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化考核体系的高校课堂革命实现路径研究
2023-02-24段丁强
段丁强,毛 莹
(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考核与评价体系革命是课堂革命的重要内容。课程考核方式正在经历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的发展历程,推动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单一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结合、横向评价与自我增值性评价结合已经成为理论界的普遍共识[1]。但实践中,现有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存在张扬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重视分等功能轻视发展功能等价值偏离问题[2],忽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应试化等现象仍较为严重[3],课程考核方式简单、考核评价反馈不到位等较为普遍[4]。尤其是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仍有大量课程单纯采取结果性评价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侧重于知识点的识记及低层级的应用能力考查,无法实现对批判性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激发与评价。即便是采取过程性考核,考核维度也较为单一,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不强。这些现象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形成严重侵蚀。
课堂革命既是技术的革命,更是观念和心灵的革命。但教学观念革新并不能自动自觉地转化为课堂革命实践行动[5],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激励或约束手段才能实现。当前,由于缺乏系统的制度环境支持,教师推进课堂革命的微观动力不足[6],已经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仍然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水课”对“金课”仍有很强的逆淘汰作用。可见,形成制度化激励与引导是激发教师推进课堂革命的重要动力源泉[7]。
有鉴于此,本文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以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考核评价方式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问题,解析原因,结合新时代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提出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改革策略与实施路径。
1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武汉纺织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体,艺术与经管两翼协同发展的纺织行业特色高校。本文以武汉纺织大学经管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为主要调研对象,从课程考核方式、学生对课程考核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课程考核方式的优点与不足,并从制度层面进行解析。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填答的方式进行,共收回1577份学生问卷。从年级分布来看,提交问卷的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占比分别为18.33%、33.8%、26.57%、17.06%,研究生占比为4.25%;从提交问卷学生的专业归属来看,经管类专业学生占比73.18%,其他专业学生占比为26.82%。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本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本科生为主,重点分析经管类本科生对课程考核现状的评价。
1.1 课程考核形式
课程考核一般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方面,问卷要求学生回答课程考核中采用的考核方式。
关于平时考核,从学生填答的结果来看,考勤和课后习题仍是课程平时成绩的主要计分依据,学生填答比分别为96.7%和91.06%。除此之外,课内研讨、期中考试、分组研究(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的填答比均只有50%左右,填答了课外阅读这一考核形式的学生占比仅有20.04%。可见,课程平时考核形式开始呈现出多样性,但课内研讨、调查研究、课外阅读等具有较高挑战度的考核形式运用占比不高。
关于期末考核形式,“试卷”“课程论文”“作品”的填答比分别为92.9%、4.19%、1.46%,可见试卷以绝对性占比优势成为课程期末考核最常见的形式。在课程期末试卷内容方面,有61%的学生认为客观题与主观题占比较为均衡,反映主观题居多、客观题偏少的学生占比22.32%,反映主观题偏少、客观题居多的学生占比16.68%。
1.2 课程考核内容
考虑到不同课程考核内容的差异性,本次调查试图从学业挑战度、考核内容与行业实践的结合度等方面对课程考核内容进行比较评价。
关于课程内容的挑战度,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大多数课程内容对其有一定挑战性,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认为当前课程考核内容相当具有挑战性,而认为课程极具挑战性和无挑战性的学生占比都很少,共一成左右。这些结果说明课程考核内容总体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合理的范围内,学生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即可解决。具体到考核方式与挑战度的关系,认为“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考核方式的学生占比均为三成左右,而选择“小组协助完成课后作业”的学生占比不到两成,认为其余课程考核方式具有挑战性的学生较少。说明对学生来说,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具有一定难度。
关于课程考核内容和实践的结合度,数据显示,近一半学生认为考核内容和行业实践方面的结合度一般,只有1/3左右的学生认为和实践结合紧密,认为和实践结合很少甚至两者完全脱节的学生则接近1/5。这些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行业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为更好地促进学生适应社会,成长成才,目前考核内容与实践结合的设计有待完善。
1.3 课程考核方法的一致性
调查问卷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学生对课程考核一致性的评价:第一,过程性考核的频度;第二,是否统一命题;第三,考核成绩的评定办法。
关于过程性考核的频度,问卷结果显示,有1/5的学生平时成绩是平时1-3次综合考察的结果,有2/5的学生认为是3-5次平时考察的结果,剩下2/5学生则认为平时成绩是来自平时5次以上考核的结果。总体来看,近80%的学生间隔1.5个月左右会面临一次过程性考核,但考核频度在不同课程间的分布不均衡。
关于同一课程是否统一命题的问题,问卷结果显示,不同老师承担的同一门课程,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反映考试试卷相同,试卷内容不同意味着考核评价尺度不一致,这一方面可能导致课程考核结果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也导致学校无法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客观评价课程教学质量。
关于课程的最终成绩评定权,总体来看基本掌握在任课老师手中。其中,绝大多数由任课老师评定,也有近1/3的同行老师参与,由其他同学和企业参加评定的比例很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任课老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直接引导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老师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那这个成绩就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可忽视的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人为因素,就可能导致最终考核成绩失真,对于学生来说将是很不公平的,考核结果也就不再具有信度。
1.4 课程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区分度
课程考核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的设定对学习过程产生引导,但前提是考核结果必须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投入度,结果公平且有一定的区分度。基于此,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现有课程考核方式能否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问题。占比70.58%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少数学生认为现有考核方式完全或基本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认为考核方式不能完全反映或者说不清能否反映学习效果的学生占比均为一成左右。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可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反映学生学习效果是有效的。问卷也调查了过程考核频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从调查结果可知,认为每月、半学期、一学期考核一次对掌握知识帮助最大的学生均为三成左右,13.38%的学生认为每星期考核一次对掌握知识帮助最大。
关于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区分度,将近六成的学生认为现有考核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公平且有区分度地检测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将近两成的学生认为能够公平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还有超过两成的学生不清楚或认为不能公平检测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说明大多数学生基本认可目前的考核方式,认为其能够区分并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希望能够继续完善目前的考核方式。
2 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2.1 学生对当前课程考核方式总体表示满意
总体来看,目前武汉纺织大学大多数课程均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核”的考核方式。在“你对当前的课程考核方式满意吗”这一题中,85.42%的学生表示满意,仅有14.5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学生对目前学校采取的考核方式整体认可度较高。通过表1可进一步发现,经管类是满意度最低的学生群体,经管类学生中仅有84.84%的学生表示满意。这说明,相比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的考核方式还需要做更大程度的改进。
表1 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
2.2 考核方式多样化但创新性不足
2.2.1 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武汉纺织大学课程平时成绩主要采用考勤和课后习题的考核方式,两种考核方式的占比在不同专业类学生间都基本稳定在九成左右。其次,课内研讨、期中考试、分组研究(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均占比五成左右,另外,课外阅读和其他方式均占比五分之一。可见目前学校课程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具有多样性。
表2 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与分布
2.2.2 终结性考核创新性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试卷以绝对性占比优势成为期末考核最常见的形式,试卷题型设计实现了多样化,但除期末试卷之外的其他期末考核方式没有实际发挥作用,以试卷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法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革,考核方式的创新性明显不足。
2.3 考核结果总体有效但公平性和效率有待提升
2.3.1 过程性考核压力较大但效率不高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武汉纺织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面临巨大的就业或者升学压力。在改革背景下,课程过程性考核频次明显提升,每门课程平均1.5个月左右会面临一次平时考核,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另外,部分学生认为虽然老师鼓励课外阅读,但课程考核成绩无法反映课外阅读量的贡献,使得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高。总体来看,当前课程考核还是更看重知识学习的考试成绩,导致大学生的学习还是应付考试为主,对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过程性考核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引导作用发挥得不够。
2.3.2 期末试卷考核虽具挑战性但考核层次不高
由调查数据可知,期末试卷考核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甚至一些试卷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挑战性,能够激励学生增加学习投入。但也有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特别是如果试卷中识记性题目占比太高,参考答案缺乏开放性,还会引发作弊行为。调查结果也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试卷考核内容和行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可见,期末试卷这种考核方式仍主要停留在低阶识记层面,分析、判断等高阶能力的考核不充分,特别是对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识别能力不强。
2.3.3 部分课程考核内容不统一导致考核结果的一致性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有一半左右学生认为同一门课程未能实现统一命题,九成以上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任课老师单独评定。这些做法可能出现同一门课程试卷难易程度不同,特别是如果任课老师评价权力过大,可能导致考核成绩在反映学生学习投入度及学习效果方面不具有一致性,在考核结果运用(如评奖评优)方面可能有失公平性。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制度刚性以保证课程考核方式的规范性
课程考核结果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8],对于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投入度和有效度,激励教学方式改革具有引领性作用。只有形式规范、标准科学、规则统一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证课程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才能够提高师生对课程考核结果的认可度和敬畏度。虽然对于不同课程因学科特性差异应当鼓励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但基础考核规则必须体现制度刚性,特别是对基础性课程的试题命制、阅卷评分等方面应当做出严格、明确、统一的规定,确保考核评价机制的公平、规范、严肃。
3.2 优化激励机制以推动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性
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应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基础,以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为支撑,并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发展规律进行。武汉纺织大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虽然实现了多样化,但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一总体培养目标定位尚不完全适配,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没有通过升级考核内容得到很好解决,过程性考核形式没有完全体现教学方式改革的最新要求,考核方式对教学基础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仍不充分。激励不充分仍是根本的机制性成因,教师不能从考核方式改革尝试中实际受益,相反还受到现有制度的掣肘,抑制了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学校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有力度、有深度的改革,破除约束创新的条条框框,形成引导创新、支持创新的制度氛围,使教师敢创新、愿创新、能创新、真创新,并真正能从创新行动中受益。
3.3 加强结果运用以提升课程考核方式的有效性
实现课程考核方式的有效性就是要让考核结果准确展现课程改革成效和人才培养成果,精准识别课程教学尚存的问题与不足。要提高课程考核方式的有效性,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做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协同,实现知识考核、能力考核与素养考核的统一,体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
其次要提高考核结果的区分度,考核成绩分布应符合一般统计规律,应能客观体现学生学习投入度和课程挑战度,既要避免合格与不合格的二分式评价,也要避免计分式评价导致的课程间绩点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建议在量化计分的基础上将课程成绩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按规定比例转化为等级评价结果。
第三,要加强结果运用。课程考核结果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检验。特别是对教师而言,课程考核结果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学投入度等的综合体现,对于指导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当加强对课堂教学考核结果的分析与研判,定期编制发布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将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业绩评价的核心指标,并与职级晋升、绩效分配等挂钩,以此激励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