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2023-02-24陈胜锦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工作

陈胜锦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一、引 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海陆兼备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方位做好民族工作、系统性纾解民族问题,不仅关涉着国家统一与边疆稳定,还关涉着“民族凝聚力”[1]增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实际境遇融合贯通,以无比强烈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主动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摘获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丰功伟绩,浓墨重彩谱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最雄伟壮丽的历史篇章,为世界多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治理贡献了可资镜鉴的“中国方案”、呈现了可资参学的“中国智慧”和供给了可资参照的“中国样板”。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壮阔历史,在本质上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生动投影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认识境域不断走向深化、对我国民族现实境遇的把握持续走向强化,积聚着具有“变革现实存在”意蕴的十分可贵的民族工作基本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在每一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至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从党壮阔绚丽的百年历史图谱看,党的民族工作经历了探索与进步(1921—1949 年)、曲折与发展(1949—1978年)、恢复与强化(1978—2012年)、创新与繁荣(2012 年至今)的演化阶段,生动映照着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创新与复归超越之道。

(一)探索与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族工作(1921—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既面临着国际帝国主义建立于“资本统治世界”逻辑前提的疯狂侵略,又遭受着本国封建顽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圈层性剥削,“血盆大口”的民族危机如乌云压城般降幕于中华大地,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史无前例的压缩侵蚀。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构建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主题主线展开和推进。为此,党开始对民族工作进行孜孜以求的积极探索,并在不懈探索中实现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巨大进步。其一,建党初期和国民革命时期,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旗帜鲜明指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3]这班班可考地映现出,我们党极为注目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致力于以“民族平等”取代“民族不平等”、以“民族解放”取代“民族压迫”,最终铸就中华民族大联合的壮观图景,驱推中华民族扭结凝聚成一股使“现存世界革命化”[4]48的雄浑力量。其二,土地革命时期,党进一步把民族工作上升到极端重要的位置,出台了大本大宗的民族政策文件与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民族工作理念,不断驱推党的民族工作往纵深境域发展。1929 年《中共六届二中全会讨论组织问题结论》对我国纷繁复杂的少数民族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并作出了专门性决定,这标志着我们党炳炳凿凿地把民族工作归结为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范畴。同时,在这一阶段党还提出,要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原则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意志竭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以和而不同、融洽相处的理念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多样化风俗习惯,以斩钉截铁、锲而不舍的态度切实注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牢牢把握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情况等。其三,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由阶级矛盾过渡到民族矛盾的鲜明图式,党的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此过程中党的民族工作沿着既定轨道继续走深走实。譬如,1938 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鞭辟入里地阐明了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强调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瑶族在内的所有少数民族具有与汉族相同的权利,科学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人员构成的具有强大政治组织功能的地方委员会,对各少数民族的多元化文化传统、多样化宗教信仰、多维化风俗习惯等给予充分尊重,不断“纠正存在着的大汉族主义”[5]和“狭隘民族主义”,最终实现各族人民枪口一致对日的目标。其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殚精竭力联合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一切爱国力量组成有史以来最具广泛严密和坚硬有力样态的民族统一战线,彻底推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独裁和黑暗残暴的专制统治,建立彰显“现实的人”的主体性的由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围绕此任务,党以“变革现存世界”的决心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一方面,推动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工作。1947 年5 月在内蒙古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树立起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模范大旗,真正实现了我们党的民族理论的现实转化,推动了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认识与把握的深化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如同“石榴籽”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另一方面,推动与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党深谙,要满足解放全国以及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现实需要,就必须得培养和选拔一大批德才兼备、家国情怀深、业务能力精湛的少数民族干部。此外,推动与实施少数民族经济工作。党敏锐觉察到,单纯依靠军事方面的绝对力量是难以取得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在其现在性上,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既离不开军事维面之“硬武器”,也离不开少数民族经济维面之“软武器”。对此,我们党强调以“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替代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并采取“慎重缓进”的方针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有效恢复与快速发展经济。

(二)曲折与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民族工作(1949—1978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既面临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结束后的“一穷二白”艰难境遇,又面临着“从头到脚每个毛孔”[6]都携带资本扩张基因和内嵌资本价值增殖逻辑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的新一轮政治包围、经济封锁、文化侵略、军事威胁、科技打压等风险挑战。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恢复发展国家经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生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主线展开和推进。在这一时期,尽管党的民族工作遭受了一些曲折,例如: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民族地区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悖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游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而上地强调“高速度”“大规模”“高指标”,而不注重高质量与高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地区经济比例出现失调失序失常失真等乱象,同时加剧了民族地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程度,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性提高,使党的民族工作遭到触目惊心的损失;此外,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民族问题被错误归结为“阶级问题”,从而导致党的民族工作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运转轨道,并对党的民族工作产生了涟漪式冲击、谱系式影响和连锁式反应。但总体而言,以全景式目光观照这一历史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仍旧取得了巨大发展。其一,颁布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深度联合各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建设与发展。1949 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7],进一步确认了要把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正确纾解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的原则向导,并确证了要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殚精毕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从根本上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设计蓝本与路线规划图。此外,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强调凡是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与侮辱性质及傲慢与偏见色彩的族称、地名(包括区、乡、街、胡同在内)、碑碣、匾联,都应遵照法定程序及时将其从社会历史场域中撤除出去或者依照少数民族自己的内心意愿“复归”其原本真实的、客观的本源称谓。这深刻映照出,党既注重从宏观向度着手促进我国民族团结,又注重从微观细节着手推动我国民族团结,使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实现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粗到细和由精到美的切换转变。其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升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政治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毛泽东在致电彭德怀和西北局时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8]这生动投影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于扫除民族工作的顽瘴痼疾、推动民族工作稳步前进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向作用。对此,1951年党制定与实施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开设多种类型、各种款式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民族院校(譬如创办了中央民族学院,在中南、西北、西南设立了其分院,以及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西藏等地创办了多所民族院校),并且在这些民族院校中有机设置了以训练区级、营连级以上干部为主的短期班和以培养2 至3 年知识分子为主的长期班。其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质量。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建设方面,党审时度势以“民族团结、慎重稳进”方针取代了过去的“慎重缓进”方针,系统遵循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低阶位到高阶位的逻辑顺序,殚思极虑“把各少数民族组织起来,按照不同形式实现农业合作化道路”[9],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力朝着科学方向“跨越式”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方面,“一五计划”时期,党中央炳炳凿凿地把包括经济建设在内的民族事务列入计划范畴,将石油化工、钢铁冶炼、水电开发等作为民族地区优先建设与重点发展的工业项目,建成并投产了涵盖包头钢铁厂、克拉玛依油田等在内的一系列关涉国计民生的伟大工业项目,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经济发展能力的综合提升;在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建设方面,党赋予了少数民族地区肉眼可观的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财政优惠政策,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统筹推行“依率计征、依法减免、增产不增税”的商业税收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立足自身现实境遇竭力发展边境贸易,充分活跃少数民族地区密密层层的“经济细胞”与温热鲜艳的“经济血液”,进而更好地服务与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生活需求。

(三)恢复与强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1978—2012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持实事求是与求实务实的态度基调正确总结了过去民族工作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摆脱了将民族问题的本质简单归结为“阶级问题”的错误指导方针,并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同我国国情与民族族情内符外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理论命题,以沉稳睿智的战略定力、科学系统的战略思维和举目千里的战略眼光作出了把党的民族工作重心有机转移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使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呈现出了恢复与强化的壮观图景。这具体主要投影于如下三个维面。其一,持之以恒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的法制根基。民族区域自治是有效“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10],于“五四宪法”基础上,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对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透彻的系统阐释,强调在处理形形色色的民族问题过程中应矢志不渝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并指出要根据国内外最新发展境遇进一步铺伸民族自治地方与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此外,2001 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2005 年国务院颁发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推动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形塑了以“支撑性为主体、配套性为辅助”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系,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绚丽样式,进而为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提供了坚硬厚实的法制基础。其二,尽心竭力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夯实各族人民物质根基。“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1],经济工作是党的民族工作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其他各项民族工作。对此,在这一时期,党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作为我们党的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围绕此任务,党秉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12]的奋斗理念展开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伟大实践。一方面,积极实施“兴边富民”和“对口支援”政策。1979 年乌兰夫在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巩固我国边防安全的同时落实好造福百姓的富民政策,加大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支援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力度与效度,以驱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竭力推行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积极支持各少数民族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境遇大胆“探索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13]。在党的领导下,广西、宁夏的部分地方分别踏上了“双包到户”“定产到田,责任到户”的独特发展道路,实现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此外,纵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加西部地区教育财政投入、加强西部地区文化卫生建设等向度为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廓清了方向、明晰了道路,继而有力推动了西部民族地区在大开发中实现突飞猛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高。其三,始终不渝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明需求。新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发展,我国民族地区人民对精神文明提出了更高更严更多要求,而“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14],满足各族人民多样化精神文明需求,历来是我们党纾解形形色色民族问题的政治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文化建设工作。具体论之,一方面,在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逻辑前提下积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197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强调各民族有使用与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权利,鼓励在民族学校中大力推行汉语普通话教学和民族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混合语言教学模式”。于此基础,1995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2011 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规定了民族学校应当在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前提下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切实尊重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党深刻洞悉到,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生成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它既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份条形码”,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与情感交流的“强力黏合剂”。为此,党实施了一系列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为价值发端与目标归端的科学举措。1999 年颁发的《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白皮书,强调各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习惯选择相应的内容形式自由欢度节日。此外,不遗余力抢修和保护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在党的视阈中,文化遗产是各少数民族最根本、最深沉、最直接的历史记忆,是维系各少数民族团结与进步的关键“纽带”。因此,在这一时期党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纵深实施文化保护工程,促使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包括歌曲、舞蹈、美术、服饰、医药、技艺等在内)得到了真实可观的链条性保护。

(四)创新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的理论勇气、出色的政治智慧和高度的使命担当统筹不断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逐步推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度洞悉民族工作的现实境遇,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之“箭”射向我国现阶段实际境遇之“的”,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有效解构我国形形色色民族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命题和新要求,从更深层次、更高阶位和更宽维面驱推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呈现出了创新与繁荣的壮观图景。其一,巩固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夯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法制基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又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5]300和成功之道,对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起到“垫脚石”与“总开关”作用,凡是把民族问题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够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践中得到系统科学的验证、恰当合理的解决。进入新时代,党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些叫嚣取消或质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彻底批驳,屡次发声“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16],要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逆流而上”的奋斗精神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且,党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进路做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部署,诚如2014 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高屋建瓴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15]300。其二,创新与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各族人民日臻增长的多维化精神需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7],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如同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从此便会萎靡不振与一蹶不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仅注重消解民族地区的物质方面问题,还注重纾解民族地区的精神方面问题,旗帜鲜明地把“双创理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圭臬,不断驱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其三,殚精竭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天然样式,“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8]。进入新时代,党清晰意识到,民族地区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关键一员,是国家缺一不可的组成因子,民族地区的发展进度与程度在很大意义上会反作用于我国现代化的总体进度与程度。党一如既往高举“各族人民是一家人”及“全面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民族工作理念,殚精竭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扎实推动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共同富裕美好世界。诚如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17]为此,党采取了一系列富含力度、彰显硬度、散发温度的科学举措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滚滚向前推移。一方面,对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通过在民族地区统筹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建设,帮助民族地区实现由“贫困之境”到“富裕之境”的转变跃迁;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19],以真抓实干和时不我待的工作态度加快民族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工程建设,加大边疆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与建立健全边疆民族地区财政补贴津贴机制,扶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和特色产业经济;此外,建立健全对口支援机制,加大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的力度、硬度、宽度、深度与厚度,助推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大量资金以及人才资源向西部贫困地区源源不断地流入。其四,积极选拔与培养民族地区干部,提升各民族参与国家治理的综合能力。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进入新时代,党深谙“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20]。在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及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我们党都反复确证把“四个特别”作为选拔和培养民族地区干部的可靠标尺与准绳,重点选拔和培养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方面态度特别坚决的、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极其坚定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行动非常坚定的、在情感态度向度非常热爱各族人民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结构科学、分工明确的具有应对“风险综合体”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使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释放出“变革现实存在”的强大能量。

三、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壮阔绚丽的百年历史图谱生动显示,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是我们党作为始终代表各族人民普遍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优秀基因与光荣传统。历史地看,早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深刻意识到,民族问题是一个关涉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对象性问题。党成立百年以来,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形塑了丰富且宝贵的基本经验,扭结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考与伟大智慧。新时代新阶段,应以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实践经验为历史参照,全景式总结党在民族工作史上具有代表性、呈现规律性、凸显原创性、体现普遍性、展现先进性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把握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有机关联与内在逻辑,为推动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沿着既定轨道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与重要参考。

(一)核心保障: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绝对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1]作为没有任何私利的始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又是其他各项事业顺利展开的最根本保障。从百年历史演化逻辑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之所以迎来了从起始阶段的站立起来、中间阶段的富裕起来到高光阶段的强大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正确领导与坚强领导。站立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历史时刻,要迎刃纾解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就亟须进一步坚持与强化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的绝对领导。具体主要投影于如下五个维面。一是坚持党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以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的勇毅姿态奋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繁荣兴盛,推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在前进道路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明需求。二是坚持党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以系统性思维和战略性思维重点扶持民族地区薄弱产业、补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内在短板、厚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固有优势、释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鲜活力、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本源动力,奋力勾勒各民族一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美图景。三是坚持党对民族地区制度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理念加快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体制机制在推动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助产婆”作用,构筑起一道维护民族地区安全与发展的坚实制度屏障。四是坚持党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行动圭臬,像爱护人类自己的眼睛一样悉心保护好作为“人的无机身体”[22]的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努力打造民族地区绿水青山新名片和新样式,推动实现“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双向确证和双向互动及“人类史”与“自然史”的“本质复归”,继而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赢得更加靓丽美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五是坚持党对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持续肃清形形色色的不怀好意的民族分裂流毒与宗教极端思想流毒,牢牢守住意识形态这一极端重要的前沿阵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同形形色色极端思潮激烈斗争中达到“润物细无声”“日用也不觉”的生动效果,驱推“中国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等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如同“普照光”一般耀射于辽阔无垠的中华大地,呈现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进步大繁荣的璀璨景观。总之,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党做好民族工作、纾解民族问题的核心保障。

(二)关键前提: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3]287,作为肉体的有生命的有意识的个人的存在,人民群众是全部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英雄既不是裹缠着神秘面纱的唯心主义者绞尽脑汁任意构造出的某个“杰出代表人物”,也不是离经叛道的唯心主义者苦思冥想肆意捏造出来的所谓“宇宙救世者”,而是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剧作人”与“剧中人”的具有“变革社会现实”伟岸能量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车轮以蹄疾步稳的欢畅节奏滚滚向前移动的强大主体力量。一部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由我国各族人民用艰辛汗水和勤劳双手浓墨重彩地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历史;一部宏伟壮丽、厚重结实的中国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7]。从党的百年历史演进图谱看,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前提下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绚丽图景。因此,不论在何种时间境遇、何样空间境遇,我们党都应以钢铁般的意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各族人民谋求普遍利益作为开展民族工作的坐标原点与价值旨归,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奋斗动力与奋斗目标。并且,在深入开展与整体推进民族工作过程中,党还应着力从如下几个维面真真切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驱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现实转化。具体论之,一是切实尊重与保护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传统节庆、特色技艺、宗教信仰等,深度贴近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密切联系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境遇;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地区在“大一统、大团结、大和谐”政治前提下更好地行使民族区域自治各项权利,铸造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美轮美奂图景;三是铆足干劲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拓宽民族地区人民群众通往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现实进路,不断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多维面需求;四是殚精竭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的水平阶位和质量境域,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医疗卫生水平和教育医疗卫生体系往立体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方向联合迈进,促使“学有所教”“教有所尊”“病有所治”“治有所保”“医有所护”等“普照之光”精准耀射进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现实世界。总之,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做好民族工作、纾解民族问题的关键前提。

(三)主线要求: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五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逐渐形塑的“汇聚各民族力量、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精神纽带”[24],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5]。只有紧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从本源深处助推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精神基础的结实牢固,整体性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洽同与行为认同,使中华民族形塑为凝聚力无比强大、向心力无比浓烈、生命力无比旺盛、战斗力无比出色的“命运共同体”。回溯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历史推演图谱,不难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俨然构成了我们党开展民族工作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新阶段继续推进民族工作过程中,党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6],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轴线贯穿于党的民族工作的各维面、各环节与各场域,并通过实实在在的多维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根基。具体论之,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中国人“身份符号”深度融入各族人民的内心世界并外显于各族人民“改造现实世界”的具体实践;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志,扭结凝聚各族人民的文化共识与价值共识;通过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各族人民清晰认识到,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作为历史真正英雄的各族人民的普遍利益,始终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演化为党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与奋斗动力,从而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我们党的信任感与支持度。二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语言文字是载体、是桥梁、是纽带、是钥匙,在国家和民族内部起着凝聚人心,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2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和应用规范水平,裨益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美好精神家园,引导作为“现实的人”的各族人民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对此,党应以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诚如2021年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联合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指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进路,要遵循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协同创新的原则导向,不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三是竭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对象性精神指引。“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8],如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树立共同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开起“历史倒车”,即丢失了或背离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民族、该国家必然陷入魂无定所、力无所源、行无依归的悲惨境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中国各族人民深沉浓厚的精神底蕴与清新亮丽的精神底色,融贯凝结着各族人民普遍价值诉求与基本价值指向。因此,通过在整个社会竭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实现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灵魂相通、精神相依和思想相契,形成一股使“现存世界革命化”[4]48的强大精神合力与精神向心力。四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9],大力发展和释放民族地区生产力,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实境况,奋力拉近民族地区同全国的发展距离,消解民族地区发展落差心理,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共同体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呈现出各民族大团结的同心圆图景。总之,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和今后党做好民族工作、纾解民族问题的主线要求。

(四)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0]9-10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致力于积极“解释世界”与主动“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深刻揭露了民族形成、发展及消亡的客观规律,精辟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并不是民族的消亡时期,在其本源性上,它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为我们党做好各式各样民族工作、纾解纷繁复杂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论依据。翻开党壮阔绚丽的百年民族工作历史图谱,可以清晰确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即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闪电”彻底击中民族工作之“园地”是我们党有序开展与稳步推进民族工作的强大精神武器。因此,新阶段党在开展民族工作过程中,应一如既往毫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党的各项具体实践。具体论之,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观点指导党的民族工作。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世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并不是以线性的、单向度的“独居山林式和离群索居式样态”存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同社会其他各式各样问题相互联系、相互扭结、相互纠缠和相互作用的。因此,党在开展与推进民族工作、消解盘根错节的民族问题时,应从社会发展总问题这一逻辑前提出发,厘清民族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内在关联与深层机理,找准民族问题与其他问题的邂逅交汇点,统筹解构民族问题和其他问题。二是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指导党的民族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社会那里,“剥削民族”与“被剥削民族”之间水火不相容的“异己对立”被彻底踢出人类社会场域,全世界各族人民的“自由与解放”取代了各民族之间的“剥削与对立”,世界各族人民可以遵照自己兴趣“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30]165,实现人的脑力、体力与其他各方面能力的链条性提升。因此,在开展民族工作、纾解民族问题时,党应毫不动摇秉持人民至上思想,不断完善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体制机制,使民族地区人民在“大一统”“大团结”“大和谐”的政治前提下充分行使各项自我治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权利,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自我治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中实现主客观世界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是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指导党的民族工作。马克思主义从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视野出发,向人们精辟阐明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23]525,不是想象主体的意识活动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想象主体的意识活动。因此,在积极开展与纵深推进民族工作、解构形形色色的民族问题时,党应悉心洞察、精准把握民族地区的“现实存在”,从民族地区社会物质生活实然境遇出发,做到“因区制宜”“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此外,在开展民族工作、纾解民族问题过程中,党还应主动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武装,深度解码和精确把握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透过民族问题的纷繁复杂表象揭露隐藏于其背后的固有本质与内在规律,采取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多维举措破解纵横交错的民族问题境况。总之,不论过去,抑或是现在与未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闪电”彻底击中民族工作之“园地”始终都是我们党做好民族工作、纾解民族问题的根本遵循。

四、结 语

“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31]回溯党波澜壮阔的百年民族工作历史演化图谱,无论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抑或是改革时期,我们党都始终不渝赋予民族工作极大关注,持续追问、经常忖量、反复思索与深入探研如何做好民族工作、纾解民族问题,为民族事业与国家事业滚滚向前推移付出了艰辛努力。在此过程中党积聚了十分宝贵的基本经验。从系统论视野看,党的民族工作的四条宝贵基本经验是一个上下衔接、左右互通、协调联动、耦合共存的有机整体物,形成了推动党的民族工作滚滚向前发展的强大合力。具体论之,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核心保障,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关键前提,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线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是根本遵循。站立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时刻,应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既全景式总结百年大党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又积极洽适国内外最新发展境遇,将百年大党的民族工作固有传统优势同现代治理理念兼容并包和集成升华,对我们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创新,开辟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全新境域,继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工作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不工作,爽飞了?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选工作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