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里的如磐初心
2024-01-16薛璇朱逸慧
本刊记者 薛璇 朱逸慧|文
可可托海承载了中国恩菲很多感人的故事。无论时光过去多久,这里依然弥散着国家利益至上的红色基因,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
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中国恩菲”)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70年的光辉历史。成立70年来,从建院初期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尝试探索,再到新时代的创新跨越,中国恩菲始终坚守矿业报国初心,在几代人的接续前行中,彰显了“有色矿冶国家队”历久弥坚的奋斗基因。
在新疆北部,有一颗镶嵌在额尔齐斯河畔的明珠——可可托海,她是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的起源,也是中国锂铍钽铌等稀有金属工业的摇篮。如今,可可托海已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景点和红色教育基地,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美得让人沉醉。而恩菲人不曾忘记,在几十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老一辈有色人、恩菲人曾在这冰天雪地中书写了艰苦奋斗的宣言,播撒了筚路蓝缕的种子,锻造了一支技术精湛的团队。可可托海承载了中国恩菲很多感人的故事。无论时光过去多久,这里依然弥散着国家利益至上的红色基因,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
可可托海的中国恩菲印迹
可可托海有着“中国稀有金属工业摇篮”之美誉,这里富藏着宝贵的锂、铍、钽、铌、铷、铯等稀有金属资源。其中,3号矿脉是一座含铍、锂、钽铌的世界级大型伟晶岩矿床,是可可托海“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1959年,中国恩菲为可可托海设计了一座选矿试验厂,解决了铍、锂、钽铌多金属矿的选矿综合回收问题。1964年开始,中国恩菲设计并相继建成了露天采场和机选厂。资料记载,根据矿山规模和矿体赋存条件,露天采场的设计采取了先开采大岩钟(一期)、再开采小岩钟及缓倾斜部分(二期)的分期开采方案,有利于分采分运,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1972年,中国恩菲设计的露天矿采用深孔潜水泵混合疏干方式,于1979年建成投产,日疏干排水量7 500~8 500立方米,采场地下水位下降40 米,显示了深孔潜水泵疏干方案的优越性,为国内有关矿山的疏干排水设计提供了实践经验。
在选矿领域,中国恩菲针对可可托海选厂的铍、锂、钽铌三种矿石,采用“棒磨——球磨”两段磨矿,综合利用包括重选、磁选、浮选等多种选矿方法,为我国第一座锂铍钽铌稀有多金属矿的建设、规模化生产、取得优异的选矿工艺指标及社会经济效益作出了巨大贡献。
针对钽铌精选车间,中国恩菲设计了较为完善的放射性防护措施。生产实践证明,该设计流程先进,设备可靠,配置合理,选厂投产后就达到了设计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可可托海的选厂至今仍然正常服役,成为我国铍、锂、钽铌精矿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艰苦的岁月 遥远的回忆
郭春林珍藏的新疆老地图,他在可可托海位置打下了清晰的记号
——可可托海的远。现年92 岁的郭春林,退休之前曾在中国恩菲的一处(稀有金属)任职。他于1965年3月到可可托海,9月回到北京,在那里工作了半年。谈及当年的交通,老人感慨道:“1965年3月9日,我和同事从乌鲁木齐出发去可可托海,卡车车队走的是东线,路途有600多公里。我们上午10点出发,晚上7点到奇台县,在兵团营房住了一晚。第二天282公里的路程,一直行驶在茫茫戈壁,荒无人烟,根本没有公路,我们就沿着汽车轱辘的印迹前行,凌晨3点出发,晚上9点多才赶到二台兵站借宿。第三天继续赶路,3月11日下午4点才到达可可托海。”
原中国恩菲副院长、现年90 岁的陈楚材回忆说,“70年代,我与选矿厂设计负责人同坐一架小飞机飞去可可托海。之所以坐飞机,是因为坐汽车要穿过大漠戈壁,走足足三天。”而后来陈楚才才知道,坐飞机也同样不便:飞机受气流影响剧烈颠簸,“又难受又害怕,要不是为了任务,当时真想跳下去。”
——可可托海的冷。可可托海的冬天零下30℃很常见,最低的温度零下53.8℃。有一座矿山位于冰川沟的顶部,距离可可托海70公里,标高在3 000米以上,主平硐口海拔在3 095米,主要开采珍贵的绿柱石。郭春林说:“矿山要翻过好几个冰川达坂才能到达,一年只有7、8、9三个月能通车。在这三个月里,要运送矿山全年的生产、生活物资以及开采出来的绿柱石、矿石。大雪封山的时候,要想给可可托海矿务局汇报工作,只能靠无线电发报。如果要去矿务局开会,需要派一个班的人员在前方用身体推开1~2米厚的积雪。每隔1公里就得设一个避雪棚作为临时休息地,用棚子里储存的木材烤火或者化雪烧水。”陈楚材补充说:“我是夏天去的,早晚气温都很低,蚊子到中午才去太阳底下咬人。”
现年84 岁的张振亭老人,1964 年从天津大学水利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恩菲尾矿设计团队。彼时,可可托海云集了采矿、选矿、冶炼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唯独没有尾矿设计专业人员。因为可可托海的冬天气温极低,尾矿输送管道经常被冻住,造成生产事故。1969年,张振亭受命奔赴可可托海支援尾矿库建设。
一到可可托海,张振亭就展开了摸索试验。冬季最冷的时间是夜里2点,张振亭就在那个时段去观察试验。尾矿管道里的水流速度慢了,管道就会被冻裂,流速快了又会磨损管道。他准确测算流速,测量高度差,计算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反复设计管径,制作木溜槽引流,利用地形差修建梯级泵站。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解决了尾矿管道被冻的难题。同时,张振亭采用冰面打孔、冰下放矿的方式,解决了尾矿放矿的疑难杂症。“从1969年开始,直到1971年,足足用了3个冬天才把上述这两个难题解决掉。”张振亭回忆说。
有了可可托海尾矿输送防冻经验,全国各地的矿山、特别是北方寒冷地区的矿山都专门找到张振亭取经,他说:“你们可以去可可托海现场看一下。”这是张振亭一生引以为豪的经历。
——可可托海的伙食。可可托海所有的物资都靠汽车长途运输,遇到冬季封山或者汽油紧张,生活物资就很紧张。平时的蔬菜以土豆、卷心菜、白菜、萝卜为主。张振亭老人回忆,当时他的工资是每月58 元,可在食堂吃饭每月就得60元,后来有了一些补贴,还是不够,怎么办?他发现,买高粱米玉米面这些粗粮不要粮票,于是他就专门买粗粮吃;牛羊肉比较贵,但羊头、内脏等便宜,大羊头2毛钱一个,他就专挑便宜的羊头买回来自己加工处理。这种生活持续了8年,直至1977年返京才结束。
1965年9月6日、7日,郭春林在可可托海写下的日记
日记中写道“……每当汽车行至山谷隘口处,就感到风更大,在身上穿一件皮大衣都感到冷……”“……当我看到一个矿柱几乎都是发着绿色光泽的宝石时,我为祖国有如此宝藏感到多么自豪!……我将为开发祖国宝藏而战斗一生!”
2008年,郭春林在可可托海拍摄的冰臼和冰川遗迹
念兹在兹
几位老人在受访中,都不约而同提及刚毕业实习时的一些事,这些记忆与可可托海共同成为老一辈有色人、恩菲人用青春和汗水描绘的有色蓝图的重要组成。陈楚材毕业后被派往云南东川,在那一连度过了两个元旦一个春节;郭春林被派往东北杨家杖子矿山,张振亭被派往湖南的矿山,与矿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工作学习的必经阶段,既是以实践检验理论知识,又是劳动锻炼,更是培养对矿山的感情。”他们说。
郭春林说:“在可可托海露采施工服务期间,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有事就背着小包上采场,在这种情况下也锻炼了我们这些从学校出来的学生,为了推动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我们不断学习,和工人一起干活,共同商讨解决遇到的问题。”1990年、2008年,郭春林老人曾两次赴可可托海并在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旁拍照留念。“现在那里已改成矿山公园了,和我们建设时可不一样了。”
陈楚材说:“当时那个环境下,国家要发展军工,没有稀有金属是不行的,可可托海不但在困难时期偿还了苏联大量债务,还为国防军工提供了大量的稀有金属原料。我们不能忘了可可托海的光荣历史,更不能忘了在可可托海奉献过青春的有功之臣们。”
七秩芳华,岁月沧桑。70年世事更迭,不变的却是几代人矿业报国的赤子情怀。额尔齐斯河水昼夜不息奔涌,似乎在为参加过可可托海建设的人们唱响最美的赞歌。可可托海不会忘记、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不会忘记,我们都将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