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啤酒效应”的铜原料供应安全研究

2023-02-24乔山根

中国有色金属 2023年22期
关键词:铜精矿铜矿储量

乔山根|文

本文基于“啤酒效应”,探讨了我国铜产业供应链上游原料供应环节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我国铜原料供应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即铜资源储量贫乏、铜消费持续增长导致铜原料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和铜资源海外供应风险不断加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我国铜原料供应安全的相关策略。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国和铜消费国,世界金属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2 年全球精炼铜总产量为2 508.48 万吨,中国占比达到43.1%,位居世界首位;消费量为2 599.18 万吨,中国占比53%,是世界上铜消费量最大的国家。2022 年中国精铜产量达到1 106.2万吨,同比增长5.7%;表观消费量1 606.9万吨,较2021年增长了107.1万吨,处于稳步增长态势。目前中国冶炼产能仍处于高速扩张期,精铜产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我国铜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铜矿产资源供应短缺,对外依存度较高,长期保持在每年70%左右的铜矿原料进口。近年来,以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量需求,同时也给我国铜产业资源端的原料供应带来较大压力。在产业供应链中,“啤酒效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即需求端一个微小的变化,在产业供应链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带来生产端、原料供应端订单量的巨大变化。基于“啤酒效应”,我国短期内可以预见的铜消费市场的需求增量,势必会对铜产业上游资源端的铜原料供应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铜矿资源方面的先天禀赋不足,对外依存度高,叠加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确保我国铜原料供应安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啤酒效应”对我国铜产业原料供应的影响分析

“啤酒效应”可以说是产业供应链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一种现象,它影响的不是产业供应链上的某一个企业,而是整个产业供应链。“啤酒效应”产生的支点在于产业供应链下游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基于这种市场消费需求预测,供应链下游的企业需求会以订单的形式向上游企业进行信息传递,而这种信息的传递,会导致上游企业的产品生产、原料供应规模以倍数增长,远超真正的、实际的市场消费需求,从而产生“市场泡沫”,最后导致市场的供需失衡。“啤酒效应”反映的是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行的复杂性和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性。市场消费需求变化信息从产业供应链的下游传递到上游,影响的是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经营决策,从信息传递到经营决策再到变成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后完成供需匹配,这一完整的周期构成了整个的“啤酒效应”。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运转机理来看,越是产业供应链的上游环节,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测周期越长。就我国铜产业来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铜消费的快速增长,而铜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又推动了我国铜加工、铜冶炼产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我国精炼铜产量仅为649万吨,2022年则达到了1 106.3万吨,十年间增量超过70%。铜产业链上游为铜矿石采选以及废铜回收环节;中游为冶炼环节,铜矿石或废铜在这一环节通过电解、熔炼、精炼等步骤提炼出电解铜;下游为加工和应用环节,主要将电解铜通过压延、锻造等多种方式加工成各种形态的铜材,然后进一步加工成铜制品,广泛应用到电力、家电、建筑和机械、电子器件等领域。铜产业是我国少数产能不过剩、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一,“啤酒效应”不是很明显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国内铜消费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在产业上游资源端铜矿原料的先天禀赋不足,对外依存度高使得我国在资源端长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客观上对“啤酒效应”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我国的铝产业,严重的产能过剩可以说是“啤酒效应”的一个最佳注脚。

以笔者看来,“啤酒效应”是产业供应链运行的一个必然现象,其发生并不单纯是信息传递的失真问题,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在供需上的衔接与匹配周期,决定了越是产业链的上游越是重资产运行,其不是单纯由市场供需变化来决定,还包括在资源端保供的战略安全考量。基于我国在铜原料资源供给方面的短板,确保铜原料供应的安全仍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铜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国铜原料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铜资源储量较为贫乏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1 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经济可采铜资源储量在全球排名第九,占全球总量的3%。值得一提的是,2017 年,我国经济可采铜矿资源储量在全球排名第七,储量为2 700万吨,到2021年下降到了第九名,储 量 为2 600 万 吨,是2015-2021 年全球唯一出现铜矿资源储量负增长的国家。从铜矿资源查明资源储量来说,我国也可列入全球铜矿资源大国行列,但在总体上依然比较贫乏,不但在全球铜资源总量中的占比较小,且资源质量不高,贫矿、中小矿和共生矿多,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是我国铜矿资源的显著特征。很显然,我国自身较为贫乏的铜资源储量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铜消费需求。

2.铜消费持续增长导致铜原料供应缺口不断扩大

我国铜消费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到2000年,精炼铜消费突破200万吨,而在此之前,我国铜消费突破百万吨大关用了近47年,到2014年我国铜消费一举突破了千万吨大关。从2002 年我国铜消费量超过美国后,我国的铜消费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力领域对铜消费的需求保持稳定,光伏、风电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电力领域的铜消费提供了新的增长,而新能源汽车所表现出的迅猛发展势头,同样为我国铜消费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铜需求量将达到未来十年(2025-2035 年)峰值,突破1 600 万吨,其中新能源领域的铜需求量占比将达到10%左右。与我国铜消费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铜精矿的供应在精炼铜产量中的占比则在不断下降,2000 年的占比为43%,而到2021 年,占比已经下降到了18%左右,铜精矿供应的缺口随着铜消费需求的增长在不断扩大。在废杂铜回收利用方面,我国目前的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还比较低,再生铜在整体铜消费量中的占比保持在20%左右,对原生铜原料的替代作用有限。就目前我国铜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资源端铜原料满足下游生产加工环节需求仍将依赖进口来弥补缺口。

3.铜资源海外供应风险不断加大

全球铜矿资源分布广泛,但智利、澳大利亚、秘鲁、俄罗斯和墨西哥这五个国家的铜资源储量占到了全球铜资源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尤其是智利,2021 年其铜矿资源储量占到了全球总储量的22.7%,比排名第二、三位国家的储量加起来还要多。而从产量上来说,美洲是全球矿山铜生产的主要区域,2021 年的产量占到了全球矿山铜总产量的52.3%,其中智利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比26.4%、秘鲁产量占比10.8%。

由于我国铜资源保障对外依存度高,因此铜资源进口来源较为广泛,但智利、秘鲁和澳大利亚一直在我国铜矿资源进口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21年,我国从智利和秘鲁分别进口铜精矿888万吨、554万吨,占我国铜精矿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7.9%和23.7%。此外,智利和秘鲁还是我国精炼铜的主要进口国,2021年我国从智利和秘鲁进口的精炼铜合计占到精炼铜进口总量的25%。但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变得愈演愈烈、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以及国际政经局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铜原料主要进口国的民族主义风潮涌动,给我国铜资源的海外供应带来了诸多不利挑战。如智利、赞比亚等国家均在推进资源国有化;智利、秘鲁均在2022 年增加了采矿业税收或特许权使用费,秘鲁更是在2022年对现有采矿合同进行了重新谈判,而刚果则直接禁止铜精矿出口。而海外铜权益资源所在国的资源国有化和民族主义政策、运动等,对我国海外铜权益资源的稳健开发、运营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中美之间贸易摩擦逐步向贸易战演变,很难说铜原料海外供应不会成为下一个“卡脖子”的工具。

除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因素之外,国际铜原料供应的市场因素也是我国铜资源海外供应的重要风险源。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铜资源企业每年所生产的铜精矿占到了全球铜精矿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在铜资源端的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老牌铜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但国际矿业巨头垄断铜原料市场供应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托高市场占有率所带来的垄断地位,智利国家铜业、嘉能可、必和必拓等国际巨头牢牢把控着国际铜原料的供应量和定价权,使得我国铜精矿的进口成本经常处于高位,严重影响我国铜资源海外供应的安全。

确保我国铜原料供应安全的相关策略

1.多途径提升国内铜原料资源保供能力

提升国内铜原料资源的保供能力是确保我国铜原料供应安全的基础。目前,我国铜原料供应仅能满足精炼铜产能的18%左右,这是导致我国铜原料进口量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从历史情况看,我国在2005 年之后的十年间,铜精矿的产量增长比较明显,但在2016年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铜精矿产量增长受阻,2021年受铜精矿价格高位运行影响,我国铜精矿产量较2020 年出现较大增长,但在绝对产量方面也只与2016年的产量持平。更为重要的是,从2012 年到2021 年,我国是世界铜矿资源储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国家,资源储量从3 000万吨下降到了2 600万吨,由此不难看出,虽然资源禀赋条件不足是“硬伤”,但铜矿资源储量增长乏力、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十分明显。因此,提升国内铜原料资源的保供能力,加强资源勘查,增加国内铜矿资源储量和加强国内铜矿资源开发是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国家应强化基础地质调查和勘查,投入专项资金开展战略性铜矿找矿,通过铜矿资源储量增长夯实铜原料资源的国内基础。另一方面,从我国当前铜矿资源分布格局来看,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铜精矿产量增长的重点区域,尤其是新疆、西藏地区的铜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出台专项政策鼓励这些地区对铜矿资源进行充分开发,通过新增产能来提升我国铜原料资源的保供能力。此外,我国目前的再生铜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远低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如美国的再生铜资源回收利用能够满足其国内40%以上的铜原料需求量,德国更是达到了80%,而我国在此方面仅有20%左右。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再生铜资源,以耗铜产品平均15年左右的使用周期,再生铜原料对原生铜原料的替代价值将逐步显现。因此,提升国内铜原料资源的保供能力,加大再生铜资源回收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再生铜资源回收利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2.多举措降低海外铜原料资源供应风险

根据目前全球铜资源供需格局和国际政经形势,我国降低海外铜原料供应风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智利、秘鲁等资源大国基于先天资源禀赋优势,在全球铜矿资源供应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当前还难以撼动,因此,将这些资源大国作为我国海外铜矿资源勘查、开发合作的重点仍是主要任务。但铜矿资源勘查、开发在这些资源大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稳定的铜矿资源勘查、开发合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属于长期攻坚任务。基于此,加强对我国周边如蒙古、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家以及非洲如赞比亚、刚果等国家的铜矿资源勘查和开发合作,在现阶段对我国海外铜原料资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周边国家如蒙古、哈萨克斯坦和老挝等具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且自身国民经济发展对铜矿资源的需求还比较小,这使得这些国家的铜矿资源对外出口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非洲国家近年来的铜矿产能增长显著,是全球铜矿资源产能提升的重要地区,从铜资源储备战略的角度来说,加强与非洲地区国家在铜矿资源勘查、开发合作方面的力度,对我国海外铜资源供应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大。

其次,在我国铜企业的“走出去”倡议和海外布局中,应加强对海外铜资源权益保障风险的重视。海外铜资源权益的保障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受资源所在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稍有不慎便可能面临权益受损的情况。在此方面,我国矿企应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应多措并举降低海外铜资源供应的风险。具体来说,一是应在资源所在地建立相应的行业性组织,以行业协会等组织名义与资源所在地官方建立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同时应与当地中国驻外领事馆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提升矿企业在资源所在地的企业形象和影响力;二是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在海外铜资源勘查、开发合作过程中,要精确对接、切实回应资源所在地国家的利益诉求,通过与资源所在地铜产业链的深度利益绑定来降低资源海外供应的安全风险。

结束语

我国铜原料资源供应“大头在外”的格局,决定了资源供应安全是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及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铜消费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铜冶炼产能会有进一步的扩大,铜资源供应的缺口也势必会越拉越大,叠加当前国际政经局势的风起云涌,我国铜资源供应安全问题将更为突显。因此,重视铜资源供应安全问题,加强对铜资源供应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对我国铜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铜精矿铜矿储量
《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修订对资源储量报告编写的影响
基于三维软件资源储量估算对比研究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特大型井下铜矿山采选工程管理与实践
氧化铜精矿密闭鼓风炉冶炼电热前床可行性研究
氧化铜矿硫酸搅拌浸出工艺研究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铜精矿中铋的不确定度
中国恩菲出席伦敦第二届铜精矿会议
高碱度铜精矿滤布的再生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