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
2023-02-24韦丽英广东中远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文/韦丽英(广东中远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数量日渐增多,建筑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十四五”规划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总基调,而中央及地方出台多项经济金融政策以抑制金融资源向房地产市场流动,对建筑施工企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受国际经济局势变动影响,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不断上涨,再加上管理不当,诸多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甚至有不少特级、一级企业走向了破产重组及资产拍卖的道路。如何有效实施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达成降本增效目的,是建筑施工企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内涵及其主要管控内容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指的是从投资立项、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到竣工结算、交付使用整个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成本费用,具体包括土地成本(土地出让金、征地费等)、建设准备费(可行性研究费、勘测费、环境评估费、招投标保证金等)、建筑安装工程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租赁费等)、基础设施费(道路费、污水处理费等)、管理费、税费及其他费用。
其主要管控内容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事前,统筹规划影响项目成本的多个项目建设前置工作,如投资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合同及招投标文件审查、施工图纸审核、施工环境及周边环境勘测等,以避免后续施工中的成本增加。事中,从材料、机械、技术、人工等多个方面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同时强调对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素质成本等隐性成本管控。由于现场施工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其成本管控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应遵循动态管控原则,实时了解成本变动情况。事后,通过结算审计、成本考核等手段分析、整合项目建设中所产生的成本偏差问题及企业管理问题,对此进行及时修正,以确保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
二、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中的问题
(一)投资决策阶段
1.缺少关键投资论证环节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数量及规模的不断增长,工程项目投资需求逐渐增多。为保证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前要进行严格的投资论证,以降低投资的盲目性。然而,不少建筑施工企业缺少关键投资论证环节,具体表现为投资决策直接由领导或负责人按自身感受、经验提出,决策过程没有专业机构或团队的参与,缺乏组织决策方法,导致企业遭遇重大经济损失。例如,福建省CX建筑施工企业投资建设长汀县某政府项目,其负责人看到其他投资参与方HM公司所提供的政府投资合同,并接触过地方相关领导后,决定投资该项目,后来HM公司出现注资问题,而地方主管部门多次通知该公司无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直接下发项目停工通知。尽管CX建筑施工企业拿到了法院的胜诉判决,但HM公司已经形如虚设,存在破产高风险,政府方面也没有收回土地使用权,最终HM公司承担计划80亩工程的总计1000万元损失。
2.项目可行性研究有所欠缺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本管控内容为成本测算,这是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的首要环节与重要基础,对企业挖掘成本潜力、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具有重要作用。但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成本测算体系,导致项目可行性研究有所欠缺。一方面受施工自然环境、人员专业素质、地方建筑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成本测算难度较大,企业难以获得充分的测算依据,可能使成本估算冗余或不足,从而降低可行性研究深度。另一方面,企业未确定标准化的成本测算模型,且不具有清晰的成本测算流程,所应用的成本测算方法不严谨,忽略测算过程中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对可行性研究产生阻碍[1]。
(二)招投标阶段
1.合同管理不到位
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合同管理混乱问题,常发生合同纠纷。例如,江苏省SZ建设集团与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H公司签订了两个标段的施工合同,两合同付款方式一致,同时两个企业又针对同一工程项目签订了施工协议,在此合同中更改了付款方式,也调整了竣工时间,且加重了SZ建设集团的义务。施工协议违背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法院判定合同无效。由此可见,SZ建设集团的合同管理并不到位。
合同中往往约定了建筑施工企业与发包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合同管理不到位,常会使建筑施工企业在法律上处于劣势地位,即便遭遇对方恶意拖延工期或更改付款方式,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追回成本损失。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做好合同管理。
2.招投标程序不规范
项目招投标需要严格遵循国家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并经过规范化的执行程序。但由于大多建筑施工企业的招投标程序不规范,导致明招暗定、联标卖标、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例如,HX投资开发公司与中煤SX建设分公司在正式招投标前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内容进行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签订承包协议,这属于典型的明招暗定。一旦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建筑施工企业必然会遭遇行政处罚,进而出现巨额成本损失。所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应规范招投标程序。
(三)施工阶段
1.施工现场成本控制不足
现场施工成本既包括材料、人工、机械等显性成本,也包括工期、质量、安全、素质、沟通等隐性成本。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对显性成本的控制并不到位,也忽略了对隐性成本的控制。比如,对于建筑材料的堆放、储存与领用缺乏明确规定,给工地人员私自盗卖材料创造了机会,目前建筑材料盗卖事件的频发都充分反映了企业对材料成本控制不力的问题。再如,与现场各生产部门的沟通协调不到位,往往出现因工程质量问题推倒重建的情况。
2.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是“用工大户”,其人员构成较为复杂。由于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综合素质水平高低不齐,且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只图省时省力,不注重安全细节,常有违规操作行为。这样既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又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但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并不重视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他们认为,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培训不值得。此外,安全措施不足、劳动保护不到位等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客观原因。
(四)竣工结算阶段
1.工程量高估冒算现象突出
成本核算是竣工结算阶段的重要成本管控内容,企业根据已确定的工程量对项目全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以确定实际的成本支出。合理计算工程量,有利于企业获得较为准确的成本核算结果,对企业规避高估冒算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量高估冒算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例如,中交集团HX项目核算某公寓卫生间工程量有误,其中卫生间集成吊顶原清单为2735平方米,核查后为1631.2平方米,核减金额超过20万元。
2.成本考核不完善
成本考核是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的最终环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并反映企业实际项目成本管控水平,其结果可作为员工激励奖惩的重要依据[2]。但成本考核不完善的问题存在于诸多建筑施工企业中。
一方面是企业缺乏统一的、可量化的考核标准,没有将具体的考核责任落实到岗位,并未真正达到项目成本考核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仍然沿用粗放的管理模式,没有将成本考核与激励奖惩联系在一起,由于缺少有效的激励奖惩,多数参与项目建设的人员认为成本管控与自身并无多大联系,是领导的事情。
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投资决策阶段
1.加强投资论证,从源头把控成本风险
垫资经营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典型特点,工程项目投资量巨大、工期较长,再加上企业难以及时获得工程回款,容易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对此,企业必须保持谨慎的投资态度,加强投资论证,实现对成本风险的源头把控。论证过程中,参考专家团队意见,结合企业资金实力科学预测企业当前已有账目资金及在建项目未来可能会产生的收益能否足够支持项目投资。倘若不支持,则适当选择放弃项目投资,防止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
2.深入推进项目可行性研究,以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成本测算结果正确性、科学性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效。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成本测算,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而降低项目建设成本。考虑到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理环境、周边建筑环境等对成本测算结果的影响,企业可选择运用BIM及其他可视化技术来获得较为准确的环境信息,以此作为成本测算的重要依据。
结合施工条件、材料供求、市场环境等因素,采用科学的成本估算方法,多角度、多方位规划项目成本,并制定相应的成本计划[3]。具体测算过程中,还要注重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以免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成本测算准确性。
(二)招投标阶段
1.优化合同管理,避免合同漏洞
为避免合同漏洞,防范合同风险,降低因合同管理不到位引起的成本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应注重优化合同管理。第一,根据项目建设需要,调整现行合同管理组织架构,设定专门负责落实合同管理工作的专业工作小组,按照项目实际合同管理情况,处理、协调合同争议及摩擦,为合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结合当前可利用的资源状况与实际合同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把控管理关键点。第三,充分考虑项目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力推行合同管理信息化,搭建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平台,以提升管理效率。第四,建立合同风险评估机制,在合同签订前中后不同阶段对已发生及潜在合同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以实现对合同风险的有效防范。
2.规范招投标程序,消除成本隐患
招投标程序不规范是产生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现违法违规招投标情况,企业不仅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还会付出更多成本。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规范招投标程序,消除成本隐患。招投标前,认真研读招标文件,通过正常渠道了解招标方的招标需求,而不是与对方达成一致协议后直接签订合同,同时由内审部门加强对投标文件的严格审查,确定其中是否存在业绩造假情况。招标中,与招标方就双方责任及义务进行商议,确定合同条款对自身有利。中标后,对于中标审核通过的项目,做好成本预算,通过预算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本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合理制定施工计划[4]。
(三)施工阶段
1.做好现场施工管理,重视隐性成本管控
现场施工成本在项目全过程成本中占据较大比例,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做好现场施工管理。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对人工、材料、机械等显性成本予以高度关注,也要重视隐性成本。以材料成本为例,企业应当完善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的堆放、储存与领用进行严格规范,严肃处理材料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材料成本的增加。以沟通成本管控为例,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容易增加沟通成本,也会造成各种施工失误现象,致使施工成本增加。要实现对沟通成本的管控,企业应畅通沟通渠道,减少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
2.渗透安全责任意识,防止安全事故
项目施工中特殊环境作业较多,是安全事故的高发领域。要实现对安全事故的有效规避,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从上到下渗透安全责任意识。
首先,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对安全教育予以大力支持,认识到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从战略发展角度作出施工安全相关的统筹规划。
其次,现场管理人员应当形成安全责任意识,将安全理念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定时、定期查看现场施工安全措施是否实施到位,是否有施工人员存在违规操作行为。
最后,根据施工人员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比如对于农民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重点利用闲时讲解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要求及基础安全知识。
(四)竣工结算阶段
1.切实落实工程量核算工作,规避成本增加问题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难以做到对实际项目过程中资源消耗与留存情况的真实反映,无法得出准确的项目成本信息,容易出现工程量高估冒算情况,而核算员专业素质的高低以及结算审计严肃性的强弱也会对工程量核算产生一定影响[5]。
对此,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更新成本核算方法,提升核算员专业素质,加强结算审计,从而切实落实工程量核算工作,以避免因支付巨额高估冒算违约金而出现项目成本增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各部门工作职能、成本核算方式等存在明显差异,企业应依据成本类型建立灵活性强的成本核算体系。
2.完善成本考核,促进全过程成本管控机制的形成
全过程成本管控不仅体现在对项目投资到竣工结算、验收的全过程管控上,也体现在对成本测算到考核的全过程管控上[6]。建筑施工企业应完善成本考核,以促进全过程成本管控机制的形成。一要制定统一的、可量化的考核标准,明确项目成本考核要求,设置专人专岗将具体的考核责任落实到岗位。二要企业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将成本考核与激励奖惩联系在一起,提高人员参与项目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新的时代背景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从施工环节延伸到项目全过程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面对当前项目全过程不同阶段存在的成本管控问题,应基于对项目全过程成本内涵及其主要管控内容的充分把握,挖掘项目全过程不同阶段的成本管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的成本管控措施,以达到降本增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