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守强教授运用“融合针法”治疗经筋痹痛经验撷要*

2023-02-24陈莹陈守强张国伟左瑶瑶李妍邢钰尉

中医药导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经筋针法进针

陈莹,陈守强,张国伟,左瑶瑶,李妍,邢钰尉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陈守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骨干,重点学科学术骨干及后备学科带头人,擅长中医特色针法、掌纹诊病、膏方调理。陈守强教授通过发掘整理经筋学说、筋膜链学说,在传统络病学说基础上,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方面,总结归纳不同针法的使用,发展成为“融合针法”诊疗体系。陈教授运用融合针法治疗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以及各种肌肉劳损症、外伤后遗症等疾病具有确切疗效。现将陈教授运用“融合针法”治疗经筋痹痛的经验进行简要阐述。

1 经筋阻滞,痹痛由生

《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详细说明了关节“筋挛节痛”的症状,而“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明确了“筋挛节痛”的主要治则。此外《灵枢·刺节真邪》认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者也。”由此陈教授认为经筋痹痛产生的病因多为风寒湿入侵经筋、劳逸不当等,经脉之气血内藏于筋肉之间,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令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受损,“横络”“筋结”随即出现,阻滞气血运行,久之气血痹阻,肌肉失于濡养,出现麻木、疼痛、酸胀甚至绷紧如绳索等临床症状,而治疗经筋痹痛症关键在于“解结”。

2 “融合针法”概述

“融合针法”是陈教授对诸多中医诊疗技术的统称,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当某种针法不能完全缓解患者的症状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融合针法。融合针法是指一种针法联合另外一种针法使用,或多种针法联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用于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以治疗同一患者一种疾病或多种疾病的一种综合疗法。融合针法可以是针与针的融合、针与线的融合、针与刀的融合,亦可以是针、线、刀其中一种或多种与药的融合,既可以外治与外治相结合,亦可以内外兼治,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融合使用,不拘一类”是其宗旨,“辨位甄选,减压排瘀”是其治疗纲领,以舒筋活络、恢复气血运行、沟通上下内外为原则。陈教授将针法的选择归纳为“挑络一小片,埋针一条线,深处用刀刃,大片痧灸眼”。

陈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困扰患者的经筋痹痛多为沉疴痼疾,中药内服往往收效欠佳,而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中医外治法不仅取效迅速,且操作简便、价廉。但这些外治法往往分属不同科室,或者临床医生仅掌握其中一种或几种治法,患者痹痛部位不同需前往不同科室治疗,很是不便,故陈教授提出“融合针法”来治疗各类经筋痹痛。陈教授将人体经筋比喻成数条有弹性的钢丝,其载荷大小是因人而异的,当超过其载荷水平,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治疗经筋痹痛,重点不是治疗筋结本身,而是需减轻过大的载荷,而这个载荷的重心点就是取穴点,也就是筋结点。筋结点往往是病灶点,多数隐藏在皮下组织或更深的肌腱、筋膜之间,外观不易看见,必须用手去触摸、探索方能发现。

3 松解筋结,减压排瘀

3.1 筋结部位确定与融合针法

3.1.1 四畔诊法 陈教授独创“四畔诊法”,首先在患者疼痛点周围循按,用拇指的指腹上、下、左、右进行推、按、捏、摸,遇到压痛或者碍手的地方,根据患者对其疼痛程度的判断,逐渐缩小寻找范围,最终确定筋结的准确位置,细心按压体会,明确筋结的大小、深浅、性质、形状等情况,拟定下针的具体位置和方法。

3.1.2 阿是取穴法 当行四畔诊法后没有触摸到结节,只有按压痛时,疼痛点即取穴点。疼痛点往往是气血凝结之处,或是由于外伤,或是由于邪气阻滞,终致此处血液周流不畅,疼痛的程度不同,部位不同,往往带来不同部位的活动受限,比如痛在关节处会影响关节的屈伸,这些部位的疼痛点往往深在关节肌腱、肌肉处,与关节距离颇近,陈教授多采用小针刀、针刺法,特点是创伤小,恢复快。

3.1.3 循筋取穴 经筋痹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经筋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1],在《灵枢》中专设经筋篇,将手三阳、三阴和足三阳、三阴与“筋”联系,总结为十二经筋,论述了十二经筋的起始部位、经筋病的具体症状。陈教授在临床中发现,患者的筋结部位往往不止一处,定位时发现这些筋结位置与十二经筋循行路线多有重合,基于此,陈教授提出循筋取穴的手法,比如肩部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臂臑、肩髃、扶突,手太阳小肠经的肩贞、天宗、肩外俞、肩中俞,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足少阴胆经的环跳、肩井、阳陵泉,督脉的大椎、陶道、身柱、命门、腰阳关、长强,前胸腹部任脉的膻中、中脘、关元、中极,以及一些经外奇穴,比如太阳、印堂、夹脊等。陈教授在治疗沿经筋循行路线出现筋结点伴疼痛、麻木不适时常循筋取穴,往往收效颇佳。

3.2 减压排瘀作用机制 陈教授认为融合针法是通过物理刺激作用于皮下筋结病灶,使其局部释放钙离子、去甲肾上腺素(NE)、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等,促使局部肥大细胞颗粒产生,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并形成持续有效的生物信息[2]。西方医学将这种肌肉内疼痛称为“激痛点”,其最早由医师Travell提出,亦称为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它是指按压时局部肌肉组织出现的敏感痛点,Travell认为活化的MTrPs是引起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灭活MTrPs可使疼痛消失。激痛点与中医针灸的阿是穴、压痛点、腧穴、经筋点、筋结点、结筋病灶点的概念类似,其与本文论述的筋结点最为接近[3]。MTrP与区域疼痛和肌肉压痛相关,其特征在于骨骼肌绷紧带内存在超敏结节[4],这与本文中的筋结点、结筋病灶点的论述是一致的。“干针刺疗法(DN)”是西方近几十年流行使用的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手段,而触发点干针刺(TrP-DN)治疗上半身肌肉骨骼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性是确定的[5]。干针刺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针灸的创新和延伸,不同的是它是建立在现代医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上的,所以在位置的选择和方法上是有差异的。

MTrP分为潜伏性和活动性,两者都有可能导致肌肉功能障碍、肌肉无力和运动范围受限[6-7]。TrP-DN与传统中医针灸在治疗人体肌肉筋膜疼痛症状时具有相似的机制。西蒙斯等人认为DN取效的主要原因是MTrP的机械破坏使得触发点的状态从活动触发点变为潜伏触发点或可触及的正常组织[8]。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无论是干针还是融合针法中的挑络、针刺、小针刀,这些机械物理刺激疗法对于筋结病灶点都存在生理学效应。

此外,融合针法除了各种中医特色针法,还包括中药内服,这体现了中医内外同治的诊疗思想。对于经筋痹痛,临床上可选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理气通络类的中药来止痛,例如采用祛风散寒联合活血通络中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显著[9],通过多类型中药联合使用,可快速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状态,降低血液的浓度、黏稠度,改善微血管血流速度、缓解微血管痉挛、畅通血气运行,与中医特色针法联合使用相得益彰,内外兼治。

4 针法灵活,融会贯通

4.1 挑络疗法

4.1.1 概念 挑络疗法是陈教授以络病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减轻患者痛苦、缩小创伤面积、减少感染为目的,在传统挑刺疗法基础上,在针具选择、挑络方式方面进行了改良,并将其称为“挑络疗法”[2]。在治疗顽固性背痛[10]、肝阳上亢型高血压[11]、腰椎间盘突出症[12-14]、颈椎病[15]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特点是操作简单、创伤面积小、恢复快、无需麻醉。对于顽固性的经筋痹痛证行挑络治疗后,患者常有瞬时松解之感。再结合拔罐放血,或者中药内服,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4.1.2 操作要领 包括“三定”“六度”。“三定”包括定挑针、定挑区、定挑点。“六度”包括进针角度、进针长度、进针深度、挑摆弧度、挑摆速度、挑提力度。此外,医者可通过“两感一音”来评价挑络的效果。

(1)定挑针:选用规格为1.2×38TWSB,直径为1.2 mm,长度为48 mm的20 mL注射器针头(国械注准20153152365,江苏华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见图1)陈教授经过多年临床操作发现注射器针头顶端尖锐锋利,可深刺皮肉腠理,针体圆润光滑可分解筋结而不中伤肌肉纹理,针柄易于夹持,便于调整方向、掌控力量,临床易得、经济实用、操作便捷。

图1 挑络针

(2)定挑区:如图2中C、E、B三点围成的圆形区域,是以筋结点位置为中心,用记号笔画出的圆形区域。

图2 挑络路线图

(3)定挑点:挑点也叫进针点,如图2中的A点,A点的确定一般由操作者根据进针习惯来决定,并且挑点A与E点的连线需小于或者等于挑针的长度,以保证挑针能够贯穿挑区中的筋结点。

(4)进针角度、长度和深度:如图3挑络三维图中,进针角度指进针点与类圆心O之间的连线和挑针形成的角度,选择进针角度时须注意:须使挑针挑摆后能够覆盖整个挑区,以便挑通该区域,同时不能扩大挑区,以免增加患者痛苦。进针深度指挑针进入皮下的深度,选择进针深度时须注意:不可进针过深,以免挑断浅表血管和神经纤维,同时进针深度应足够挑断筋结,一般应根据施术者触诊得出的病灶深度为依据选取进针深度。进针角度和深度的选择需要操作者对病灶点位置和深度有精确的判断,做到心中有数,下针时才能精准挑开并分离筋结点。

图3 挑络三维深度图

(5)挑摆速度、弧度和挑提力度:整个挑摆时间为2~5 s,若挑摆困难,可放慢速度,加大力度,但需控制力度避免折断挑针,挑摆弧度以能贯穿筋结点为准。进针长度指挑刺针的进针长度,选择进针长度时须注意:进针无需过长,应保证能够覆盖大部分挑区。推荐进针长度:大于挑区直径的5/4,图2中AD、AE、AF均为进针的长度。

(6)两感一音”:医者在挑络过程中若有“两感一音”(阻挡感、疏通感、断裂音),即说明挑在结筋病灶点的位置准确、有效。阻挡感是病灶点碰到针时阻碍产生的,疏通感说明此处阻碍气血运行的筋结、粘连已通过挑络达到畅通,断裂音说明筋结病灶被截断,此时患者往往有瞬间刺痛感。

4.1.3 操作顺序 医者双手消毒,首先用碘伏或者75%酒精常规消毒挑区及挑点,术者一手固定挑区,提捏局部皮肤,取用20 mL注射器针头,另一手持针将针尖迅速从挑点刺入,行挑摆、挑提法后迅速出针。若有出血,及时用棉签按压。

4.1.4 注意事项(1)血友病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不宜挑络;(2)身体虚弱、过敏体质的患者和孕妇慎用挑络疗法;(3)挑络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以防伤及肌肉筋膜,影响挑络进行;(4)不宜挑关节处,易造成关节局部肿胀出血;(5)不宜挑大血管所在部位,以防出血过多。

4.2 拔罐放血疗法 罐具选择:选用真空拔罐,操作简便、安全。针具选择20 mL注射器针头。

确定放血治疗区域:一般选择医者按之疼痛比较明显的区域,若无明显疼痛点,可以根据脏腑辨证,在俞募穴处进行放血。

操作方法:医者双手消毒,用碘伏或者75%酒精常规消毒放血区,术者一手固定挑区,提捏局部皮肤,取用20 mL注射器针头,另一手持针将针尖迅速刺入,后迅速出针。迅速取罐吸着于放血区皮肤上,并随时调节或测量负压大小,放出局部血液,取罐后擦去瘀血,并用碘伏进行消毒,最后用无菌纱布贴敷患处。

注意事项:(1)颈部宜选用弧形罐,符合颈部生理弧度;(2)罐体的大小以能覆盖整个挑区为宜;(3)嘱患者拔罐期间勿动。

适用范围:拔罐放血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有瘀血的疾患,但是面部要根据患者意愿考虑是否拔罐放血,手指、脚趾因其面积太小不适合拔罐,可以点刺放血或者针刺。

4.3 阿是穴疗法 阿是穴疗法是指在阿是点、阿是线、阿是面上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即指疾病在体表的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呈点、线、面分布时使用毫针针刺的方法。

毫针选择:1寸或2寸毫针。

取穴:以痛为腧。

操作方法:首先用碘伏或者75%酒精消毒阿是穴,用1寸或者2寸的毫针在阿是线、阿是面区域依次排开针刺,相距约1 cm,留针10 min。在阿是点可直接用毫针针刺。

适用范围:适用于经筋痹痛区呈点、线、面分布的区域。

4.4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以中医五轮八廓学说为理论基础,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针刺,以治疗全身多种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眼针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见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16]。研究表明眼针对眶缘或眶内组织的机械刺激,会改变Pulley系统限制结构的紧张度,影响Pulley系统与眼外肌间的力学平衡。前庭系统作为调控核心对肌肉张力、平衡控制、躯体姿势进行调节,使运动系统肌筋膜链的失衡得到纠正或代偿,局部组织的代谢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相关运动系统的疼痛快速缓解[17]。

针具选择:1寸毫针。

取穴: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择眼部对应的区域与穴位。

操作方法:医者双手消毒,选取眼针穴区。嘱患者闭眼,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手指压住眼球,采用眶外平刺法,使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1寸针灸针距离眼眶内缘2 mm处平刺,由该区始点向该区终点方向刺入2~3 mm,刺入不宜过深,以防伤及眼球,留针10 min。

注意事项:(1)留针期间嘱患者勿转动眼球,以防误伤眼球。(2)眼球部位敏感,医者下针时切勿刺入过深。

适用范围:眼针疗法在使用时要根据患者病灶点的位置和与之相对应的脏腑来选择取穴区域。比如上焦病变选择刺上焦区,同时有脾胃病变则选刺脾胃区。

4.5 快速埋线疗法 快速埋线疗法是陈教授在传统埋线基础上改良而来[18]。快速埋线疗法有“穿、弯、推、压、撤、剪、贴”七字动作要领,即“将线穿入、弯折末端、推入皮下、压住线尾、撤出针体、剪断线体、贴盖针孔”的过程[10]。穴位埋线具有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快速埋线疗法操作简单、安全,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治疗。

针具选择:一次性专业埋线针或10 mL注射器针头。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体位,医者双手消毒,取一次性专业埋线针或10 mL注射器针头,将可吸收羊肠线直接由针尖端向针座端处插入,将线距针尖端1 cm处剪断,取75%酒精或碘伏消毒局部皮肤。随后提捏皮肤,将埋线针沿挑点进针推入皮下,随后将埋线针迅速撤出,用医用胶带将消毒干棉球固定,以压盖针孔,治疗后嘱患者休息10 min,待埋线区域无出血后方可离开,埋线区域24 h内勿沾水。

适用范围:经筋痹痛所在区域比较大时可用埋线来刺激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延长治疗时间。

4.6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它利用小针刀独特针头设计,将针与刀的作用结合起来,刺入皮肤下发挥切割与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

取穴:以痛为腧。

操作方法:首先标记出患者疼痛的病灶点,用碘伏或75%酒精常规消毒,然后医者手持小针刀从病灶点刺入切割,随即出针。按压止血并敷贴进针处。

适用范围:适用于四肢肢体疼痛及关节疼痛。

5 验 案

患者,女,40岁。初诊时期:2022年2月22日。主诉:上半身多处酸痛不适4年余,加重2 d。现病史:患者自述4年前驾驶电动车遇车祸摔伤,身体右侧上肢、背部、脖颈受伤严重,后去泰安市人民医院检查无内伤、骨折,但自此颈部、肩部、双侧上肢内侧、背部、胁肋部常有肌肉绷紧感、疼痛感,自觉皮肤下似有绳索紧绷,揉捏按摩可缓解,发作时会呈放射性,曾行针刺治疗,效果欠佳。2 d前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持续不减,平素体健。刻下症:患者颈部、双侧上肢、背部、肩部、胁肋部疼痛,发作呈持续性、放射性。纳眠一般,饮食可,大便略干,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查体:患者背部双侧两处阿是穴触之质硬,根据挑区阳性指数评分表,双侧阿是穴4分。右侧上肢手阳明大肠经所过之经筋触之较常人紧张度高,西医诊断:肌筋膜炎,中医诊断:痹证(气滞血瘀证),治则:通利经筋,活血化瘀。治疗采用融合针法:挑络疗法(背部阿是穴)、拔罐放血疗法(背部阿是穴)、小针刀疗法(右侧上肢阿是穴)、眼针疗法(双侧上焦区)。

2诊:2022年3月1日。患者诉上周融合针法治疗后背部经筋有轻松感,右侧上肢疼痛明显减轻,现左侧肩部疼痛发紧加重,前额疼痛,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查体:肩部右侧肩井处可触及条索状粘连,压痛明显。治疗采用融合针法:挑络疗法(肩井)、拔罐放血疗法(肩井)、眼针疗法(双侧上焦区)、阿是穴法(印堂、神庭)。

3诊:2022年3月8日。上半身酸痛减轻,如解开绳结之感,肩部及前额稍有疼痛,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涩。查体:背部结节处触之肌肉较前松软,右侧上肢经筋紧张度较前减轻,稍有疼痛。治疗方法:快速埋线疗法(背部阿是穴)。

2周后电话回访,患者诉上半身无明显酸痛,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暖,不适随诊。

按语:人体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19]。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则发痹证。叶天士对于痹证有“久病入络”之说,主张用活血化瘀法,并重用虫类药物以活血通络。王清任认为痹证与瘀血关系密切。本医案中患者上半身酸痛及肌肉绷紧感正如《黄帝内经》所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结合舌脉辨证属瘀血阻络。患者外伤后损伤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不通则痛[20],治疗时通过触诊找到患者气血凝结之处,即筋结点、病灶点,运用挑络疗法将患者局部结筋病灶点切断,犹如快刀斩断绳结,使气血运行顺畅,拔罐将瘀结之血拔出,犹如“开闸泄洪”,“瘀血去,新血生”。右侧上肢因部位局限,故采用小针刀疗法,可以松解局部粘连,呈现了多个病灶点一起治疗的效果,发挥了针刀中针灸与刀切割的作用[21]。患者痹证以上半身为主,故取上焦区加用眼针以增强疗效,此穴主治人体上部,包括自膈肌水平以上前胸后背及内在脏器,这些部位患病均可取上焦区穴。2诊时患者背部挑拔区域不再绷紧疼痛,但肩部与其经筋相连,背部松解之后,肩部受力加大,故肩部绷紧感反而加重,故肩部行挑络疗法。患者前额的疼痛部位呈线状,故可以采用阿是穴法。经过两次融合针法治疗,3诊时患者上半身各处绷紧感已大大减轻,疼痛感尚有少许,为巩固疗效,加用快速埋线疗法,起到持续刺激、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此案例中运用的融合针法将多种中医特色疗法结合使用,发挥了各自的治疗特点,相辅相成,满足了患者多病位同时治疗的需求。

6 讨 论

随着现代生活经济压力、工作强度的增大,经筋痹痛不仅见于中老年人,在青年人身上同样多见,往往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尤其是劳伤痹病,往往多个身体部位同时受累,单一的诊疗方式不仅收效不理想,而且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陈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将挑络、拔罐、针刺、小针刀、埋线、阿是穴法等特色疗法融合为一体,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部位灵活甄选,治疗全身各处经筋痹痛疾病,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融合针法将作用不同的中医特色疗法融为一体,联合使用,疗效加倍,治疗各种经筋痹痛,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极大的满足了患者的治疗需求,对于经筋痹痛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且各种针具易得、方便、简单、价廉,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经筋针法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