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精准思政路径研究

2023-02-24谢秋巧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精准思政疫情

谢秋巧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精准思维得到了系统丰富和科学发展,“精准思政”也随着精准思维在社会治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手段。“精准思政”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精度不高、准度不强,即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2 年工作要点》提出总体要求:按照“质量党建、精准思政、积极维稳、系统推进”的总体思路,全面推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1]。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发展趋势,“精准思政”也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国内学术界相关“精准思政”的研究主要是从内涵解读、路径探索、实施“精准思政”的必要性、“精准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这几个方面作学术梳理研究[2-4]。而外国关于精准思政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生活化且符合学生个人认知特点的德育内容设计、融洽的教育氛围和富有亲和力的教育方法上。从国内外总体研究来看,大学生“精准思政”属于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尚未形成研究体系,且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大多数学者的路径研究仅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精准教学,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新冠疫情背景下,从学生工作角度针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思政”实现路径研究较少。

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冠疫情为背景,在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探索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精准思政路径方案,为高校提供借鉴。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一)调查对象

本文以我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学习、心理、就业、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回收调查问卷460份,有效问卷占92%。

(二)调查工具

本文调查从思想方面、学习方面、心理方面、就业方面、日常管理方面这5 个维度设计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通过百分比方式对上述5个维度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思想方面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学生(35.87%)认可党和国家的疫情防控决策和措施,有29.35%的学生认为疫情的发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有30%的学生认为疫情的发生增强了自身的制度自信。有4.78%学生认为国家的疫情防控措施太过严格,限制了生活自由。

2.学习方面

新冠疫情期间,高达42.17%学生认为长时间上网课的专注力不够,线上教学效果不佳;40.22%学生认为疫情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不稳定。只有17.61%的学生认为疫情对自身学习几乎无影响。高校应重视疫情对学生学业带来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学业问题。

3.心理方面

新冠疫情期间,高达41.09%学生变得焦虑和恐慌,缺乏安全感,总是小心翼翼。29.35%的学生出现情绪压抑。21.96%的学生变得易暴易怒,没有耐心。7.61%的学生没有出现很大幅度的变化。高校应关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4.就业方面

①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加强与相关管线、线路部门交流,及时掌握现场线路的实际敷设情况,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②需要挪移的线路,预先对需要挪移线路进行挪移操作,待线路成功挪移后在进行施工。③避让工程现场所有线路,尤其高压线路。相关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作业,不得进行私自开挖,避免因擅自施工对地下管线造成损坏。④在实际的开挖过程当中,如若发现不明线路,则需要立即停止作业。并将现场的实际情况上报给上级部门,待上级部门判定无误时,方可进行施工。

新冠疫情期间,38.26%的学生认为疫情导致高校招聘工作滞后,导致求职进展缓慢。30.43%的学生认为由线下改为线上求职的变化,在就业心态方面影响自身的求职自信。18.91%的学生认为市场上就业岗位缩减,12.39%的学生认为学生与单位之间的面试或签约步骤停滞。

5.日常管理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34.13%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提升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30.00%的学生认为,应该准备充足的防疫物资,制定学生防疫预案。29.3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严格执行身体健康日报告、行动轨迹追踪等防疫制度。有6.52%学生认为学校防疫措施过于严格和繁琐,严重影响了自己生活。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凸显的新问题

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的环境背景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也凸显出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价值观受多元化思潮冲击、学校网络思政教育成效不佳、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三个方面。

(一)学生价值观受多元化思潮冲击

在新冠疫情时期,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是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但部分学生受极端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冲击明显,思想政治状况多元化现象明显,这增大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不良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校网络思政教育成效不显著

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阵地。从调研结果发现,少部分学生偶尔关注或从不关注学校在各类网络平台发布的思政教育内容,认为学校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太过传统,内容没有吸引力,缺乏趣味性。而大部分学生关注视频号、微博、抖音等新网络平台发布的思政教育内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向多元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成效。

(三)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由于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大部分高校实行封闭或者半封闭管理,严格执行身体健康日报告、出入校门审批、晨午晚检、行动轨迹追踪等各种防疫制度,这使得大学生学习方式、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大学生心理活动、情绪调节等受到了较大影响,表现出情绪波动和压抑、心理恐慌和忌惮等心理状况,甚至有学生产生极端想法。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重点人群心理排查,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个人档案,进行“一对一”精准心理辅导和追踪。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精准思政方案

高校应做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精准育人,在教育上精准供给教育内容,在服务上精准解决学生困难,在管理上精准回应学生诉求,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精准对接,构建一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学生工作精准思政路径方案。

(一)精准教育:精准供给教育内容

学生工作者要精准发力,因势而新,精准供给教育内容,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制度自信教育。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强化价值引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形式。将抗疫中的典型人物和励志事迹作为鲜活教材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领学生弘扬和传承抗疫精神。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增加抗疫典型人物、励志事迹等内容,生动诠释抗疫精神和中国精神。其次,对已有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与创新,使教育内容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再次,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以同龄人启迪同龄人的方式,发挥朋辈教育力量,激发更多学生投身抗疫活动。

2.加强社会责任教育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机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正视责任与挑战,担负起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高校可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农村等基层领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慰问走访、公益实践等活动,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学生的社会责任衔接起来,增强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高校也可通过宣传身边人身边事,利用榜样激励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其努力成为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3.加强制度自信教育

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社会是否和谐,人民是否幸福,与国家的制度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制度发挥着长远性、全局性、根本性的作用。制度自信是我国的“四个自信”内容之一,制度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自信,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优势所产生的治理效能是制度自信最大的支撑,也是对制度自信最佳的诠释和宣传,制度稳则国家稳。在抗疫过程中,一系列的事实充分体现和证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高校要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而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

(二)精准服务:精准解决学生困难

高校围绕学生所思、所虑、所忧,帮助解决学生困难,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这正是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复杂多变,高校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护航学生健康心灵。一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应急心理辅导支持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宿舍长要密切关注学生,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接纳自身的各种不同心理反映,帮助他们放松和舒缓心情,针对他们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给予精准辅导建议。二是关注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开展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心理现象异常学生,并对其进行及时干预处理,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个人档案,并提供“一对一”精准辅导和追踪服务[2]。

2.提供学业指导和帮扶

一是进行教学质量改革,任课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学情调研,掌握授课对象的特点,针对具体授课对象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传统“填鸭式”的PPT教学法不能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质量不佳,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视频教学、案例分析、故事分享、互动讨论、活动训练等多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提高教学实效。二是不少学生出现学业困难和挂科现象,高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类支持活动,如通过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建立学习互助群,由各专业学习成绩优异同学为学习困难同学“传经送宝”,跟他们分享学习经验,给他们答疑解惑。

3.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新冠疫情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挑战和困难,高校应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精准解决毕业生实际困难,帮助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精准帮扶。建立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心理问题毕业生、学业困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管理台账,制定“一对一”就业帮扶方案,开展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动态掌握他们求职进展与所遇困难,实时监控和跟进帮扶情况。二是精准服务。提供“一对一”精准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职业规划与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困惑问题,为他们的求职提出一人一策的建设性意见。

(三)精准管理:精准回应学生诉求

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回应学生诉求,解决学生困难困惑问题,提高服务育人质量和水平。

1.加强留守学生的人文关怀

针对因学业、实习实训等原因寒暑期留校住宿的学生,应加强对其进行疫情防控和安全教育,同时对其生活提供关心和支持。一是保障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物资配备足够,关心学生生活。二是组建常态化疫情防控应急人员队伍,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3]。

2.制定科学的学生防疫预案

一是精准制定分批错峰返校的工作方案。针对人员流动较复杂的开学时期,高校应制定科学的预案,指导学生分批错峰返校,对学生的健康信息进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严格掌控学生的实时健康动态。二是确保物资储备充足,设置专用隔离观察区备用。三是开展防疫知识教育。在学生开学返校后,对学生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通过校园各类多媒体平台宣传防疫措施,提高学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掌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技能、方法和策略[4]。

3.加强学生网络思政教育

高校要构建和完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利用校园的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创新网络思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乐于接收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使互联网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还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做好网络思政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严防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发布和传播错误观点和言论,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重大成绩,但其思想性、理论性不够,其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仍不及预期,精准思政可解决这些问题,探寻精准思政的实现路径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精准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符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要求。在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遵循精准思政这一理念,高校可从精准教育、精准服务、精准管理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疫情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