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探索并构建“专创融合”钢结构人才培养模式

2023-02-24钟炜辉郝际平史庆轩田黎敏杨俊芬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高素质钢结构

钟炜辉,郝际平,史庆轩,田黎敏,杨俊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迅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学科层出不穷,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07 年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1-3],随后在2009 年3 月,印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4],全面启动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这对我国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高校围绕培养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开展了广泛而持续的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5-10]。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对未来技术学院组织立项建设和评估[11],将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到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新高度。这有助于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能力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其重要性已不亚于技术创新[12]。在建筑领域,钢结构逐渐成为目前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且应用越来越广泛,建筑行业对钢结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钢结构方向(简称“西建大钢结构”)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肩负着为我国尤其是冶金行业培养高层次钢结构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至今已培养了超过1 500 名钢结构高素质创新人才,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成为有力支撑我国钢结构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西建大钢结构”始终坚守着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钢结构研究生培养示范高地,围绕如何培养钢结构“专创融合”高素质人才,探索并构建了“本硕博”多层递进式钢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土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也可作为其他工程人才培养的有益参考。

1 “三并重”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的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教育大多各自为政,使得传统的工程人才分阶段培养模式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很难有效衔接、融通不足,难以适应工程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且大多数人才培养环节并未面向行业一线,致使“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依旧存在。鉴于此,“西建大钢结构”在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中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提出了“基础理论与创新意识并重、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并重、学术拓展与创新引领并重”的多层递进式钢结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从而确定了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

结合“西建大钢结构”的深厚底蕴,依据“三并重”人才培养理念,钢结构方向按照本硕博不同层次构建了钢结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教育着重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输送“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博士研究生教育拟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三阶段目标定位明确,层层递进。在确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特点,围绕我国钢结构行业设计、建造、检测、维护、管理等方面,构建了“本硕博”纵向贯通的钢结构专业课程体系和“三层次五模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完成了多轮次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工作,进而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钢结构人才培养模式。

2 “纵向贯通”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国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已从“知识”转变为“能力”,但基于知识单元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仍过多地围绕知识单元讲授而非专业能力培养,致使所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需求不匹配[13]。因此,为适应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接产业更新,进而实现层级式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发挥好课程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支撑作用。以“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术拓展”教育为核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立了本科“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硕士“钢结构稳定+高等钢结构”、博士“钢结构选读”的纵向贯通核心课程,再辅以“基础理论”(薄壁构件计算等4 门课程)、“行业技术”(钢管结构等5 门课程)和“前沿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等5 门课程)三大选修课程模块,构建了主线清晰、上下融通、内涵丰富的钢结构专业课程体系。

设计精良、运转良好的专业课程体系同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在“西建大钢结构”众多前辈名师(如陈绍蕃先生等)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下,传承“爱国敬业、求真务实”的“绍蕃精神”,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持续不断地进行钢结构专业课程建设,同时借助雕像、手稿等实物将“科学家故事”具象化融入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对研究生的价值塑造。“西建大钢结构”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 门(钢结构)、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和线下课程各1 门(钢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原理),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 部、原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 部、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3 部和二等奖1 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1 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 部,形成了丰富的、可有力支撑教学改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3 “三层次五模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传统的高等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往往聚焦于量大面广的本科生,受各方资源所限大多停留在认知培养层面,而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由于行业引导和企业投入不足,缺乏内生动力,且具体操作时缺乏清晰的目标定位和能力要求,严重制约着工程行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14]。为此,西建大钢结构积极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依托学校三个国家级土木工程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加大钢结构校内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设立可拆卸实体模型等项目;另一方面,持续扩大和企业的合作范围,不断加深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借助“实习—就业联盟”“产学研合作”等活动,组织本硕、硕博学生队伍进入企业一线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满足了企业人才招聘、科研攻关等多方面的实际需要,促使企业加大资源投入,目前建有并高效运行的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 个、钢结构实习基地8 个。

按照“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创新素质”分层分阶段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落实到各培养环节中,构建了“三层次五模式”钢结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结合科研实验和虚拟仿真项目,设置激发创新意识的开放性教学环节;依托“大企业”“大工程”等行业资源,统筹开展专业实践“双创”竞赛等活动,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以成果转化服务行业产业为目标,校企联合争取行业资源,发挥创新引领最大效能;严把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答辩末位淘汰关,集中评议,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凝聚师生共识。

4 “产学研用”确保“专创融合”落地落实

高校主导的科技创新活动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而非“落地”上,普遍缺少行业企业支撑,“产学研用”的作用未充分发挥,难以促进高素质“专创”人才培养的落地落实。

借助“西建大钢结构”领域的深厚底蕴以及行业协会的优势,本科阶段即选拔优秀学生组建“陈绍蕃班”,动态管理执行“本硕博”钢结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解决培养对象的问题;其次,成立校企联络工作小组,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定期了解钢结构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学校设计院、实验室、工程技术公司为对外突破口,以科研促教学,拓宽与部分重点企业的沟通渠道,面对技术难题联合攻关,注重成果落地共享,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在“双创”课程、学科竞赛、学术交流等人才培养活动中开展全面合作,通过“项目捆绑式”双导师制实现校企联合攻关,使创新的主战场聚焦在对接实际工程项目和成果落地转化上,切实推动研究生科研产出服务于行业企业,激发和提升企业人才培养的意愿,为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保驾护航,使“专创融合”真正落地落实。近五年,“西建大钢结构”以学生为研究主体授权发明专利50 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60余项,其中有超过30 余项专利技术已成功落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5 结语

“西建大钢结构”始终以培养新型高层次钢结构创新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研究生数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进口”和“出口”均持续向好,形成了良性循环,将持续不断地为我国钢结构行业快速发展培养人才。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高素质钢结构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钢结构防火设计规范及要点探讨
首件钢结构构件确认机制在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钢结构建筑发展前景广阔
培养造就高素质咨询工程师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