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瑶族铜鼓礼俗考察

2023-02-24李富强

百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铜鼓瑶族

麦 西,李富强

(1.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南宁 530028;2.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

引 言

瑶族历史悠久,传说其先民为蚩尤、九黎部落的一支。瑶族是由众多语言和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一定差异性的大小支系构成的民族。根据瑶族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固有的文化传统,瑶族可分为瑶语支的“盘瑶”、苗语支的“布努瑶”、汉语支的“平地瑶”和侗水语支的“茶山瑶”等四大支系。[1]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瑶族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瑶族的鼓乐文化源远流长,瑶族地区就流传着“瑶不离鼓,鼓不离瑶”的说法。据考证,瑶族最早使用的是木(竹)鼓、陶鼓。[2]99-102因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的不同,瑶族四大支系在鼓乐文化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瑶语支的“盘瑶”和汉语支的“平地瑶”主要使用长鼓,侗水语支的“茶山瑶”使用的是陶鼓。苗语支的“布努瑶”则在与其他民族长期交往交流的中形成了自身的铜鼓文化,其逢年过节、遭遇疾病或丧葬时会敲击铜鼓、求神祭祖,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3]88-92本文将就瑶族铜鼓文化的历史与文化进行阐述。

一、瑶族铜鼓的历史与分布

(一)铜鼓使用的历史

自春秋战国后,百濮、滇越、西瓯、骆越、乌浒、俚僚以及“南方诸蛮”等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铜鼓的记载史不绝书。[4]434-452通过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交流,铜鼓得以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广泛使用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铜鼓文化。

瑶族使用铜鼓的历史十分悠久。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所著笔记《容斋四笔》中就记述了湘、黔、桂交界地区的瑶族群众在民间械斗时“震以金鼓”,这是目前有关瑶族使用铜鼓的较早的文字记载。此外,南宋另一记述湘西地区少数民族风俗与物产的著作——《溪蛮丛笑》中也载有“麻阳有铜鼓,盖江水中掘得”和“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该书所述“溪峒”系专指五溪地区(今湘黔边界沅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区域)。由此可知,此时五溪地区瑶族已使用铜鼓且其聚居区还出土了铜鼓。因此,在宋代时,瑶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铜鼓了。元明两朝之后,有关瑶族使用铜鼓的记载就不断见诸各种史籍。[5]77-84

(二)铜鼓分布区域

瑶族大多散居于两广与湖南交界的五岭南北地区,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格局。崇尚铜鼓的苗语支又被称为“布努瑶”支系,在各地被称为“布努瑶”“白裤瑶”“木柄瑶”“花篮瑶”“青裤瑶”“八洞瑶”“长衫瑶”等。其自称为“布努”“努努”“布诺”“瑙格劳”“努茂”“杯冬诺”“烔奈”“唔奈”“巴哼”“尤诺”等。[6]5-6“布努瑶”支系人口有60 多万,为瑶族第二大支系,主要聚居于广西的都安、巴马、大化等地,散布于广西的东兰、凤山、南丹、马山、上林、宾阳、忻城、田东、平果、凌云、隆安、来宾等地。此外,广西的龙胜、资源、金秀,湖南的隆回、新宁,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云南的富宁等地也有分布。[7]320 世纪50年代初,绝大部分“布努瑶”支系都还在使用铜鼓,后因铜鼓不断流失、文化变迁等原因,许多地区的布努瑶已不再使用铜鼓。[8]180目前,只有分布于广西都安、大化、巴马、东兰等地的“布努瑶”,聚居于广西南丹县、贵州荔波县的“白裤瑶”以及居住在广西田林县的“木柄瑶”还在使用铜鼓。[9]85

二、瑶族铜鼓的数量与类型

(一)铜鼓数量

瑶族不铸造铜鼓,其铜鼓多称为“祖传”,少部分则向外地其他民族购买。[10]63-64据学者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文革”前布努瑶主要聚居区共有铜鼓240 面左右,其中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有80 面左右,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有60 多面,南丹县的白裤瑶地区有90 多面,田林县浪平乡木柄瑶有4 面。[3]88-9220 世纪80年代,学者调查发现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板升和七百弄两乡有250 余面铜鼓,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有60 余面铜鼓,南丹县白裤瑶地区有140 面铜鼓。[5]77-8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失传的铜鼓铸造技术得以恢复和发展,瑶族地区的铜鼓数量不断增加。21 世纪初,有调查发现:都安瑶族自治县有11 面铜鼓,大化瑶族自治县有271面铜鼓,巴马瑶族自治县有138 面铜鼓,东兰县的瑶族地区(大同乡和三弄乡)有45 面铜鼓,南丹县的白裤瑶地区(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有306 面铜鼓。[8]24-30

(二)铜鼓类型

20 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采取分型分式的分类法,把铜鼓划分为滇桂系铜鼓和粤桂系铜鼓①蒋廷瑜认为,称之为“滇系铜鼓和粤系铜鼓”更合适。。[11]9-18根据出土标准器的地名,铜鼓可划分为万家坝、石寨山、冷水冲、遵义、麻江、北流、灵山、西盟等八大类型。[12]32-43瑶族所使用的铜鼓属滇桂系统的麻江型。此类型铜鼓的特点有:体形小而扁矮,鼓面略小于鼓胸,面沿微出于颈外,鼓身胸、腰、足间的曲线柔和,无分界标志,腰中部起凸棱一道,将鼓身分为上下两节,胸部有大跨度的扁耳两对。其主要有游旗、符录、十二生肖、人物、花草、吉祥语和纪年铭文等纹饰,依纹饰的变化,该类型铜鼓亦可分为3 种样式。[13]77

明代学者邝露在其所撰的《赤雅》中记载了南方民族雌雄铜鼓搭配使用的铜鼓的情况:“伏波铜鼓……东粤二鼓,高广倍之,雌雄互应。”在日常使用中,瑶族也将铜鼓分为雌、雄两大类,但各地的分法却不尽相同。例如,“布努瑶”把细鼓腰、声音高亢宏亮的铜鼓称为雄鼓,将粗鼓腰、声音深沉浑厚的铜鼓称为雌鼓。“白裤瑶”主要根据鼓面中心的太阳纹光芒区分雌鼓和雄鼓,太阳纹光体细而平展者为雄鼓,太阳纹光体粗而凸起者则为雌鼓。“木柄瑶”将体型略大而声音宏亮浑厚的铜鼓视为雄鼓,体型略小而声音细微清脆的铜鼓则视为雌鼓。

三、瑶族铜鼓的命名与管理

(一)铜鼓取名

瑶族将铜鼓视为神灵和传家宝,十分珍视。例如,“白裤瑶”会举行专门的仪式为每一面铜鼓取名。“白裤瑶”一般用大米、金、银等物以及“油锅”(“白裤瑶”社会中的一种家族组织)中头人命名铜鼓,而且每面铜鼓名字的前面均带有“maːi33”音(意为“母”),铜鼓名可译为“某母”,如“金母”“银母”“宝母”等。命名之后,铜鼓即成为众神中的一员,受到人们的崇敬,不能随意敲击。[14]117-119

(二)收藏与取用

瑶族的铜鼓分为集体共有和私人所有两种情况。其中,“白裤瑶”“木柄瑶”的铜鼓大多属于家族集体共有,而“布努瑶”的铜鼓一般属于私人所有。[5]77-84集体所有的铜鼓一般由族长或寨老保管,私人所有的铜鼓则由家中男性长者保管。瑶族比较流行的是将铜鼓埋入地下收藏。如将铜鼓藏于家中,则会将其放置在靠近火塘一侧的屋角并用铁链将其锁住。此外,瑶族也会选择村子附近较为干燥的岩洞作为收藏铜鼓的地点。无论哪种收藏方式,都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只有极少数人知晓。[10]64

瑶族各支系收藏和取用铜鼓的日期是不同的。例如,“布努瑶”春节取用铜鼓时间一般为腊月二十七或二十八,正月十六收鼓;祝著节(达努节)时,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取鼓,五月二十九过后即收藏。“白裤瑶”取用铜鼓必须在每年农历九月之后,次年正月十五将其收藏。“木柄瑶”则是农历年三十晚启用铜鼓,次年二月二十便将其重新埋入地下收藏。瑶族将铜鼓视为神器,因此他们在收藏和取用时都会举行祭祀仪式。

四、瑶族铜鼓的敲击与舞蹈

(一)敲击方式及伴奏

瑶族打铜鼓或在住家厅堂或在寨中地坪,但是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其主要采用的是“悬击法”,即用麻绳系住铜鼓一侧的两耳并悬挂于木架上进行敲击,不过因习俗和使用场合不同,各地瑶族的敲击方式也不尽相同。[10]56

“布努瑶”在室内敲打铜鼓时,会用铁链将铜鼓悬挂于房梁;在室外敲打时,则会用竹木搭成鼓架悬挂铜鼓。敲击铜鼓时,必须一雌一雄两个铜鼓相互配合,先击雌鼓,后击雄鼓,其中雌鼓在左(上)由女子敲击,雄鼓在右(下)由男子敲击,并在两个铜鼓之间放置一皮鼓,由一男子击打伴奏。[1]401-404

“白裤瑶”有两种悬挂方式:春节时,多用雌雄双鼓,将铜鼓悬挂于两人抬的木杠或房梁上进行敲击,形成阴阳共鸣。丧葬时,一般使用单鼓,如死者为男性敲击雄鼓,女性则打雌鼓。在室外敲击时,要架上木桩并横置木条,铜鼓悬挂于上,鼓身离地面约20 厘米,排成一排或数排(由参加葬礼的铜鼓数量而定)。每面铜鼓须两人同时操作,一人在鼓的侧面,左手持鼓槌敲击鼓面,右手持竹片击鼓腰;另一人手持音桶对准鼓腔按节奏抽送,形成“数里闻鼓声”的共鸣声。鼓场中央放置一个大皮鼓用于指挥铜鼓。

“本柄瑶”则是将两面铜鼓并排挂在房子正中间的一条横梁上,两鼓为左雄右雌,相距50厘米;鼓身离地面30 厘米。离铜鼓三四米处,将皮鼓悬挂在房子右边开间的横梁上,皮鼓身离地面1 米多高。两面铜鼓由一人敲击,铜鼓手站在两鼓中间,弯着腰有节奏地敲击,同时另两人拿木质音桶来回抽送,以形成洪亮多变的共鸣声。铜鼓作为指挥,皮鼓与八音乐队在旁边伴奏。[10]36

此外,各支系敲击铜鼓的鼓槌使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例如,“布努瑶”用的是竹子,将其一端劈开用布缠成球状。“白裤瑶”的鼓槌是用鸡血藤制成,这种鼓槌打鼓柔而刚,声音清脆而宏亮。“木柄瑶”则是用油麻藤制作鼓槌。

历史记载,有瑶族打铜鼓会与铜沙锣、錞于、芦笙、铜钹牛角、铜烧、拍板以及其他鼓类相互配合的相关记载。[15]170-174上述部分伴奏现已绝迹,在与汉、壮等民族的不断交流中,如今瑶族打铜鼓主要有皮鼓、铜锣、长号、八音等伴奏。[16]88-94

(二)铜鼓舞

瑶族敲打铜鼓时一般都会有舞蹈与之相呼应。

“布努瑶”主要是在祝著节跳铜鼓舞。其铜鼓舞蹈由5 人进行表演,打铜鼓、皮鼓、铜锣的4 人边打边舞,一人手拿竹帽穿插其中,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反背,一会儿如雄鹰腾空,一会儿像鲤鱼跃龙门,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3]284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布努瑶”铜鼓舞是先由铜鼓和皮鼓的鼓手进行表演。鼓声到达高潮时,有一两人手持簸箕加入表演,跳簸箕舞。簸箕舞者动作诙谐,常招引围观的众人喝彩,把整个铜鼓舞推上高潮。

“白裤瑶”在葬礼中也会跳铜鼓舞(瑶语称“勒泽格拉”,意为“打老猴”)。“白裤瑶”铜鼓舞人数由参加葬礼的铜鼓数量决定,舞者均为男性。鼓手不仅是整个舞蹈指挥也是最主要的舞者,鼓手会根据鼓点节奏模仿老猴取食、攀摘等姿势。鼓棒忽而从上至下擂击鼓面,忽而敲击鼓边,忽而敲击鼓身,有时又从下而上击打舞者身体各个部位,姿态变化万千。

“木柄瑶”铜鼓舞的核心部分是皮鼓鼓手的击鼓跳舞,节奏和队形均由铜鼓指挥。开始时,由两男性舞者站在木鼓的左右两侧,随着铜鼓节奏敲击皮鼓,以示开始,敲击第三声后,动作由缓慢轻柔变为跳跃击鼓。随后,可组成2 男2 女或4 男4 女逆时针方向合打。随着铜鼓声节奏突然加快,击皮鼓刚劲有力,舞者跨步的方向改变,顺时针旋转、腾空的幅度大,舞者情绪也明显高涨,脚步和鼓点速度明显加快,最后在疾风骤雨般的鼓点声中把整个气氛推向高潮。

五、现代瑶族铜鼓礼俗

敲击铜鼓为瑶族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清道光的《庆远府志》有载:“瑶僮俱尚铜鼓,而所用之时不同,有用之于吉礼,有用之凶礼”。现今,瑶族一般也是在岁时节庆、搭建新房、人生礼俗和还愿仪式等红白喜事中使用铜鼓。

(一)岁时节庆中的铜鼓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传说为瑶族始祖女神密洛陀的生日,这也是“布努瑶”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祝著节。在“布努瑶”史诗《密洛陀》中,铜鼓是赋世间万物以声音的器具,为通神之物。[17]923因此,祝著节期间除举行笑酒、唱山歌、打陀螺、斗鸟、赛马、射弩比赛等庆祝活动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打铜鼓。

“布努瑶”一般于农历五月二十九日(部分地区为二十五日)起鼓。麽公祭鼓之后,人们将铜鼓带至村外平坦之地敲打(也有部分地区祭鼓后悬挂于家中敲打)。铜鼓一般由老人先行敲打,若老人不打,则由年轻人自行敲打。铜鼓鼓点随铜鼓数量的不同而不同,从1 组到6组不等(最多6 组12 面),数量越多,鼓点越复杂,有大花、小花、滚花、碎花等不同的打法。当天,年轻人还喜欢进行打铜鼓比赛,以速度快慢和鼓点的整齐程度论输赢。[8]184期间,铜鼓一般与皮鼓、竹鼓合奏,并由皮鼓指挥。

明代的《泗城府瑶人献岁碑》载:“每岁正月首,偕诸寨瑶人,诣府县行献岁礼,击铜鼓錞于,一唱百和。”①清朝罗士琳著《晋义熙铜鼓考》。清嘉庆年间修撰的《广西通志》也说:“思恩瑶……岁首祭先祖,击铜鼓跳跃为乐。”②清朝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九《金石略》。可见,打铜鼓为瑶族的春节习俗之一。

“布努瑶”一般于腊月二十七或二十八举行“起鼓”仪式。仪式过后,方能取出铜鼓,或在家中或在室外敲打。室外敲打一般选在寨中较平坦、宽敞的地方。铜鼓声响起,除本寨的人外,邻近村寨没有铜鼓的人也会闻声而来。此时,除轮流打铜鼓之外,人们还会跳铜鼓舞以及唱山歌等。

“白裤瑶”将春节称之为“大年”。为了迎接已逝的先辈回家过年,“白裤瑶”会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部分地方在正月初一)取出铜鼓,经祭祀后,将铜鼓悬挂在屋内敲奏(如果鼓多,也会集合起来敲奏,由牛皮大鼓指挥)。正月初三、初四、初五择吉日,敲奏铜鼓将先辈送走。至正月十五,村民们再次敲响鼓声送春节“迎接”回家的祖先“升天”,随后将铜鼓收藏。铜鼓平时不能轻易动用,春节期间也成为孩子们练习打铜鼓的好时机。因此,“白裤瑶”在春节打铜鼓除娱乐之外,还有教授孩子的目的。

“木柄瑶”同样也有在春节期间打铜鼓娱人的习俗,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铜鼓节。每年腊月三十或正月初二,“木柄瑶”全寨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拿着酒肉和糯米饭,抬着皮鼓,在寨老的带领下来到铜鼓埋藏地点举行“起宝”仪式,挖出铜鼓,并将其抬回社庙。祭祀完毕后,人们便吹响长号,击铜鼓而舞。从正月初三至正月三十,寨中鼓声不断,人们尽情地唱、跳,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正月三十日,人们又用同样的方式将铜鼓送到山上挖坑掩埋。

(二)人生礼俗中的铜鼓

民国时期黄祖瑜修、黎德宣纂的《河池县志》记载:“南丹土州,地方多古代铜鼓。凡遇年节及婚丧等事,皆击铜鼓,并挝革鼓以和之,击鼓者多瑶人,击必跳舞。多数以次轮击,每三通,辄饮酒呼喝以为礼。”③民国黄祖瑜修、黎德宣纂《河池县志》卷二《舆地志》。可见,铜鼓不仅在瑶族的岁时节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在婚丧嫁娶中也同样不可或缺。

泡沫混凝土应符合《泡沫混凝土》[4]的标准要求,28 d抗压强度不小于2.0 MPa;所使用的外加剂(水泥强度激发剂、减水剂和发泡剂等)亦应满足规范要求。

现在,在婚礼使用铜鼓的只有部分“布努瑶”(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布努瑶”婚礼中不使用铜鼓)。“布努瑶”的婚礼一般会在秋后至春节前择期举办。其婚礼分为两天:第一天女方宴请宾客时,男方会派出接亲队伍吹着唢呐去女方家迎亲,并在家中悬挂铜鼓;第二天由男方举办宴席,当听闻接亲队伍的唢呐声时,男方家里随即敲响铜鼓迎接新娘。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前,须在门外等候吉时到来,方能进入家门。新娘在门外等待期间,唢呐声和铜鼓声不能停歇。新娘进门后,唢呐声、铜鼓声稍停。由族长或师公在主家神台前祭祀过后,新郎新娘接过铜鼓手的鼓槌,开始敲打铜鼓,亲友们则在一旁观看。当新人敲打铜鼓时,亲友们发出阵阵欢呼,并给新人奉上酒水,让其共饮,以表祝贺。之后,新人即可把鼓槌交还给鼓手。席间,众人一边敲打铜鼓,一边猜拳行令或唱山歌、吹口弦助兴,鼓声、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宾客散去后,铜鼓声方能停止。若还有宾客在场而鼓声中断,会被认为不吉利。

“瑶族丧事与他族不同……富者砍牛致祭,悬铜鼓数架于门外,任意乱击,近月始撤。”[18]72-76在瑶族的葬礼中,铜鼓是重要的祭丧工具。

“布努瑶”在老人过世时,家中若有铜鼓,须敲击三下铜鼓向村中亲友报丧。据说这是因为家有白事,不便进亲友的家门,故以这种方式告知亲友。敲击三下铜鼓之后,若一段时间还不见亲友到来,则可再敲打三下。出殡时,抬棺木出门也要打三下铜鼓为死者送行。

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一带的“布努瑶”只要是已有孩子的亲人去世,其葬礼均可敲击铜鼓。此外,在死者下葬一两个月后,家人须请麽公来给死者做道场,为其“开路”。做道场时需要打铜鼓,道场持续多少天,就要敲击多少天。

铜鼓也是“白裤瑶”最重要的祭丧工具。“白裤瑶”认为,丧事敲击铜鼓是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可以让死者安然进入阴间。“白裤瑶”最隆重的葬礼既打铜鼓又“砍牛送葬”。[14]117-119

“白裤瑶”的“砍牛送葬”一般在农历十月至十二月间择吉日进行。确定起棺及下葬日期后,在砍牛之前的六七天就要起棺,同时也将铜鼓起出。起棺当天的活动称之为“开路”,这天要在打鼓场立起铜鼓架、栓牛桩以及举行起鼓、祭鼓等仪式。祭鼓后,众鼓手在打鼓场得到“开路”的指令后就敲响铜鼓。打完一轮之后,将铜鼓收到主家屋内悬挂。收鼓后,当天白天不再敲打,但晚上守灵的人可以通宵达旦地自由敲打。直至砍牛仪式前,人们每晚均可以到主家自由敲打铜鼓。

砍牛仪式为下葬的前一天。砍牛场选择在村寨旁较宽阔平坦的地方,先将“开路”时已经拿到主家的那些铜鼓悬挂在铜鼓架上,等待舅家及其他亲戚铜鼓的到来。砍牛活动中,凡和主家和舅家沾亲带故的人均可带铜鼓来参加。带铜鼓来时,须在鼓耳上挂两支谷穗,并由祭鼓者祭鼓。祭毕,方能挂上铜鼓架敲打。舅家的铜鼓地位最尊贵,悬于铜鼓架的正中,面对皮鼓。主家及其“油锅”兄弟的铜鼓则置于铜鼓架的两端。砍牛之前,可自由敲打。即将砍牛时,正式敲打,由皮鼓进行指挥,且每面铜鼓须由鼓主亲自敲打。正式打铜鼓要一轮一轮地打,每轮打3 段,每一段的鼓点都相同,时间两三分钟。第一轮铜鼓打给即将被杀的牛,这轮铜鼓打完后,鼓手便停止打鼓,之后祭牛、砍牛。

砍牛仪式当晚的八九点钟为打铜鼓最激烈的阶段。鼓手们吃过晚饭后,要再次敲击铜鼓将牛送往阴间。届时,死者的所有亲属都要站在铜鼓架的外边,面对着皮鼓。此番铜鼓要打14 轮或18 轮。打完此十几轮铜鼓后,当天打铜鼓活动结束。

第二天是出殡,还要敲击一上午的铜鼓为死者送行。在棺木即将出门之时,皮鼓手打起收鼓鼓点,打完后即将皮鼓推翻在地;同时,将一簸箕罩在鼓上。众铜鼓手亦纷纷将鼓槌往脑后抛去,并迅速将铜鼓取下,置于地上片刻,便将其扛回丧家。而其他人则一拥而上推倒铜鼓架,随后加入出殡队伍送葬上山。安葬仪式后,参加葬礼的所有铜鼓及其鼓主聚集于丧家,由麼公再次对铜鼓进行祭祀,此次祭鼓称“封鼓”。鼓主返回家中,还需进行一次祭鼓,然后将铜鼓收藏。

(三)还愿仪式中的铜鼓

“还愿”为“布努瑶”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九月后至春节期间举行。整个仪式分前期准备、还愿日、结束日3 个阶段,时间最长可达3 个月零3 天。

还愿活动从始至终都要使用铜鼓。决定举行还愿活动之日,还愿者须将铜鼓取出,经祭鼓仪式后便将铜鼓悬挂于家中敲打。前期准备阶段,短则1 个月,长则几个月。在此期间,每天均需敲打铜鼓,寨中任何人均可敲打,且不论白天抑或晚上,直至还愿活动开始之日。此时,打铜鼓的目的是告知诸神让其在还愿活动时前来接受祭祀,也是让大家知晓主家将举行还愿活动。

举行还愿仪式时,铜鼓须悬挂于祭台旁,且日夜不停地敲打。还愿场上麽公们在唱诵、跳师公舞,铜鼓作为礼器,鼓声不断且洪亮。祭祀过后,还要欢庆几天几夜,打铜鼓就成为娱乐的主要内容。

(四)搭建新房中的铜鼓

“布努瑶”的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他们一般选择在秋后农闲季节修建新房。建新房时,亲属们都会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主家帮助。其中,房屋大梁一般由舅家赠送。舅家送大梁来时,一定要举行一套迎接、安放大梁的仪式,此时拥有铜鼓的家庭就会敲打铜鼓。

立房架当天,吉时一到,主家鸣炮三响,众人即合力将屋架立起,然后将铜鼓悬挂在屋架上敲打,以等待舅家将大梁送来。接受舅家的大梁之后,众人将大梁拉上屋架安装。大梁安装时,铜鼓须不停地敲打。大梁安装好后,一般还要举行一些娱乐活动,主要是打铜鼓及跳铜鼓舞,有时还有赛马等活动。

结 语

综上,流传了2000 多年的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最直接的见证物,是一本无字的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19]2在瑶族的历史长河中,铜鼓作为神器、祭器、礼器、重器、乐器,在瑶族社会中也占有显赫的地位,是瑶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记忆载体。通过瑶族铜鼓文化,我们可以透视其民族文化的纵深以及折射其民族性格和精神。

至今,铜鼓仍然在瑶族的各种活动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瑶族铜鼓文化是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形式。相较于其他民族的铜鼓文化,瑶族铜鼓文化具有禁忌多,且多在祭祀或祭祀性节日以及丧葬等重要场合使用的特点。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瑶族铜鼓文化的某些功用已逐渐淡化或消失,但铜鼓作为瑶族的一种重要文化象征,对瑶族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瑶族铜鼓文化是与其他民族不断地交往和融合中形成的。瑶族并不铸造铜鼓,而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才开始使用铜鼓。[5]77-84此后,瑶族在木(竹)鼓舞和陶鼓舞的基础上发展出本民族的铜鼓舞。[2]99-102同时,在与周边民族交流过程中,当今瑶族铜鼓伴奏也是形成自身的特色。这充分说明瑶族的铜鼓文化也是一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史。

猜你喜欢

铜鼓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