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新农科课程的实践与改革
——以“园林植物学”课程为例
2023-02-24逯久幸刘红利张开明
逯久幸,刘红利,张开明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消灭“水课”等硬规矩,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意见》还指出,突出创新性,改革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1]。对接《意见》,农业类高校的课程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在信息化和后疫情交织的特殊时期,新农科植物类课程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契机。
“园林植物学”是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是研究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和结构,以及植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植物解剖形态、植物分类等理论和实践认知水平,培养能够进行植物研究与植物识别的基本能力,为后期学习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等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以满足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2]。“园林植物学”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二是常见园林植物的分类和识别。解剖学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知识点容易混淆且缺乏趣味。植物识别部分内容比较广泛,知识点多又碎,实习时间短且受季节影响大,这就增加了授课和学习的难度。
目前“园林植物学”课程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教为主,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只需要记住老师归纳好的知识点考前集中复习就可通过考试,缺乏学习过程评价体系[3]。在学习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调动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园林植物学”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利用“园林植物学”课程的中国慕课线上课程、雨课堂网络平台以及“我爱植物课”植物识别微信公众号等线上资源实现课程的联动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监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的转化。这种新模式的改革,可以检测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数据,学习效果可以实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园林植物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1 优化整合教材,建立统一协调的课程体系
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分类,去除掉陈旧和冗余的知识点,增加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成果。着重选取身边常见的植物现象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兴趣,以本地的特色植物为主展开梳理。然后将所有知识点进行综合和分类,筛选和提炼简单易学的内容制作成网上课程,重点难点易混淆的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另外,在课程的设计上需要线上线下相统一,使学生能够建立整体的课程结构网络。教学内容设置注重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课程所用的教材是杨静慧编写,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植物学》,同时参考教材使用了董丽等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植物学》。《植物学》教材在第一部分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部分的编写比较详尽和充分。《园林植物学》在第二部分园林植物的分类和识别部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通过整合两部教材,将所需的知识体系融合,基本确立了以细胞、组织、种子、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8章内容,实验融合了中原地区常见的150种植物的分类与识别的内容,组建了适宜本地区的“园林植物学”课程体系。通过知识点的整理,将每章课程中的概念、分类、形态特征等知识点制作成在线课程,较难的发育过程、现象解析等部分作为课堂中重点讲解的内容,课程初步建立了中国慕课在线课程。
2 利用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园林植物学”课程,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拓展、课后反馈等环节(图1)。
图1 “园林植物学”创新教学模式示意图
课前预习。教学团队在中国慕课建设完成线上课程。授课教师在开课前一周发布线上课程,建立师生互动的线上虚拟平台。点击“课程后台管理”,在菜单中选择“发布教学内容”,就可以添加拓展资料、作业、单元测试。拓展资料通常选择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新近发表的文献等,与课程视频同时发布。学生每周大约需要1-3小时进行线上预习,预习时间的设置需要考虑学生的工作量,以免其产生逆反心理。
课中拓展。课中使用“雨课堂”软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下载安装“雨课堂”软件,安装完成后就可在PPT中看到“雨课堂”插件。点击登录“雨课堂”,创建新班级,录入班级名称,点击“开启上课”,生成课堂二维码和课堂暗号。学生通过手机端使用微信扫码进入课堂或者登录“雨课堂”微信公众号,通过录入课堂暗号进入课堂。教师可以直接通过进入课堂的人数检测到课率,也可以发起签到。雨课堂以便捷的操作和优异的软件兼容性成为课堂教学软件中的最佳选择。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会有10-15个小题的课前检测,检测涵盖复习和预习的内容。利用雨课堂的插入试题功能,学生在线作答,作答时间可以设置每题30秒或1分钟,作答完成后,即刻显示答题结果,教师针对结果进行答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重难点也可进行检测,教师可以通过答题情况检测学习效果,并实时调整讲课进度。雨课堂还可以与腾讯会议联动,通过腾讯会议实施的课堂直播也可以兼容雨课堂的功能。
课后反馈。学生利用中国慕课虚拟平台进行复习和反馈。作业一般在上课当日课后发布,学生完成作业后线上提交。对于总结思考类作业一般设置学生互改。设立较为开放的题目和评分规则,在批改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二次思考。单元测试在周末发布,一般为20-30道题,题库随机抽取生成测试,学生最多可测试3次,取最高分为学生最终的分数。讨论区会根据每周的学习情况发布讨论话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言。针对植物识别部分,通过微信公众号补充植物识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中国慕课、雨课堂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更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监控。这种模式的应用充分地发挥了线上资源充足,学生学习时间自由的优势,也缓解了因课时不足引起的线下课程时间紧张的问题,有机地统一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个教学环节,实现了师生学习全过程的自由互动。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设立“我爱植物课”微信公众号,引导学生追着花开的节奏到校园里、公园里玩一场探寻植物的游戏。许多学生都反映,“在下课的路上就能完成植物的识别”“每日都在等着新植物的更新”“越来越觉得课程有趣”“越来越喜欢园林植物学课程”。
3 增加全过程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利用中国慕课平台和雨课堂软件,基本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实时互动。在课前,学生利用中国慕课平台进行课程的预习,并可在讨论区讨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雨课堂的随堂检测和弹幕功能可以实时检测学习效果,结果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也可及时根据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案,互动力充足。此外,雨课堂可以根据学生表现评选出本堂课最佳学员和预警学员,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上课动态。课后再次通过中国慕课发送课后作业、单元测试和讨论题,完成课后的复习和总结。讨论区还会实时发布一些植物识别的互动话题,如“寻找校园里的染井吉野”“美人梅开放了,快与她合张影吧”等(图2)。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在校园里主动进行植物识别并完成讨论。教师可在后台获取每位学生的学习数据,基本可以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过程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实践中可以发现,因为实时互动的出现,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投入课程学习中。
图2 中国慕课讨论区互动主题展示图
通过微信公众号每日一种植物的识别带领学生充分地利用了课余时间,轻轻松松完成植物识别。“我爱植物课”公众号的植物种类都是按照中原地区的特色和课程大纲的要求结合植物开花的时间进行发布,目前已经发表植物60余种,共有粉丝388人,主要为园林专业20级和21级的学生,还有一些植物爱好者。
4 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强化学习过程管理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的质量和验证学生“学”的效果的主要方式。课程考核改革应坚持以生为本、守正创新,建立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适应农业类学校特点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5]。创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习全过程的监控,为进一步实现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园林植物学”课程原评价体系设定为平时成绩30%,期末考成绩70%。由于课程性质和缺乏学习过程监控数据,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平时成绩组成单一,仅包含学生考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两部分。学生只要能够保证考勤和作业完成,在期末的时候集中复习就可以通过考试。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惫懒,作业抄袭等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改革后的“园林植物学”课程评价体系设定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50%,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权重。由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可以获取大量学习过程的数据,所以在平时成绩的获取上增加了难度和区分度,尽量使平时成绩的获得涵盖整个学习过程。改革的平时成绩组成共分为5个小项:中国慕课学习(20%)、单元检测(20%)、单元作业(10%)、雨课堂随堂检测(30%)和植物识别小测验(20%)。其中,中国慕课学习情况又由视频观看个数、视频观看时长,讨论区活跃度三部分组成;单元检测、单元作业和随堂检测包含了每一节课学生的总体表现。每个单独的小项都是根据学生这个学期所有的学习数据中计算得来,成绩评定合理有据。与原评价模式相比,改革后评价体系平时成绩获取的难度大大提高。学生很难只凭期末考试成绩通过考核,必须全过程参与学习才能真正获得好成绩,因此很好地激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革后的评价体系还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情况的区分度,因为过程性评价最大限度地涵盖了学习全过程,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效果和活跃度到课后复习与反馈,学生每一个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都可以通过分数展示出来。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了“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加大了过程性评价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园林植物学”课程的考核体系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平时成绩的设定上会相对保守,随着体系的逐步完善,这个比例会逐渐扩大,最终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设置单个小项的时候也是本着激励学生学习态度的目的,所以在单元检测中每个章节的测试都有3次考试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成绩。除此之外,在每学期中下旬会进行园林植物识别大赛,利用雨课堂的形式在全班进行植物识别的评比,对于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创新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推动了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
5 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机地利用了中国慕课、雨课堂和微信公众号等教学工具,完成了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师生全过程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这种互动使教师能够实时接收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对症下药。这种实时的互动资源也为过程性评价的创新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工具的选择及与课程融合、课程考核方式的深入改革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