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研究

2023-02-24周海娣赵沙沙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周海娣,赵沙沙

(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历史交汇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应该在各类学校的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建设“大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实际生活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源泉,激励青年学生把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之中。

一、“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大思政”思维。“大思政”以系统论、协同理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头脑,构建纵横联动的育人工作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重点的“四史”百年历史大课堂,建设突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奇迹的实际大课。

“大思政课”指的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充分调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合力育人,梳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1]。“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着眼于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的关系视角审视其形态和格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之间的生态联系优化“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立足于思政小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立足于社会大课堂,鼓励学生走向社会、领悟家国情怀,以良好的社会风气、校园文化、家教家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首先,“大思政课”充分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意蕴,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当今社会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中,要及时融入时政热点,也要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适当结合思政元素。一方面,就思政小课堂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新冠疫情、郑州7·20 特大暴雨等事件,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讲解融入课堂实际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就社会大课堂而言,涌现出一系列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通过网络热播、影院热映、相关素材二次创作,激发社会舆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其次,“大思政课”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心协力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四史”,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2]。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热点,教育工作者引导青年学生独立思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广大青年学生以及各行各业的有志青年踊跃报名争当志愿者,此外还有护士、民警、社区工作者等青年志愿者,用自身实际行动证明了当代青年能够扛起如山的责任,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协同育人理念认同不高

理念认同是有效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前提。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受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使得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产生了动摇。另一方面,思政小课堂的协同育人理念认同不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未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产生理解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工作,未能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教育工作者之间对协同育人的认同不足,影响“大思政课”建设的发展基础。一方面,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育人理念认同不高,不良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学生坚定信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人在思想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精神上的空虚使人们渐渐忘却了艰苦奋斗、务实肯干等优良传统。大学校园并非密不透风的象牙塔,攀比之风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错误影响。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不足,未能对“大思政课”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高校合力育人工作职责不够明晰

高校教育目标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专业课教师的智育、思政课教师的德育等方面进行简单相加,不仅仅割裂了教育主体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效应,也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不够紧密。就思政小课堂而言,一方面,教育主体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没有明确专业课教师在本门课程中如何渗透思政元素;没有明确思政课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达到何种成效;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量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职工作量的界定没有明确划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展教学,但在育人工作中不仅存在职能重叠、交叉的情况,也存在实际教学中沟通较少的情况[3]。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尚未达到同向同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尚未形成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针对性不强、理论知识过多制约实践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实践生活的紧密结合,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现象,忽视学生的生活实践,青年学生感到学习内容空洞乏味,致使其动摇理想信念。在其他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思政元素挖掘浮于表面和泛思政化的现象,虽有融入思政元素,但存在质量不高、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教师为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应付了事。

(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

生动鲜活的社会现实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思政小课堂走入社会大天地的过程中,一旦缺乏社会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局限于单一视域、封闭格局,当前建设“大思政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即思政小课堂的形态与格局难以肩负社会大课堂应有的历史使命[4]。一方面,就社会大课堂而言,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以及家庭之间协同配合机制不完善。

三、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增强协同育人理念的认同感

“大思政课”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整合各方面资源,齐心协力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思政小课堂是社会大课堂的重要内容。教育工作者要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博大的仁爱情怀感染学生,从情感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思辨性[5]。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政治职责和角色定位要有准确的认知,增强其在实际教学中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形成教师人人讲思政、课程门门有思政的新理念,不断推进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教辅人员之间形成协同合作的育人思想。另一方面,社会大课堂是思政小课堂的辅助和补充。通过邀请时代楷模、青年榜样等代表人物结合亲身经历,分享切身体会[6],这些鲜活的案例,使新时代青年学生在生活实境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厚力量,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社会大课堂教育以红色根据地历史遗址、革命纪念馆等物质载体,以民俗文化纪念日、历史事件纪念日为精神载体,激发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增强对协同育人发展理念的认同感,构建立德树人的社会大课堂,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环境。

(二)明晰高校合力育人工作职责

高校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之中,不能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协同合作,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方面,明确各教育工作主体的职责。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育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7];专业课教师自身也肩负育人职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价值导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辅导员在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科目背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业上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只有不断加强教育主体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合作,才能形成协同高效的育人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无缝对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水平,挖掘专业课学科发展史、行业发展史,结合思政元素,强化学生对本学科、本行业认知的同时,培养出适应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卓越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途径,增进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现状的了解、巩固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长。

(三)健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科学的制度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积极性,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各个部门沟通渠道顺畅,从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一方面,就社会大课堂而言,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政府部门制定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政策,高校要对这些顶层设计理念有系统的认知,以此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同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状况,提高家长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关注,使家长感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认可与尊重,从而积极配合高校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仅仅是学生在校的几年光阴,步入工作岗位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度,尽力消除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价值导向,形成全社会重视“大思政课”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就思政小课堂而言,要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落实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强化对教学部门和教务部门的统筹指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教务部门构建高校党委和教学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主动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通过创新性思政课教学方式[8],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能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栋梁之材。

综上,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工作格局的过程中,要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至社会,实现立德树人这一共同的育人目标。简言之,有效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协同育人理念是其前提基础;明晰工作职责是其重要内容;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是其制度保障。唯有强化协同育人观念,明晰工作职责,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