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域下幼小衔接“零起点”机制

2023-02-24冯莉萍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零起点幼小双减

●冯莉萍

当幼小衔接遇上“双减”时,如何让幼小衔接“到位”而不“越位”,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幼小“双向衔接”,成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共同思考的教育话题。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幼儿园与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2022年第十一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活动把幼小衔接工作推向了深入。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旨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和探索更适宜的幼小衔接机制必然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一种迫切现实需求。

一、“零起点”幼小衔接基本理论基础

(一)“双减”教育政策

“双减”政策的出台实施,是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创新思维、提升能力、深化社会认知的重大决策、长远之举。“双减”政策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为思路,通过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综合治理,舒缓中小学生过早过重面临的育人与应试之间的矛盾,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其目的是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个性成长的通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的功效,引导中小学生以整体的、系统的观念处理好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学科成绩和课外活动、知识积累和核心素养、知识点和求知欲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才能、身体、精神、个性得到健康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零起点”教育政策

“零起点”教学是基于“减负”政策下开展的一种凸显教育起点公平、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教学行为[1]。近年来,中共中央和教育行政部门从国家层面围绕持续推进遏制幼儿园过早教授小学知识,在小学一年级实施“零起点”教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其目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本源,探寻儿童发展规律、学习规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求。

(三)“双减”“零起点”教育政策的协同性

“零起点”教学有利于遏制幼儿园小学化教学倾向,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实施科学的教育教学,使“幼小衔接”守正创新,释放幼儿天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幼儿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世界。

“零起点”教学和“双减”政策协同推进,共同发力,其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引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以扭转过去过分注重知识的准备,轻能力培养的不当做法,以适应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教育回归本质,在“慢”教育中,构建良好的幼儿和一年级平稳过渡的良好教育生态,推动形成转变育人观念、改革育人方式的社会共识。

二、“零起点”幼小衔接实施现状剖析

(一)学前“零起点”教育政策执行表面化

1.公办幼儿园能够严格政策

各公办幼儿园能依据“零起点”教学内涵,树立科学的衔接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扎实推进幼小科学衔接。

各幼儿园在实际教学中能科学实施幼小衔接教育,能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一年级“零起点”的教学要求,科学设置幼儿进入一年级的适应周期及适应课程,使幼儿从身心、生活、学习和社会等方面有一个良好的适应状态,从而帮助幼儿能顺利平稳过渡,幼儿形成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

2.民办幼儿园变通执行政策

目前,部分民办幼儿园为迎合部分家长知识本位的教育心态,保教工作小学化倾向仍然存在,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通过减少游戏活动时间,让幼儿学习一年级知识,为达到知识教学的效果,让幼儿遵守过于严格的课堂纪律,使幼儿教育游戏化的教学活动难以实施。

有部分民办幼儿园教师表示,自己所在幼儿园教授一年级知识的情况一直存在,在民办幼儿园“非零起点”教育成为幼小衔接的常态。

(二)小学“零起点”教育政策执行无序化

1.小学幼小衔接主动意识不强

在小学和幼儿园学段联动方面,小学教师未能树立牢固的衔接意识,不少小学教师表示并不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情况,不了解幼儿园孩子的能力水平,对幼儿园的教育特点不熟悉,在幼小双向衔接沟通和协作上表面化,不深入。联合教研难以开展,对一年级新生适应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交流沟通不畅,造成了教学策略的差异,影响了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理解和实施。

2.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准备不足

小学在入学准备方面,部分学校由于主动衔接意识缺乏,对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准备不足,在班级环境、作息安排等方面与幼儿园差别较大,未能创设与儿童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教育方式衔接转变突然,用小学统一的标准要求刚入一年级的每个儿童,对儿童原有的经验和发展水平了解不足,对每个儿童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不够。

(三)家长“零起点”教育政策接受差异化

1.望子成龙心切盼

受教育功利影响,“教育抢跑”严重。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迫于周围孩子的竞争压力,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恨铁不成钢,抱着“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心态,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提前学习一年级才应学习的知识技能,希望孩子通过“抢跑”“超学”比其他孩子更具竞争力。但这样的教育违背教育规律,揠苗助长,忽视孩子成长规律,是一种短视的教育行为,让教育变得功利。

2.盲目跟风无主见

“看台效应”明显,盲目跟风,看见别的孩子都是“非零起点”教育,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心态,担心自家孩子如果“零起点”教育,上小学后在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孩子。于是盲目跟风“非零起点”教育,在各种焦虑和担忧下无奈“抢跑”,这样的“看台效应”,成为制约“零起点”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瓶颈。

3.价值纠结抉择难

家长对孩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存在价值纠结,虽然他们认为孩子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所在,但是周围的孩子都在“抢跑”“超学”,从而对小学的知识又不敢不学。这些家长处于“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价值纠结之中[2]。

孩子在心智不成熟的状态下,提前学习一年级知识,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视了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品质的养成,而学习品质一旦受到伤害就很难弥补,对孩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三、“零起点”幼小衔接实施障碍机制分析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1.学校在教育价值上存在偏差

学校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国家“零起点”教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零起点”教育政策的执行主体是学校,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学校教师,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育功利性明显,重知识本位价值,忽视以人为本价值。他们在施教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背离“零起点”教育政策意图,人为地造成了“零起点”教育政策执行的偏差,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源思想。

2.家长信奉“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

由于家长对儿童期望值过高,教育功利心切,急于求成,家长仍然坚信知识本位,对儿童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视,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机制在家校链接上出现断层,“幼小衔接”家校协同配合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在引导家长在心理健康和能力素质培养上成效不佳。

(二)应试教育体制的禁锢

1.考试制度的禁锢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正在改革之中,考试评价仍然存在,考试升学的压力依然巨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育评价唯分数,只要成绩好,就能上好学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高考遴选机制,是“零起点”教育政策执行的又一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非零起点”教育仍是学生和其家长最大的赌注[3]。

2.升学压力的阻碍

在目前的考试选拔制度大环境下,考试分数评价仍然是主要的评价方式,导致还存在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教育工作的依据的现象。为了提高升学率,部分学校还存在上有“零起点”教育政策、下有对策的政策执行失真现象。升学压力的存在,导致学校、家长、学生过于注重分数,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加深课程难度,增加课时、赶超教学,从而使“零起点”教育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

(三)教育管理机制的不足

1.“零起点”教育宣传引导不到位

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全力配合,才能共同推进。目前,幼小衔接机制还不够完善,各方配合还不够密切。

政府在管理职能上还未全面承担起实施幼小衔接的管理职能从而推动各相关机构能协同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工作,教育部门从政策上作了具体要求和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和小学幼小衔接的主动协同还不够有力。社会对幼小衔接的宣传氛围不浓,一些校外培训机构,钻政策漏洞,扭曲幼小衔接理念,误导家长参加不科学的幼小衔接学习,使幼小效衔接的科学实施困难重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2.“零起点”教育政策执行不严格

在《指导意见》实施之前,幼小衔接政策曾以意见或建议的形式在某些相关政策性文件中出现过,其政策的统领作用发挥不好。主要原因是幼小衔接政策没有以专门的文件明确其重要性,导致幼小衔接政策执行缺乏有效性和连续性。同时由于监管上的缺失,造成小学和幼儿园的衔接断裂化,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一年级教育“非零起点”现象。

3.“零起点”教育督促检查不经常

政策的有效实施,政策监督不可或缺,这也是政策最终达成目标的保证。但是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客观或主观上的原因,政策的执行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会偏离政策的初衷。

部分地方的“零起点”教育政策缺乏应有的内部和外部的联合监督,大多数只是教育系统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部门联合共同治理机制还未形成,导致监督机制单一,未能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的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四、科学实施“零起点”幼小衔接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追求“教育本源”教育价值理念

教育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本位价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零起点”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是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其核心是让教育回归本源,重塑教育价值,解除应试教育对儿童发展的禁锢,让教育不“抢跑”“超学”,不揠苗助长,实施遵循教育规律的“慢教育”,营造开放自主的教育环境,儿童在“零起点”的教育环境中实现情感态度认知的发展、能力素质水平的提升。

2.树立“以人为本”学校育人理念

要科学加强幼小衔接,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构幼小衔接思维,让幼小衔接教育思路从“让儿童准备”向“为儿童准备”方向转变。“为儿童准备”须小学和幼儿园双向为儿童准备,突出人本教育思想,凸显儿童中心地位。同时,在社会层面,要加强“以人为本”科学幼小衔接舆论氛围的营造,澄清社会对幼小衔接的错误认知,营造科学幼小衔接的良好教育生态。

3.回归“自然天性”家庭育儿观念

在幼儿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过早和过度知识传授会限制孩子自由思考的能力。幼儿家庭教育应更侧重于挖掘孩子的天性,家长应以孩子的能力素养提高为核心,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积极创设沉浸式、体验化的家庭成长空间,通过环境熏陶濡染,让孩子以最自然的状态汲取知识,快乐成长,在提高孩子知识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孩子能力素养的提升。

(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1.健全政策制度

只有健全幼小衔接政策,才能理顺幼小衔接机制,就目前教育发展阶段来看,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4]。

因此,建议从政策的制定、法规的设立、制度的建设以及舆论宣传引导等方面强化各部门的责任,使各部门的力量协同一体,通过修订完善地方学前教育条例,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的统筹力量作用、教研部门的指导力量作用,使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使幼小衔接教育真正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

“零起点”教育政策的宣传能有效地促进科学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执行。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增进教师、家长及社会对“零起点”教育政策的理解,积极营造“零起点”教育政策的共识氛围,增强政策执行主体对“零起点”教育政策的认同感。让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精准领会和把握“零起点”教育政策精神实质,从而对“零起点”教育产生价值认同,相信教育要追求教育的本源,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政策执行者形成自觉积极的政策执行行为。

3.强化监管措施

要监管好小学起始年级的“零起点”教学,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要求,开齐上好各门课程,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难度、加快进度。在教学中要遵循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严格按课程标准施行“零起点”教学,坚决杜绝超标教学、超前教学进度。要把好小学入学关口的监管,严格执行就近免试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成绩、培训证书作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的依据。

(三)优化学校管理机制

1.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机制

对于小学起始年级的“入学适应教育”,学校要强化衔接意识,要按照国家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将学校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适当调整一年级课程内容的梯度,减缓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可组织实施一些入学适应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做到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同时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以达到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

2.严格民办教育政策执行

严格监管民办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是推进幼小衔接并确保胜利果实的重要保障。对民办幼儿园严重的违规办学行为,要严格追究园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审批通过面向学前儿童开展小学文化课程培训的机构,对现有培训机构审批办学内容和实际经营范围进行阶段性清查整治,对违规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要严肃查处,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将黑名单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3.构建幼小衔接课程体系

现阶段幼儿园课程以游戏化教学为基本活动方式,小学起始年级课程教学虽以学科教学为主,但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引擎,使得幼儿园和小学建立连续性课程与评价体系成为可能。因此,建立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贯通性的课程框架体系,是做好教育教学质量延续的重要保障。小学要在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为每个儿童搭建入学适应的阶梯。

(四)构建综合治理系统

1.扎实推进“零起点”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

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幼小衔接政策,督促指导全社会与教育部门的衔接,充分发挥幼小衔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通过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幼小衔接综合体系,营造科学幼小衔接的社会体系[5]。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幼小衔接纳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质量监控范围,实行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的双重监测。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幼小衔接内容,职后为幼、小教师提供幼小衔接培训,增强教师的幼小衔接理念,教授幼小衔接的科学方法,使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更具一致性,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运行。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元协同体系

在幼小衔接工作上幼儿园和小学要积极建立家园校共育机制,通过公益讲座,成立宣讲团,向家长宣传科学幼小衔接知识,满足家长了解幼小衔接政策,帮助家长减少焦虑,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营造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育儿氛围,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配合做好衔接。通过家园共育的协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科学促进幼小衔接的社会舆论,使幼小衔接工作能全力推进。

科学实施幼小衔接教育,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紧迫任务,是规范办学行为的迫切需要。在实施幼小“双向衔接”的过程中,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校管理机制,构建综合治理系统,方可使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顶层设计不断形成。

猜你喜欢

零起点幼小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一年级实现“零起点”教学意义重大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山东、福建严格实施“零起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