互嵌入。⑤参见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 年8 月29日,第1版。这表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巩固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条件。2013年以来的精准扶贫对促进新疆地区各民族之间、新疆各族群众与全国其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9]大扶贫格局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有效合作,在强调政府作用的同时,调动市场与社会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促进各方人才、资源统筹整合,真正做到劲往一处使,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其中社会扶贫是通过动员、鼓励和号召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主动加入扶贫工作,社会扶贫大致包括:定点扶贫、东西部协作扶贫、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等。在大扶贫格局中,新疆各贫困地区、贫困村的扶贫格局都突破了常规的行政系统和区域界线,许多工作实现多方力量参与,东西部区域联合,尤其是南疆四地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集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资源,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人员的交流往来也更加频繁。以行业扶贫为例,国家各部委都有针对“三区三州”的扶贫项目,如教育部开展的教育扶贫专项行动中,在“三区三州”规划投入资金76.2 亿,用于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实施“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和凉山教育帮扶行动等;⑥参见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65页。又如水利部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实施重点区域扶贫,开工建设新疆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工程、四川凉山州龙塘水库及灌溉区工程两个重大水利工程。⑦参见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113页。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加强南疆四地州结核病防治,将结核病筛查纳入新疆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实行特殊医疗保障政策;召开“三区三州”健康扶贫攻坚座谈会,结合“三区三州”实际,重点部署,召开全国卫生系统对口援疆、援藏、援青工作会议,其中有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实施适宜技术推广扶贫,着力提升“三区三州”医疗卫生服务能力。①参见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122页。

社会扶贫具有显著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用。以“千企帮千村”“民族团结一家亲”和对口支援为例,截至2020 年6 月底,参与自治区“千企帮千村”行动的民营企业达1 345 家,受帮扶的贫困村总数达1 342 个;帮扶73 610 户266 321 名贫困农牧民。②参见王玉召《我区“千企帮千村”惠及26万余名贫困农牧民》,《新疆日报》,2020年8月19日,第1版。自2016年以来全疆各行业、各领域深入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截至2021 年9月,全区干部职工累计走访各族群众1.7 亿多户次,捐款11.2 亿多元,捐物5 850 多万件,办实事好事2 440 多万件,举办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2 140 多万场次。③参见米日古力·吾《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南北常开长盛》,《新疆日报》,2021年9月17日,第2版。各族干部与基层群众不仅实现己身的民族团结交往,也示范带动了社会层面的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在精神、情感方面的交流达新的历史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对口援疆形成了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以及企业援疆协同推进的局面,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东西部地区从干部到群众之间交往交流。到目前为止,中央共召开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

三、精准扶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启示

在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出了许多新路子、新方法,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促使各民族的“五个认同”进一步加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民族、全国各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华各民族在社会发展程度上更加均衡,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华民族整体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有序,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自豪感、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了城乡发展差距、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缩小,进一步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性进一步增强。在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中,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从历史实践启迪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与力量。

首先,民族地区的各项战略任务总是与民族工作高度相关。以精准扶贫为例,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区,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业区域为主,民族地区的贫困不仅是源于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稀缺,更因为深层次文化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精准扶贫在制定政策、策划项目的同时,必须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大众化,使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团结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任务。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之后党和国家新阶段战略任务,在民族地区的推进必然要与民族工作产生紧密地联系,为此不仅要汲取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还应当将党的民族工作宝贵经验贯彻落实好,从顶层设计上加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机结合,多措并举,促使各民族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共同性。

其次,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须同步发展。脱贫攻坚,不单单带来经济指标上的改善,更在价值追求、情感归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摆脱贫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与实质不仅仅是实现贫困地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有学上,更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艰难曲折上下求索独立自主生存发展诉求的回应,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集体表达,是在不屈不挠的奋斗征程上个体与整体命运相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各民族、中国各地区、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的伟大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以各民族的团结为依靠力量,以“一个都不能少”为实现标准,实现了国家、民族、个体的共融与一致。脱贫攻坚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汇聚起磅礴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进一步激励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在与贫困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帮扶济困的传统美德,使得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

为此,乡村振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需要进一步推动乡村物质基础方面的发展,更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注重以脱贫攻坚精神涵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脱贫攻坚精神在内涵与价值导向上,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耦合之处。脱贫攻坚精神中“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处在首要位置,这个团结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全社会的团结,正是在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鼓舞下,中华民族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未来的奋斗中,还需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致,迎接各种风险挑战,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由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奋斗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所充实,进而不断丰富和强大,持续滋养一辈又一辈中华儿女,完成时代交付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