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种植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023-02-24王长江韩彦斌张荣梓
高 言 王长江 韩彦斌 张 斌 张荣梓
猪苓以其色黑零落似猪屎而得名, 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是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平;利水渗湿,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 我国有2 000 多年药用历史,分布广泛,主产于陕西、云南、河南、甘肃,山西、吉林、四川等地。
猪苓多为野生资源,喜欢凉爽湿润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泡,需蜜环菌伴生,秦巴山区在海拔1 000~2 000 m 均有野生分布, 其生长发育过程,大致分为“白苓”“灰苓”和“黑苓”3 个阶段。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猪苓具有利尿、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导致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野生资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2017年大幅度降价后,多数药农对猪苓种植、管理较为粗犷,猪苓产量逐渐下降,加上近年来耕地保护政策、林木资源保护政策出台,猪苓可用种植地减少,这对猪苓产业集约化发展带来了挑战。林下后种植基地较为分散, 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影响了猪苓单产的提高。
面对诸多挑战,结合生产实际及相关政策,对现有技术需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 针对典型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改进措施,以提高猪苓产量及质量,指导生产安全、有效、质优的猪苓,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 也为猪苓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猪苓种植存在问题
1.1 “三鲜法”种植导致低产 留坝一带山区大部分药农在种植猪苓时,多采用“三鲜法”种植,即“种+棒+菌”齐下窝的方法。该种方式好处在于种苓、伴栽棒、蜜环菌一次性下地,可以大幅减少人工,但是无形中增加了蜜环菌和伴栽的使用量,造成浪费,增加经济成本;新购瓶装蜜环菌幼嫩, 下地后伴栽棒和猪苓接菌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猪苓基本停止生长,而且接菌率无法得到保证, 故在相同种植时期内,“三鲜法”种植猪苓的产量会低于其他种植方法。
1.2 选不对“种”影响品质 人工种植猪苓种子是将野生资源引种训化后,进行无性繁殖,经过多代演替, 或多或少出现退化现象。 2008—2017 年,猪苓价格处于高峰时期,种植户翻窝时,取出商品猪苓后将剩余猪苓继续翻种,不筛选种苓,导致猪苓产量及品质参差不齐。猪苓主要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而生长, 蜜环菌的质量及品种是猪苓产量和质量的决定因素, 市售蜜环菌有的菌种来源不明、生产工艺粗糙、存放条件及存放时间达不到标准, 厂家生产资质不符合要求,蜜环菌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猪苓生长。
1.3 伴栽棒材太小,种植年限不够 药农“三鲜法”种植猪苓,3 年就开始翻窝采收,新的猪苓菌核生长扭结时间需两年多, 生长扭结时间短。 所用伴栽棒多为直径5~7 cm、长20~30 cm小棒,在被蜜环菌侵染1 年以后,不能再持续为蜜环菌生长提供养分,影响蜜环菌与猪苓伴生,造成减产严重。
2 改进措施
2.1 窖培菌材 生产中应尽量减少使用“三鲜法”种植, 在计划种植猪苓的前1 年选择树径10 cm 以上、质地坚硬、耐腐朽的青冈树、桦树、栎树等,砍倒放置1 周左右,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皮部,截成40~60 cm 的木段,四周砍成鱼鳞口(深度以砍破韧皮部为宜)。 整齐摆放于挖开的培养窖里,撒上适量蜜环菌,盖土后窖培一段时间,种植猪苓时,将菌材取出,用培养好的菌材采用“菌材+新棒”的方法种植猪苓,保证蜜环菌菌材质量,可有效提高猪苓产量。
2.2 选好“种” 种苓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猪苓产量和质量。 翻窝时,尽量选择大小中等、单个质量20 g 以上、手捏有弹性、断面纯白色或黄白色的猪苓做种苓,最好随翻随种。在陕西汉中一带, 流通较为多的蜜环菌为京234 和A9 两种。在猪苓生长过程中,蜜环菌和母苓之间互相侵染共生,由母苓为新生苓提供营养,蜜环菌应选择分枝少的A9,可更为集中地为母苓提供营养。 要到信誉良好、有资质的厂家购买蜜环菌,选择菌索已从瓶口长到瓶底、色泽正常、开瓶后菌枝可用手掐开、木质部有白色菌丝侵染、无杂菌感染的蜜环菌菌种。
2.3 用大棒种植,五年翻窝 猪苓白苓到黑苓需要3~4 年,所用伴栽棒材要足够大,才能不断为蜜环菌提供寄生条件。 根据猪苓生长发育过程,要达到5 年或者5 年以上再进行翻窝,为新生苓提供足够的扭结生长时间。
我国猪苓产地较多,大部分地方均有分布,随着猪苓利尿、抗肿瘤、免疫调节、肝脏保护、抗辐射、抗诱变、抗菌等作用的发现,市场对猪苓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野生资源采挖过度,供不应求。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探索人工种植,先后经历了仿野生栽培、林下栽培、露地栽培等多个阶段,2008—2017 年, 猪苓价格呈翻倍的势态猛涨,种苓价格也越来越高,大部分药农开始趁势卖“种”,即使是较低产量也能保本产生利润。经过多年发展,猪苓人工种植技术日趋成熟,人工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种植规模逐年攀升,2017年年末开始,猪苓价格断崖式下降,猪苓主产区农户种植及管理技术未及时更新,导致单产低,常年亏本,逐渐放弃种植。
对于山区县来说, 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户增收的主要方式,然而种植产业无稳定的产量,相对就没有经济效益,将会严重制约产业发展。所以在猪苓产业发展中, 要加强对种植户进行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针对性地改进其观念和技术,科学规划、统一布局、规范种植,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