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理论视阈下的文化教育领域体系建设——广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系补阙管窥
2023-02-24陈明健庄坚彬
陈明健,陈 青,庄坚彬
人本管理理论视阈下的文化教育领域体系建设——广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系补阙管窥
陈明健1,陈 青2,庄坚彬3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528225; 2.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510080; 3.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中国 香港,999077。
本文基于人本管理理论,通过调查采访、资料收集等方式,初步整理了广东省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广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文化教育领域普遍采用传统的集权式管理,组织管理体制僵化,且忽视了以“人”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影响,而高水平运动员在文化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往往较低,制约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形成以人本管理理念作为管理的主要价值取向、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以及优化人本理念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模式,成为了当前高校运动员管理体系的主要改进方向。
体育管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人本管理
20世纪中叶,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麦格雷戈结合了两种理论,即X理论与Y理论。X理论是指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其特点是工作者的人性和工作态度很少被放入管理者的考量范围内。相对的,Y理论则是将工作者的人性和工作态度视作管理工作中关键的影响因素。两者的矛盾与结合,共同构成了人性管理理论的核心,即管理者应当通过提高工作者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权利,使工作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成管理目的[1]。
传统的管理体系是以机器为中心,人往往作为配件出现。而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人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变化。换句话说,最缺乏的不再是物,而是高素质的人才。因而管理工作中的重心,也由物转向了人[2]。同样,针对高水平运动队(以下简称“运动队”)的管理,传统体系中的管理者在达成管理目的的同时,往往会损害运动员自身的基本权益,而人本管理理念,可为管理体系的转型提供方向与路径,能够提高管理效益,达成建设“运动队”的初衷,即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组建大学生代表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推动教育全面发展与建设[3-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模式基本趋同。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系的分析,窥得广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并基于人性管理理论,进一步探讨改进与完善的路径,旨在传统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即关注重点从“人治”转变为“人性”,将运动员自身权益纳入管理考量范围,在管理模式中增添人文关怀,提升运动员价值归属感[5],而其意义不止于提高管理体系的质量与效益,更是对运动员本身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基本介绍
1.1 研究样本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来自广东省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7所普通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简称“运动员”,下同),以及部分教练、管理者。
1.2 研究方式
本文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即前期资料收集、现状总结,以及后期的理论分析与补阙探讨。
在前期资料收集、现状总结的部分,本研究将在每所高校随机选取35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邀请3-5名教练或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采访,以及文献资料的收集,本文将对现阶段“运动员”个人学习、生活状态与目前管理体系中文化教育领域现状进行初步整理和总结。
而在后期分析探讨部分,本文将在人性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理论的核心要素,对现阶段“运动员”个人学习、生活状态,以及目前管理体系文化教育领域现状的不足进一步研究,剖析其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补阙研讨,探寻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系文化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与路径。
2 研究结果分析与总结
2.1 “运动员”个人学习、生活现状
本研究中所发放的调查问卷,涉及“运动员”在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中的多个维度,力求全面考量其大学阶段个人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维度涉及入学前运动员等级、学习目的与重心、学习时间分配、学习效率与成绩、学校相关政策、日常生活适应程度、“运动员”本人对于文化教育领域的管理建议等。
问卷调查共发放245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218份。本研究通过整理发现:
“运动员”在入学前均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的等级标准,而在入学后约83.5%的同学认为文化课作用重要,但由于本身文化基础较差,且难以兼顾,仍选择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专业运动技能训练,而非学习文化课。
在学习时间分配与效率方面,有约91.3%的同学表示,专业运动技能训练占了大部分的时间,使得学习效率较低。
在学校管理政策方面,参与调查问卷的高校同学反馈基本类似,学校关于学习方面的规定相对宽松,面对专业赛事均以奖励学分、降低分数、奖金鼓励等方式激励参与。
而在日常的大学学习、生活中,约86.7%的同学表示能够较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和环境,与非运动员同学有日常交流;约78.9%的同学则表示与非运动员同学交集较少,在日常大学生活、学习中习惯单独行动,或是与运动员同学合作;而约有6.5%的同学表示不适应日常的大学生活、学习节奏,学习成绩出现不达标的情况。
问卷最后询问了“运动员”本人对于文化教育领域的想法或管理建议,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表示对此迷茫,没有明确方向,而有小部分同学对于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改变当前个人现状的主观意愿,但同时也反映难以得到相对应的帮助与支持。
通过上述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整理不难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在个人学习、生活方面,大部分人缺乏自主性,学习目的不明确且重心偏颇;学习的时间分配不均衡,文化课学习时间被挤压;学习效率低下致使成绩不佳,容易出现重修(补考)的情况;学校相关政策宽松,对文化课的学习有特殊优惠;一些同学没有融入普通大学生群体,独来独往,与非运动员同学在学习、生活方面均交流较少。
2.2 文化教育领域的管理体系现状
在与各高校教练和管理者的深度访谈中,本研究通过了解其学历资历、所处体系层面、管理理念与态度、管理模式总结、管理政策分析以及对管理体系的改进意愿,总结归纳出目前文化教育领域的管理体系所呈现的特征,如下:
(1)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协调为主导,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为上下级隶属关系,通过纵向的信息指令和行政手段来调节和控制,是一种垂直的管理体系。虽然其有利于整体协调,便于统一指挥与集中管理,但由于缺乏横向的协调,各部门间互相推诿,管理效率低下。
(2)轻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片面追求运动成绩。许多学校给“运动员”制定了“优惠”政策:根据“运动员”为学校做出的贡献,可以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或特殊待遇。
(3)激励机制固化且单一。目前各高校对“运动员”的激励手段主要还是集中在发放奖金、奖励学分和降低及格分数线等传统手段上。此种奖励模式难以激起“运动员”的奋斗动力与学习热情,甚至可能会使其懈怠和轻视学业课程。
从以上整理总结的研究结果中,不难发现目前“运动员”文化教育领域的管理体系仍然十分传统,属于集权管理模式,即体制传统、僵化,组织及操作方式偏于教条,是一种封闭式的人力资源管理。这种传统管理体系,从内、外环境双重制约着“运动员”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运动员”才能的发挥、个性的发展,十分不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3 现状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查阅文献等方式,本研究发现:
现阶段“运动员”在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缺乏自主性,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无法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虽然部分主观意愿较强,但较难得以实践。而目前管理体系中的文化教育领域,管理模式和思维被固定化,奖惩性管理成为管理核心,管理员失去了其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与“运动员”沟通不畅,甚至出现组织目标与“运动员”实际需要脱节的情况。总体说来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即以“事”与“物”为中心,忽视了“人”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 “运动员”的特性需要及“人本”培养宗旨
3.1 “运动员”的特性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围绕需要结构展开,是人本主义中十分重要且经典的理论之一[7]。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层次是逐级递增的,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最终,人将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多层次的,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某个需要会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一需要将支配人的行为。这被称为主导需要[8]。“运动员”在大学生活中最基本需要是专业课知识的学习,而另一需要是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但是,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成绩都不尽人意,且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因此产生了更为复杂而特殊需要: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心理的自尊和荣誉需要、迫切的角色转换需要、实际的自主和公平竞争需要、必要的自由发展需要。
3.2 “人本”培养宗旨
“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9]。“运动员”在完成个人学业的同时,还需要保持训练为每年的省级甚至国家级赛事做准备。在学习、训练与比赛的多重压力下,其面对这个人利益与集体荣誉、专业学习与训练比赛的尖锐矛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为缓和与化解矛盾提供较好的角度和思路,并且“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是解决“运动员”的出口问题,实现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10]。同时,在相关领域中,也有学者提出了类似观点。倪金福[11]认为,随着现代运动理论体系的发展和训练实践的深入,管理者应当结合生物学和社会学两方面的规律,并提出了基于人文特质的训练原则。而李跃进[12]也指出,竞技体育回归人性,坚守文化教育的本源,觉醒运动员的主体意识并培养其人文素质,是客服竞技体育异化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运动员”的培养宗旨应是:充分考虑高水平运动员的特性需要,促进其智能与体能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达成个人发展的需求的同时,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4 “运动员”文化教育领域管理体系结构
“运动员”文化教育领域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制度性体系与文化性体系。
4.1 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制度性体系包含三个维度的要素,即约束性机制、压力性机制和动力性机制。所谓约束性机制是指制度上的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压力性机制是指来源于竞争和目标责任的压力。而动力性机制是指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机制。
文化性体系涵盖了4个维度的要素,即学训物质文化、学训行为文化、学训制度文化与学训精神文化。学训物质文化是指运动队史、模范人物简介、运动队标识、学训环境等文化因素。学训行为文化即“运动员”在学训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具体表现为学训活动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等。所谓学训制度文化则是指运动队领导体制、运动队组织机构、运动员管理制度等。而学训精神文化主要指价值观、团队精神、敬业意识、伦理道德。
4.2 制度性体系与文化性体系的关系
制度性体系是组织对“运动员”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的制度性要求,使管理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规范“运动员”行为的保障性规范体系,是“硬”的管理措施。而文化性体系则是通过有效的学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引导、激励机制的驱动,使“运动员”自动自发地按照管理者所期望的行为方式和目标开展工作,是一种“软”的管理措施。
然而,制度与文化不是决然割裂的,它们往往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制度是文化的沉淀,文化是制度的升华,共同组成“运动员”文化教育领域管理体系。
因此,“运动员”文化教育领域的管理体系需要“两手抓”,即一手抓制度的构建,以制度为法理框架,引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而另一手应抓文化的培育,充分发挥文化的激励导向作用。如此才能产生管理的复合效应,充分而全面地发挥管理体系的优势。
5 “人本主义”理念下管理体系的实施
5.1 人本管理的应用
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个人的自主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13]。个人的自主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核心,而这又与其自身的素质关系密切。国家二级水平以上的“运动员”往往经过长期且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对于专项运动技术有较深的认识,也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不难发现,“运动员”人本管理的实施条件是充足且成熟的。
人本管理把人作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强调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周详的资源开发和文化环境建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与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在工作中高效率、高质量、高成效,从而最大程度达到组织的发展目的[14]。而在“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中,这一理念则要求管理者主动为他们制定规范准则,建立制度框架,提供辅导指引,达成环境条件[15]。管理者应该关爱每一位“运动员”,营造温馨的学训环境;尊重“运动员”,关注和重视其个人成就,维护个人尊严,肯定个人价值。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鼓舞士气,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使管理者和“运动员”和谐相处,实现最大化的管理效能[16]。
5.2 充分考虑特性需求,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目前,文化教育领域管理体系的不足是“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领域的管理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原因。
正如“目标设置理论”中所提到的:具体且可完成的目标,其激励作用才是最有效的[17]。只有基于“运动员”的特性需求,设置与其个人目标相适应的培养目标,才能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这种措施的具体表现为:(1)将抽象性、概念性的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具体化并细化成一系列的小目标,并将小目标与“运动员”的学业目标相结合,通过宏观调控与微观落实的共同作用,发挥目标对其的激励作用;(2)通过合理的方式,激发“运动员”学业上的竞争欲望,如设置略高出其基础水平的达标分数,激发其竞争斗志;(3)将学校的荣誉和社会声誉与“运动员”个人荣誉感和责任感相挂钩。所谓的个人荣誉感和责任感不仅仅指专业运动技能方面,也包括文化课程知识方面。通过学校与“运动员”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方式,激励其奋发拼搏。
5.3 引导树立正面价值观,积极培育良好学训文化
价值观的互相认可与兼容,是管理者与“运动员”双方在活动过程中互相理解并达成合作的认识基础。因而应该注重管理者和“运动员”两者的价值观念倾向性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立与学训发展目标相辅相成的价值体系,发挥其激励、凝聚、导向、约束等作用[18]。
此外,还应培育积极的学训文化,营造优良的学训氛围,并通过文化的熏陶,促进个人的发展,达成组织的宗旨。优秀的学训文化,是将组织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每一位“运动员”的生活相结合,令其深刻融入文化环境,在文化中成长,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5.4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在心理学家维克托·费鲁姆所提出的“期望理论”中,人重视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的,并且会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因此,某一组织行为的强度,往往取决于行为主体对于这一行为所能带来的某种特定结果的可能性判断,以及这种特定结果对行为主体的吸引力。而这一过程通过公式可呈现为:激励=效价×手段×期望。[效价指行为主体对所能获得的报酬的需要程度;手段即获得报酬过程中的努力方式;期望则是行为主体经过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不难看出,在上述公式中,其中任何一项要素为零,激励则为零[19]。而在“运动员”管理体系中的激励体制中,效价即“运动员”的需求,手段指其完成需求的努力方式、方法,期望则为其自动力。
需求与动机是密切联系的,动机源自于需要。而对一个人而言,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即主导动机。因此,想要激发“运动员”的主导动机,首先要了解并满足其主导需求,而“运动员”的主导需要是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各项素质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主导动机被激发后,自动力将会提高,进一步促进其改变,实现大学生运动员向运动员大学生的转变。
5.5 客观定量定性,均衡考量成绩标准
对“运动员”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即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但是,在大多情况下,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往往是一对矛盾体,并存在一定的反比关系:运动成绩好,学业成绩相对较差,反之亦然。因此,想要“运动员”在为校争光,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学业成绩也达到了一定要求,满足毕业要求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就必须找准一个交集,或一个理想的结合点,才能促进“运动员”学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结合调研结果中“运动员”两方面成绩的实际情况,本文发现:现阶段,各高校对于“运动员”的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考量标准差异巨大,令不同高校“运动员”在平衡两者关系时,面对着不公平的状况。如比赛加分方面,部分高校的加分情况明显过高,令“运动员”只偏重一方,失去了其内在动力,在其步入社会后面对困境更加无力;而部分高校加分过低,虽然能迫使“运动员”投入更多精力在学业方面,但在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学业课程中,打击了其自信心,同样失去内在动力。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于“运动员”的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应有统一客观的考量标准。在结合不同高校“运动员”的平均学业能力,结合体育成绩,制定奖励机制,令其认识到学业成绩与体育成绩可以得到平衡,不必在两者之中抉择犹豫,从而全面提高其个人素质,在满足其毕业要求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同时,积极为校争光。
5.6 实行教练员全面负责制,助力“运动员”转型
实地调研表明,虽然许多高校明文规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由学院负责,但现实的情况是“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处于无人监管下的状态,任课老师与“运动员”、任课老师与教练员之间(辅导员与教练员之间)缺乏沟通,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同时“运动员”过去的训练经历中的习惯在高校延伸,增加了“运动员”融入仙缘生活的难度,变成了特殊群体。
实行教练员全面负责制(“运动员”的学业成绩、比赛成绩与教练员业绩挂钩)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高校运动队的教练员的专业训练理论基础和实践经历都较为扎实,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学历资历背景,而这在“运动员”学、训、赛的体系培育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运动员”,是第一任老师,也是引路人。另外,教练员在沟通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运动员”本人参与其中,其不但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协调双方沟通,而且也通过令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与路径。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学训文化的形成,而且有利于“运动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变化,促进运动员大学生向大学生运动员转变。
5.7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运动员”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运动员”学训赛的精神动力,是“运动员”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管理学角度看,思想工作也是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工作渗入“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系统中,理解、关心、尊重“运动员”,及时问题并解决;引导“运动员”明确组织的培养目标,当自身需求与价值判断一致时,其行动的方向、程度、方式就会进一步的确定并加强,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提高管理实效。
6 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运动员”的个人发展情况,以及目前文化教育领域的管理体系现状,应以形成以人本管理理念作为管理的主要价值取向,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优化人本理念下普通高校“运动员”文化教育领域的管理模式为改进方向。本文基于人本管理理论,分析了“运动员”的需求特性,从学校在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的目标设置、管理方式、培养体系等方面入手,建议双方设立共同的目标,培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创设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学训文化,实现高校与“运动员”在文化教育领域管理体系的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一体系的优势性与先进性。
[1]高文佳.浅析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3(01):59~60.
[2]周爱国.我国国家队运动员人本管理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3]欧健昌.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4]闫 燕.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02):78~82.
[5]汪 刚. 人本原理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08):124~125.
[6]段飞星. 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管理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0):77~81.
[7]杨文轩,陈 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4.
[8]林伟健.管理心理与激励策略[M].香港: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2000.129,149.
[9]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M].2005.
[10]陈建民,熊茂湘,谭新丽,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学习管理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02):121~123.
[11]倪金福.论现代运动训练原则中的人文特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3,7(03):63~66.
[12]李跃进.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0(01):110~112.
[13]赵云鹏.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案例、建立原则与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5):162~162.
[14]董 青. 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6):9~11.
[15]尚水利.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本质与融合探究[J].领导科学,2020(08):8~10.
[16]李安娜. 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运用[J]. 体育文化导刊,2004(10):57~59.
[17]刘志文,何宇媚. 基于激励理论构建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1):11~14.
[18]丁海勇,韩 冬,邵 斌,等. 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03):374~376.
[19]陈树文.组织管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90~92.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Fiel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istic Management——On the Supplement to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 Level Athletes in Gener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CHEN Mingjian1, CHEN Qing2, ZHUANG Jianbin3
1.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225, 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0, China;3.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999077,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oriented management,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ield of high-level athletes in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data collec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centralized management is widely used in the cultural education field and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s rigid,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ignored. Moreover, the positive initiative and conscious activity of high-level athlete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learning is always low, which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restric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refore, we should formulate the human-oriented management concept as the main value orientation of management, establish a human-oriented management system, formulate a humanist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mode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ield for high-level athletes in Colleges.
Physic Education Management; Colleges; High level athletes; Culture education; Humanistic management
1007―6891(2023)06―0118―05
10.13932/j.cnki.sctykx.2023.06.25
2022-07-07
2023-07-21
2019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普通高校大体育课程构建与实践的研究”,项目编号:SJJG20191216。
陈青,(1963-),男,海南文昌人,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管理。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