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引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3-02-24陆璐
陆璐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能够顺应社会经济转型的趋势,为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1]。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要以具体项目为引领,高校要培育大学生开展项目化实践的能力。在项目引领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获得切实可行的载体,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1 项目引领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育人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2]。高校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使命,传统的就业渠道难以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发挥潜能。创新创业包括创意成形、企业孵化等过程,可形成商业实体,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项目引领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将教育活动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产出实际成果[3]。项目引领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平台,促进大学生的技术与创意向实际的知识产权、企业实体转化,进而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项目引领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让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对技术需求的变化,促进高校把握社会发展前沿,为高校育人模式的优化提供支持。
2 项目引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依托项目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凸显实践导向和成果导向[4]。高校已在此方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度低,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其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效[5]。项目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申报项目,然后学校提供资源与平台,促进项目的成功实施。然而,一些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低,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在校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考取证书上,较少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不强。
2.2 特色项目不足,创新创业方式单一
高校应以特色项目作为关键因素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技术的研发项目,使研发项目转化为商业项目[6]。通过特色项目生成的产品和服务要能够解决用户的核心问题,并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但是,目前一些大学生较少关注特色项目。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仍围绕校园开展,如开设服务师生的便利店、餐饮店等,缺少与专业的相关性,并未体现学生从专业课程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也无需学生探索技术创新方法。此外,大学生创立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就业容纳能力相对不足,缺少可持续性。
2.3 服务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2021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7]。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转化,要挖掘其中的经济价值,再将其转化为可投向市场的产品或服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8]。创新创业实践不是大学生的单向行动,涉及许多不同类型的资源与主题,因此需要一个实践平台。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未能搭建完善的实践平台,成果转化能力较弱[9]。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市场需求的识别能力有限[10]。大学生初步产生创新创业意愿时,如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很难将创新转化为实践项目,或在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时,如缺少社会资本的支持和与成熟企业对接的渠道,则其转化过程也很难顺利开展。
3 项目引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项目的引领,才能产生实效。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创新教育实施模式。
3.1 加强教育宣传,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理念,因此,高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11],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开展项目化实践的意识,让学生勇于尝试、锻炼能力。高校要加强教育宣传,让实施创新创业项目的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要利用专业课、思政课等渠道大力宣传创新创业[12]。例如,可在专业课中结合专业知识介绍市场应用技术,说明专业知识向经济效益的转化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宣传项目引领下开展创新创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可选取典型创业项目,面向毕业生开展宣传。最后,高校要做好政策宣讲,明确项目申报、管理、实施与转化的路径。
3.2 促成特色项目,挖掘本校专业资源
特色项目具备较为广阔的市场应用价值,并产生社会效益。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研发特色项目[13]。高校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安排项目实践任务,鼓励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开展实践。
例如,电动汽车是当前的热门行业,机械设计、电子信息控制等专业的学生可应用专业知识开展技术攻坚,形成创新理念。教师可以在课中讲授电动汽车生产中的核心技术难题,如电池成本高、续航里程短等,鼓励学生通过改良材料、生产技术等方式来解决技术难题,对于具备市场价值的项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高校还可设置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如供热工程、空气调节、通风工程、建筑节能技术等。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可基于具体的主题创设竞赛式的创新实验、创新发明等活动,学校进行评定后,再从竞赛结果中选出有开发价值的项目,并提供教师指导、平台支持。
3.3 完善支持网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支持网络。高校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为学生提供支持网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网络可以学生共同体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不同的课程、资源,并配套提供便利化的服务[14]。
高校可以创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协会成员由具有积极创业意向且思维活跃的学生组成。以协会为载体,分不同的层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首先,开展以创新创业知识普及为主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关于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实施流程。其次,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其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形成创新创业方案,再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工程师加入培训队伍。一线工程师与大学生、校内教师开展密切合作,着力解决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共同优化方案,申报项目。再次,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便利,可以开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供学生使用,促进技术研发的顺利进行。最后,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为载体,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联系各类孵化器,并为学生落实相关创业政策,如申请知识产权、争取租金补贴等。高校完善支持网络,可以大幅提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保障教育的实效。
4 结语
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并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提供助力。高校应以具体项目为引领,促使学生从思想上加强重视,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并为学生提供支持,以促进项目的落实,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