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2023-02-24苏莉莉

百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一流师德学术

陈 瑞,苏莉莉

(1.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双一流”建设是助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建设是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因此,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师德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最重要的指标,是教师立身立业的基础,是教师成长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教师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的必备素质。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立德”就是培养大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是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格。广大教师要把师德作为立身、立教之本,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明大德”是指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知识和爱心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追梦、圆梦。“守公德”是指教师要遵守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传递正能量,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严私德”是指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生活作风建设,严格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做到品正和身正,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

“德者,本也。”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师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2]“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成为新时代广大人民教师的理想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标准”涉及师德的内容就有3 个,并将“理想信念”放在首要位置,凸显了崇德修身的重要性。教师队伍建设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师德所折射出来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品质,即使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三)惩戒师德失范行为的实践需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许,也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职业,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都能够为人师表,勤勉尽责,自觉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涌现了一大批育人楷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受全球化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一些错误思潮不断涌入,侵蚀着教师的理想信念,个别教师由于放松对自我的要求,职业道德内化作用减弱,导致政治立场不够坚定,政治辨别力和政治领悟力比较薄弱,理想信念模糊等,出现违法乱纪、玩忽职守、敷衍了事、侵害学生等师德失范行为。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危害极大,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而且给教师的声望和形象也造成负面影响,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惩戒师德失范行为,永葆教师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德建设的价值遵循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师德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相统一”为指导,即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3]。

(一)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4]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要做好文化知识的传授,也要抓好思想品德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专业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个别教师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认为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只需要做好知识传授,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辅导员来负责,这种错误的观念是对教师角色的片面理解所造成的。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5]109一直以来,教师之所以被认为是神圣的职业,不仅是因为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在于他们向学生传递思想,引导学生塑造灵魂。因此,教师要突破专业本位的传统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肩负起授业的“经师”和塑造心灵的“人师”双重责任,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教师所展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典范。“吐辞”指的是教师的言传,即教师通过言语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讲解做人的道理,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举足”指的是教师的身教,教师通过正确的行为和高尚的人格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身教是一个行为示范的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和身教要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前者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后者强调行为的示范和人格的魅力;不管是“言传”,还是“身教”,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对广大教师而言,就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的同时,要注意行为举止,以自身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认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理解并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

(三)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

学术研究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教师在潜心问道的同时要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6]关心社会、服务社会是学术研究的沃土和基石,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高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做到淡泊名利,专注于学术研究,通过学术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学术研究离不开社会实践,高校教师在探究学理命题时,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将学术触角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进步,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通过科学研究来回答时代提出的命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广大高校教师立足中国大地、关注社会,积极发挥学术创新的作用,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贡献智力支持。教师只有胸怀祖国和民族,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有机地融入科学研究课题中,通过深入研究,解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四)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

学术自由强调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有追求真理的自由;学术规范要求教师在开展学术研究时需要遵守学术规范。高校要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创设自由活泼的学术环境。但是,学术自由不是毫无边界的自由,教师所开展的学术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要有利于探索真理,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这样的学术研究才有价值。但是近年来,由于个别教师存在着功利性倾向,导致发生一些科研诚信缺失、学术不端的行为,因此加强学术行为规范势在必行。广大教师要增强学术规范意识,在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纯洁性。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机制优化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的工程,需要常抓不懈,多管齐下。加强师德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相统一”为指导,通过建立完善领导机制、教育机制、宣传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等,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一)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治校的特色,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自觉承担起师德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师头脑。二是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作为教师师德建设和管理的权威机构,师德建设委员会由党委直接领导,负责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定,对师德失范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进一步提升师德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优化师德管理体制。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是高校教师师德涵养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将师德内容有机融入党支部的政治生活和民主评议中,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健全常态化师德教育机制

师德养成是一个学习、内化和实践的过程,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要从机制、内容和方法入手,做到教育常态化。一是在教育培训机制方面,要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构建起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相互衔接一体化教育体系,将师德教育与教师日常管理、教师评价等结合起来。二是在培训内容方面,重点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法规、师德规范等全方位的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警示教育,通过师德失范行为负面个案对教师进行教育和警醒,让教师了解师德失范的危害性,自觉绷紧维护师德规范之绳,守住师德红线和底线。三是在培训方式方面,要优化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培训的贴近性和感染力,通过邀请师德模范、道德标兵等典型人物进论坛、进讲座,大力弘扬师德楷模,以生动的人物故事感染教师;通过开展师德论坛、师德沙龙、道德讲堂等,广泛宣传、宣讲教师职业道德,深化对师德的理解,提升教师道德素养。

(三)建立健全立体化师德宣传机制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教育主管部门、主流媒体、高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教师牢记树立立德树人使命,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舆论氛围。二是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先进典型代表着向上、向善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大力开展先进典型的宣传,对教师的师德养成具有强有力的激励和示范效应。高校要大力培养和深入挖掘黄大年式的楷模,重点宣传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勇攀科学高峰、取得良好育人成效的好老师。发挥先进典型的“头雁”效应,以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引导教师乐教、爱生、正己,提升广大教师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见贤思齐”的教育目的。三是创新宣传方式。高校应进一步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集中宣传一批优秀教师事迹;加强主题宣传,结合教师节、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通过慰问优秀教师、感念师恩、“为教师点灯”等活动,引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师。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师德考核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挥棒”,对教师发展具有导向性和促进性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机制不仅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激励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重要手段。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考核指标选取要科学合理,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选取反映师德状况和水平的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赋予分值,形成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二是优化考核评价程序。在评价主体上,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将教师个人、学生和同事都纳入评价的主体中,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在评价方法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结合教师平时工作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三是强化师德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要向教师本人及时反馈,并纳入到教师个人发展档案,作为教师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坚持对教师严管与厚爱,对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评优晋升方面予以倾斜;而对触碰“师德红线”的教师,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问题。

(五)强化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预防和减少师德失范行为,既需要教师的“自律”,加强师德自我修养;也需要“他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师德进行监督。一是在监督主体上,建立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监督体系,发挥组织监督、行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从而实现教师自省、自重。二是畅通师德信息反馈渠道。高校要搭建书记、校长信箱,畅通师德投诉、举报的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师德动态。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将师德评价内容列入学生评教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渠道,可以有效发挥监督、监管的作用。三是强化对失范行为的惩戒。对师德失范行为及时纠正,回应社会关切。对侵害学生的行为,要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制度进行严肃处理。对于情节较轻的,要及时给予诫勉谈话、警示教育等,对于性质比较严重的,则要根据《教师法》等有关要求加以惩处。

猜你喜欢

双一流师德学术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学术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