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四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策略
2023-02-24杜卉
杜卉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45)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积极促进融合工匠精神的“四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策略,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良好职业素养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 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四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策略概述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相同。工匠精神要求岗位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与人文素养,着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四位一体”主要是指社会、政府、学校、大学生四个主体有机协同,实现育人目的,取得具有较强稳定性、更佳成效的人才培养成果。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提供了支持。受政策导向影响,高校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优质“双创”项目的增多,在企业技术支持和先进管理理念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不断提升。同时,高校愈发重视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并依据社会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大了课程支持,加大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并开设了多样化的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对学生“双创”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
高职院校提出将工匠精神融入“四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方案,是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职业发展需求、社会岗位对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的学生发展路径,主要依据“双创”能力逻辑结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学习、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为目标进行具体课程设计和整合分类,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素养[3]。
2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四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2.1 促进学生开展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四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方案,能通过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解析,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能从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了解未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内容,树立正确的认知,并进行职业规划。
2.2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四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可有目的地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制定适合学生“双创”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工匠精神内涵与“双创”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体系,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教师身体力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同时用行动践行工匠精神,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正确职业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4]。
2.3 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理论知识保障
工匠精神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双创”理念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在各方支持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科学化特点,以此为基础,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师对学生能力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需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为实现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奠定知识基础。通过定期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为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此外,教师在工匠精神学习过程中,能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从而内化成为职业发展的动力,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在创新性教学方法学习过程中,可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5]。
3 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四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策略
3.1 注重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是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需注重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才培养水平,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首先,高职院校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通过讲座、座谈会、微课、交流会等多种活动,提高教师对“双创”精神和工匠精神内涵的了解,明确教育教学方向,制定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并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实践[6]。其次,高职院校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可联合企业开展岗位实践活动,在岗位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引导教师感受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提升职业技能,增加岗位工作经验,为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再次,高职院校需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对信息化软件的运用熟练程度,提升教师对仿真训练教学、情景模拟实战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支持[7]。最后,高职院校需提高教师对先进教育教学信息搜集的重视度,使其能准确地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系统总结,以计划、组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将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教师还应加强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的挖掘,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过程,并设置合适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8]。
3.2 创新课堂模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双创”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全新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实现理论知识拓展、工匠精神内化、“双创”能力提升。首先,教师需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有深入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创新型教学活动设计,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其次,教师需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依据课堂实际需求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和在岗位实践中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开展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思考[9]。再次,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将教材内容与岗位实践案例结合,引导学生探究符合自身思维模式的学习方法,对工匠精神形成个性化理解,树立终身学习和追求卓越的观念,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培养学生问题思维和积极进取精神。最后,高职院校开设具有时代特点的公共选修课和工匠精神系列课程,拓展学生知识系统,紧跟时代步伐。例如,为助力学生“双创”能力提升,可开设市场营销学、创业管理学等公共选修课,将学术前沿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并形成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研究新事物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10]。
3.3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是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和“双创”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职院校需重视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发,新增实验课、实践课和能力训练课等对学生具有针对性训练意义的课程,并融合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有机统一,在实践课堂上可采用课外训练、情景体验、创业基地参观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并逐渐形成逆向思维;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各个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11]。其次,高职院校需开展竞赛、讲座、交流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度。例如,高职院校可定期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由各个专业的学生自发组成创业项目小组,制作项目计划书和讲解课件,并设置奖项和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还可为学生搭建与名师名匠交流沟通的平台,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名师名匠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最后,高职院校需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展校外实习,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深入了解实际工作环节,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经历,又能为学生创业提供新思路,更好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12]。
3.4 创新人才评价长效机制
制度是高职院校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针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需依据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积极创新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有利于学生“双创”能力提升和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机制。第一,高职院校需建立学生素养发展信息化平台,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和“双创”能力提升,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从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学习态度、日常行为、技能操作水平、思想素质、实习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13]。第二,高职院校需成立创新创业小组,对学生“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制定明确的流程,并提供制度支持,推进“双创”人才培养顺利高效地开展。高职院校还需给予经济支持,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并增加创新创业设备的投入。第三,高职院校需充分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育人效果,运用数据分析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调控功能,对学生“双创”能力和工匠精神培育成果进行专业评价,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方针策略,提高高职院校的育人效果,促进学生成长[14]。
4 结语
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需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建设“双创型”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创新人才评价长效机制,提升育人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科学开展职业规划,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