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路径探索
——以《朝花夕拾》为例

2024-01-12谢小妮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选点学情

谢小妮

(贺州市平桂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 贺州 542800)

新课标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15。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入编了12 部必读名著,中宣部发文强调全民阅读“着力培根铸魂”[2]。温儒敏老先生认为,要在中小学阶段养成读好书的习惯,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底子”[2]。可见名著阅读不仅体现国家意志,也体现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美好期盼。调研发现,名著教学普遍存在教师重视不足、研读不深、指导不力、推进滞后,学生阅读受阻、兴趣不浓、阅读不深入的现象。名著阅读教学事关为学生“铸魂”铺路,是教育界“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如何消除学生对经典的隔膜,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要求,让整本书阅读成为教师和学生一种学习生活的常态?笔者通过必读名著首本《朝花夕拾》的教学实施路径探索,以期给语文教师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课程意识——“3 阶6 课时阅读实践+”

整本书阅读一般按“3 阶6 课时阅读实践+”的方式推进,“3 阶”指初读激趣、专题研读、拓展阅读三个阶段,“6 课时”指每个阶段分别安排1 课时阅读指导和1 课时阅读分享,合计6个课时。“阅读实践+”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系列阅读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初读激趣。课堂指导1 课时,初读分享1 课时。本阶段目标为了解本书内容及价值,明确本书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指导制定整本书阅读时间计划表,了解阅读经典名著的基本方法。学生课外实践1~2课时,完成初读浏览。

第二阶段,专题研读。课堂指导1 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列表梳理,筛选信息,如“委屈的童年”“快乐的童年”“懂事的童年”“思考的童年”“叛逆的童年”等。学生课外实践1 周,尝试在梳理的过程中体会童年鲁迅的情感,初赏语言,学写批注。阅读分享课内安排1 课时,学生课堂展示第二阶段的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景、事、物的童年元素进行初赏评价,在专题梳理的基础上学习批注式赏读。课后实践任务为继续完善专题梳理、撰写阅读发现。

第三阶段,拓展阅读。课堂指导1 课时,如根据民族地区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民俗与名著勾连,尝试进行民俗读写实践活动。学生课后实践1 周,通过调查文献、实地采风等途径了解家乡民俗风情,与鲁迅的民俗描写列表比对,进行读后感、仿写、制作手抄报、录制朗诵视频、拟出文学名著竞赛题等名著拓展阅读实践活动。该阶段成果展示1课时。

执教《朝花夕拾》,以“3 阶6 课时阅读实践+”的课程意识推进,可有效地达成教学预期,并将此思路灵活应用到其他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赋能。

二、过程指导——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四个选点

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自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课内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为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实践做准备。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就不可能获得十足的成效[3]。《朝花夕拾》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读名著首本,教学重点为“消除经典的隔膜”。针对学生读《朝花夕拾》“只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兴趣不高”“读不懂”的阅读心理,需要教师理解《朝花夕拾》作为名著首本的编者意图,能基于学生视角完成读本的教学解读和基于学情选点阅读指导。《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导,各阶段的侧重点不同,选点的角度和推进的支架也不同。

一是基于学情选点切入。

初读激趣阶段的教学选点,因教师个性和学情起点而异。“童心”视角,是众多教师文本教学解读的共鸣,《朝花夕拾》这10 篇文章以“童年”视角切入教学,能帮助学生勾连生活体验,以“我”的视角获得阅读期待,以寻找似曾相识的童年开启初读实践,跳读课文,选点批注。课堂切入因教师个性和学生特点而异,如钟林利老师从题目“朝花”切入,理解“朝花”的引申义,捕捉10 篇文章里如“朝花”般美好的童年记忆,思考文集给作者给读者带来的人文魅力。如从《小引》出发,抓住“反顾”二字,展开阅读,推进到反顾的“人”“事”“景”。初读指导,有了与读本情感的共鸣,才能建立阅读期待,在此基础上获取整本书的阅读路径和方法,开启整本书阅读计划。初读指导后的阅读成果主要以思维导图和选点批注的形式呈现。思维导图以“童年”为原点,学生根据阅读内容,构建自主阅读的思维导图。

二是选点搭建阅读支架。

专题研读阶段,相比于家长监督、同伴互助等外力,学生阅读《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更需要教师的指导。该阶段的选点,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延续初读时的童年视角,如委屈的童年、懂事的童年等;二是可以适度引导发掘文集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如鲁迅的爱与憎、鲁迅的老师与朋友等。根据学情选点,教师提供专题探究的阅读支架,用读书卡或表格式的支架来推进阅读实践。以童年视角为例,梳理出描写童年的篇章和段落,探究鲁迅的成长轨迹。阅读支架如下表1-3:

表1 有趣的童年

表2 委屈的童年

学生根据兴趣点,聚焦一个专题内容,选取其中一个表格逐篇梳理,“我的发现”栏主要表述阅读结论,反馈阅读规律。实践证明,摘抄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不断聚焦的过程,能很好地推进整本书的阅读实践,促进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养成。

三是选点助推阅读思辨。

随着专题研读的推进,学生会发现有很多的阅读视角,并用阅读随笔或阅读批注等方式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以思辨的视角进行专题研读,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如以众生相或小人物大情怀的思维视角,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如表4),并且以此学法为范式,应用到其他名著人物梳理分析中。

表4 小人物大情怀

随着思辨阅读实践的不断推进,学生思辨的痕迹也越来越多,如学生在分享“懂事的鲁迅”的时候,点评《父亲的病》,通过查阅资料,探究到鲁迅年少就遭遇家庭的不幸,勾连到其他篇章,解释了“早”字的来历和将绘本卖给同窗的原因,还深入鲁迅弃医从文原因的思考,体现了阅读思维的进阶。针对这类爱思考爱探究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四是选点勾连阅读与生活。

在拓展阅读阶段,《朝花夕拾》的阅读可结合地域特点,将《朝花夕拾》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勾连到寒假期间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基于学情,可设置挑战作业,组织学生至少选其一完成。

作业一:列表梳理《朝花夕拾》中关于民俗的记录。

作业二:根据《朝花夕拾》的民俗记忆,完成家乡民俗采风,形式可采用视频、绘画、舞蹈、音乐等。

作业三:列表梳理《朝花夕拾》关于民俗的记忆,完成1份绍兴民俗调研报告。

作业四:列表梳理《朝花夕拾》关于民俗的记忆,完成1份家乡民俗调研报告。

作业五:根据你对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民俗态度,以“我们如何传承家乡的民俗”为题写1篇文章。

有了前期阅读的基础,学生在《朝花夕拾》语文实践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将民俗实践与文集中的民俗记忆进行有效勾连,从不同层面展现当下学生对民俗文化传承的思考。

三、过程跟进——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实施

新课标对教学评价多元化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此外,外国课堂评价效果研究的主要结论也表明,“课堂评价可能是教师手中最有力的武器”[4]2“提高学习成绩最有力的改进方法是一定程度的反馈”[4]5,可见评价对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作用。

为有效发挥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的功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执行新课标评价理念。

新课标明确表述:“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1]部分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朝花夕拾》会有畏难情绪,教材编写者基于学情考虑,以“消除经典的隔膜”为主要目标。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阅读,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

二是重点采取鼓励型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阅读表现进行“因为你在阅读中注意了……所以能……”的因果图式鼓励型评价,放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闪光点,能有效推进阅读实践。激励理论认为,分数低并不意味着失败,教师必须向学生证明他们的勤奋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帮助养成一种勤奋倾向,即“学习的乐观主义”,学生能因为勤奋而成功并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5]8。采取因果图式的评价能使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对自己的阅读行为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达到改进阅读行为的目的。

三是常态进行过程性评价。

过程和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对整本书阅读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学生能否很好形成整本书阅读能力的考量。阅读过程的评价又主要表现为形成性的评价。布拉克(Black)和威廉(Wiliam)对250 多项研究结果的归纳发现,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4]9。罗伯特· 班格特德劳恩斯(Robert Bangert-Drowns)、詹姆斯· 库利克(James)和陈林· 库利克(Chen-Lin Kulik)的研究发现,规范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4]10。林恩· 福克斯和道格拉斯· 富克斯(Fuchs,Fuchs,1986)的研究报告也说明,每周或更频繁地进行系统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成绩会起到很有效的正面作用[4]11。《朝花夕拾》阅读实践,先后需要历时约8 周的时长,教师每周跟进评价不少于1次才能较好地推进阅读实践。

四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更多关注阅读方法的迁移,而终结性评价的目的是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部编教材每学期选编了两部必读名著,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会进行终结性评价,即将名著阅读的纸笔测试纳入期中或期末检测试卷中,独立板块,赋分8 分左右,也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如果没有很好地完成整本书阅读,那么面对阅读过程类的题目时则无法进行前后勾连或举例佐证。终结性评价的缺点是,评价结果即分数不能反映出评价对象在整本书阅读方面的真实情况,不及过程性评价的助读效应[5]。

坚守以上几个评价原则,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确保阅读成效。为了更好地推进整本书阅读,课题组根据课标要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形成了整本书阅读评价表,根据不同的学情调整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实行动态评价如表5。

表5 整本书阅读评价表

本书阅读。三是开设课前3分钟经典诵读情境体验活动,通过有声朗读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走进名著阅读实践活动。四是每周推选一位读书达人,展示读书达人的阅读随笔作品,形式可多样化,如朗读、书法、思维导图、简笔画、表格梳理等。

四、结语

统编教材名著首本《朝花夕拾》“3阶6课时实践+”的阅读指导教学实践,实现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落地语文课堂的预期,同时借助过程指导和评价跟进,有效延展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积极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在“双减”和“全民大阅读”背景下,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成长阶段,“3阶6段课时阅读实践+”有助于学生常态化进行整本书阅读。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选点学情
低转速工况VVT选点对排气温度影响研究与分析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选点突破”技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朝花夕拾》
基于ArcGIS格网选点的优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