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盐碱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2-24赵玲子
赵玲子
(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730030)
1 景泰县盐碱渔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景泰县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下辖11个乡镇,135个行政村。总面积548 300 hm2,耕地面积46 666.7 hm2。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干旱缺水是制约景泰县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民调、寺滩引水、黄崖坝提灌、正路引提灌以及永泰川灌溉引水等一系列“旱变水”工程建成通水后,全县90%的田地变成水浇地,从此,干旱的景泰川变成了甘肃的米粮川,景泰县大部分灌区处于狭长地带,因受历史局限,以及地形影响,多数灌溉工程在设计上有灌无排,长期的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持续抬高,盐水难以排出,沉积在低洼地带;加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盐分大量积存地表,导致土壤出现盐碱化,许多土地被迫弃耕,昔日的良田沃土变成了“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荒芜之地。截至目前,全县弃耕撂荒地达到18 000 hm2,其中中重度盐碱地10 866.7 hm2,弃耕撂荒地4 333.3 hm2,盐碱地占耕地面积的38.5%。盐碱地主要分布于草窝滩镇、上沙沃镇、一条山镇、五佛乡、中泉乡、芦阳镇6个乡镇,21个行政村,每年以330 hm2的速度蔓延,土壤含盐量达0.7%~2.0%,盐碱化程度令人震惊。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癌症”,土地盐碱化的加速推进,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而且极大损害了生态环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土地盐碱化问题出现以来,引起了全县上下高度重视,持之以恒踏上了求索治碱之路。先后实施了黄河上游陇中水土保持景泰盐碱地生态修复项目,五佛、芦阳、上沙沃、草窝滩等乡镇盐碱地治理排水治碱及生态修复工程。开展了以“挖渠疏水”为主要方式的工程改良治碱。尤其近十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景泰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兴水强县、产业富县战略,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将发展水产养殖作为破解土地盐碱、培育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提出了“以渔治碱”的发展思路,即“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通过开挖鱼塘,工程排碱、抬田造地、流水养殖、稻田养殖、湿地开发、发展休闲渔业等多措并举,治理盐碱地面1 333.2 hm2,撂荒的盐碱地得以逐步治理,废弃的盐碱水得以有效利用,盐碱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周边耕地地力逐步恢复,荒芜的盐碱地成为充满生机的“鱼米绿洲”。在全县盐碱化程度较为严重的乡镇相继建成了草窝滩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上沙沃盐碱渔业、芦阳盐碱水流水养殖、五佛现代渔业、一条山盐碱渔业和中泉休闲渔业等产业园,现已成为西北最大的盐碱水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全县盐碱水养殖面积1 333.33 hm2,已成功筛选和养殖上市鲤鱼、鲫鱼、鲟鱼、鳜鱼、梭鱼、虹(金)鳟、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哲罗鲑、螃蟹和台湾泥鳅等21个适合盐碱水生长环境的鱼虾品种,年产水产品390万kg,年产值9 360万元,累计带动2 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步脱贫、户均增收2 400元以上。同时,通过开发渔家乐、观光垂钓、生态采摘,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景泰县在盐碱地治理、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已逐步探索、凝练和总结出了富有景泰特色的“渔歌牧曲”,形成了可复制、参考和借鉴的盐碱渔业“景泰模式”,并成功入选全国渔业养殖典型案例,为甘肃乃至全国盐碱地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景泰县盐碱渔业发展做法与经验
景泰县农业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旱变水、水变灾”的演变,盐碱地一度成为制约全县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面对新难题、新挑战,“景泰人”不畏怯、不气馁、不怨天尤人,为破解治碱难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县、乡(镇)两届党委、政府及时将土地盐碱化治理纳入议事日程,常议常抓。结合盐碱地成因、程度、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合理规划、对症下药,分类指导、集中治理。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了产业关联度高、经久实用的“以渔治碱”新路子,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全国盐碱地治理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现场观摩推进会连续两年在景泰县召开,就是对该县工作的充分肯定。“以渔治碱”的做法和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2.1 干部和群众形成治理盐碱地工作合力
治理“土地癌症”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用盐碱水养殖和种地是一项新的挑战。“盐碱不治、脱贫难成、小康难建”是景泰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以渔治碱”、盐碱地综合治理、发展戈壁农业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提振了信心、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性。发改、财政、国土、农业、水利、环境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积极参与治理工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狠抓任务落实,使治碱工作形成了合力,取得了实效。
2.2 制定配套“以渔治碱”发展现代渔业奖励办法
相继制定出台了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奖励办法,“6+5”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以及补充意见,农民合作社全履盖及规范提升方案、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扶持实施意见、奖补办法和招商引资政策,为“以渔治碱”工作稳步推进开放了“绿灯”,为盐碱地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2.3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了融资渠道
景泰县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三项惠农贷款”、“妇女小额低息贷款”的基础上,创新运用“农投+金控+保险+银行”、“8%保底分红+8%补助+8%自筹保底分红+N%效益分红”、“三变+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保底分红+股份比例效益分红”、“资源入股固定分红+固定比例递增分红”、“保底分红+等价实物认养托管效益分红”等融资、利益联结和分红模式,使盐碱渔业产业在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融资稳定的资金保障环境下顺利运行,抱团发展,各得其利。
2.4 三种方式有效地推进了“以渔治碱”工作
立足资源禀赋,充分挖掘治碱潜力,盐碱地既是制约景泰县农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发展现代渔业的一大资源。实践证明,“以渔治碱”是充分利用当地水土、光热资源,变废为宝、建设“大美景泰”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各乡镇普遍采取如下三种方式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引导鼓励沿黄农户发展专业合作社(公司),利用盐碱回归水、弃耕盐碱地发展渔稻综合立体养殖,目前已建成谭周杨盐碱虾业有限公司等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50多家。二是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盐碱水养殖示范基地,配套建设产业园区,精心打造集垂钓、观赏、品鲜、餐饮、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助推全县治碱工作。近年来,先后引进广东海大、山东华达等龙头企业10余家,建成多功能盐碱渔业产业示范园区6个。三是加大盐碱土地流转,推进集中连片治理。
2.5 多种科技领先模式彰显出“以渔治碱”治理效果
景泰县始终将依靠科技贯穿于盐碱地治理各个环节,立足科技治碱。以五佛现代渔业产业园为依托,建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景泰,为“以渔治碱”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坚持探索“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产业推进+商业发展”相结合的“全链条产业”治理思路;采用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互教互学等模式,先后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养殖户和合作社负责人前往省内外水产养殖机构参观学习,并与省渔业、农技、农科等单位形成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破解治碱工作难题,实现了治碱与产业发展双赢,走出了一条向科技要产出、要效益、要成果的永续发展之路。
3 盐碱地治理面临问题及建议
3.1 治理盐碱地存在的五个问题
土地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盐碱地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难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近年来,景泰县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积极谋划发展前景,有效利用撂荒地、砂石地、盐碱地及盐碱回归水,创新盐碱地治理模式,达到了调节土壤盐碱,改善土壤品质,阻断了盐碱侵袭进程,为研究戈壁农业和盐碱荒漠化土地再利用找到了有效解决方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盐碱地治理路子。但总体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一是治碱模式单一,步伐不大,盐碱荒漠化治理速度远远滞后于盐碱荒漠化进程。二是盐碱渔业产业发展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挑战多,常常受制于天气、温度、水质、市场等不可控外因,加之目前新冠疫情影响,徒增了经营风险和产业发展难度。三是盐碱渔业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产业承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运行不畅,产业扶贫和致富能力有待提升。四是盐碱渔业产业发展受制于金融助推、产业创新、服务水平、营商环境、基础保障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辐射带动能力、社会影响程度在短期内很难大幅提升。五是盐碱渔业产品还未跻身于“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之列,始终徘徊于中、低端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之中,质优价低、乏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极大得挫伤了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养殖户的信心,不利于产业发展。
3.2 治理盐碱地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五个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一是拓宽治碱渠道,强化治理措施,以“以渔治碱”为主攻方向,坚持工程、生物、化学改良相结合的方式治理盐碱地。加大排碱渠、涵洞及配套设施建设,持续降低地下水位,加快土壤脱盐脱碱速度,提高盐碱地利用率的同时,加快推进喷(滴)灌、水肥一体化和盐碱回归水、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盐碱地专用作物、制剂、设施设备,从技术层面有效减缓和阻断盐碱化进程。二是持续加强与省内外渔业、农技、农广、科研院所合作、沟通和交流,着力挖掘、培育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复合性产业带头人,从人才层面规避盐碱养殖中的瓶颈、风险和困难。示范、引领和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盐碱渔业产业。三是在加快盐碱鱼、虾、蟹等水产品推荐申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步伐的同时尽快创立盐碱水产品品牌,使绿色、健康、营养、美味的盐碱水产品通过兰洽会、津洽会、甘味、景礼等公众平台早日步入中、高端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增加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信心和收益。四是在进一步配套完善和细化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持续加大低息、贴息、助农、妇女小额、定向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担保补助等注资、融资和贷款政策力度,结合“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三变+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和合作形式,在政策、资金和经营层面确保盐碱渔业产业良性发展。五是充分学习、借鉴和利用正大、海大、华达等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与品牌营销经验,不断提升盐碱渔业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综合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充分利用电商、物流、直播带货、抖音、短视频、宣传片加大盐碱渔业宣传的同时,借助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冷链配送、综合商超、批零住餐、节庆集会等平台充分带动内需和外销双向提升。从盐碱渔业销售层面规避市场风险,确保盐碱渔业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