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间的精灵
——中华斑羚
2023-02-24○文/晚钟
○文/晚 钟
中华斑羚别称:华北山羚、西伯利亚斑羚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偶蹄目科:牛科属:斑羚属种:中华斑羚
中华斑羚是一种典型的山地森林类型有蹄动物。它可以生活在多种植被类型中,包括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者常绿阔叶林中。在我国从华北、西北到华南、西南诸省,均能见到它的身影。中华斑羚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自1972年起,中华斑羚就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因宣传力度不够,依然被大量捕杀,这是造成野生种群逐渐稀少的原因之一。中华斑羚在国内曾分布较广,由于历史上栖息地破坏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生存空间日益丧失,导致其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绝大部分种群被分割成相互隔离的孤立种群。
中华斑羚体型与山羊类似,但无胡须。被毛深褐色、淡黄色或灰色,毛色随地区有所差异,表面覆盖少许黑色针毛,身体背面沿脊背生长有短的深色鬃毛和一条粗的深色背纹。耳内白色,耳尖棕黑色。脖子较长,喉部有一块浅色斑,边缘为橙色。颏深色,腹部浅灰色。四肢修长健壮,颜色较浅,与体色对比鲜明,有时前肢红色具黑色条纹,蹄狭窄而强健,可以在陡峭的崖壁间活动。尾长约20厘米,有丛毛。
中华斑羚雌雄体型差异不大,且都长有黑色的短角,很难凭外貌区分。但在野外可以根据排尿的姿势判断雌雄个体。雄性排尿的时候稍有下蹲或者直接站立排尿,而雌性则后肢下蹲,尾巴后拖,此时它的尾巴几乎能触及地面。中华斑羚有固定排粪的习惯,粪堆常堆积在小道拐弯处或大石头下,有时甚至能累积到十几厘米。
中华斑羚为典型的林栖兽类,生活于山地森林中,以多种青草、林灌的幼枝嫩叶、果实以及苔藓等为食。性情孤独,喜欢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觅食,活动范围固定,极善跳跃、攀登。中华斑羚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出没,并在崖石旁、岩洞里隐蔽,有的时候在山脊上突出的巨石旁趴卧休息并长时间反刍。中华斑羚也会出现在人工搭建的石阶上活动,安全易走的道路,既没风险又节省体力,是动物们明智的选择。在春季,中华斑羚会选择坡度较陡的生境,冬季则选择坡度较缓的生境。在寒冷的冬季,与大部分有蹄动物一样,它们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多选择南向或东向山坡栖息。在炎热的夏季,因为低海拔炎热难耐且蚊虫较多,中华斑羚则迁往凉爽的高山陡坡活动。它们尤其喜欢在一面较缓、一面陡峭的山脊活动,较缓的坡面上通常阳光较好且有充足的食物资源,而在陡峭的崖壁上,中华斑羚可以矫捷地跳跃攀登躲避敌害。在野外,人们曾经观察到中华斑羚从十米高的悬崖跃下并安全着陆,人们眼中直上直下的峭壁对它们来讲如履平地。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就是以它为原型。
中华斑羚因皮毛颜色与生活环境中的岩石接近,隐蔽性强,对外界警惕性高,视觉和听觉也很敏锐。它们胆子较大,当受到打扰的时候,与其他胆小的食草动物不同,中华斑羚会表现出威胁行为,这在同等体型的食草动物里面不太常见。这时,它会站立不动,头转向入侵目标,然后时不时地用一只前蹄蹬踏地面,同时还伴随着喷鼻声。在表现这种威胁的时候,中华斑羚的鼻和上唇间裸露的部分会高速颤动。如果威胁等级较高,中华斑羚会迅速窜上陡岩并凝视人5到6秒,然后逃往陡峭的山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