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实践策略探析

2023-02-23白莲彩

关键词:识字中华汉字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和文化素养积累提升的关键阶段,学生认识世界和接受不同文化主要依托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语文学科是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内容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和学生的文化启蒙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渠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本文以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识字教育”为例,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且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以期为增强小学语文教育的育人性,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思想性高、文化素养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识字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11

随着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进,教师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实践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需要教师重视小学教育学科知识与文化综合知识融合方式的优化和提升。将作为培养学生基本交流能力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丰富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文化综合素养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创造并且流传至今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和民族追求,并且对新时代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丰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

以小学语文的汉字教学为例,教师从汉字的文化属性出发,能够挖掘汉字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汉字识字、写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分析小学语文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学语文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划分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中华人文精神三大主题。并且在文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新原则和新要求,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新的系统工程来持续稳步推进。

此后,为了持续稳健推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主题内容、载体形式以及学段要求等多个层面进行规定,为中小学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政策指导。

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以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深刻挖掘语文课程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获得中华文化认同感与民族文化自豪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梳理传统文化脉络,树立良好道德观念

在当前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小学生获取多元化的信息有了更加便利的渠道,互联网中不仅蕴含了思想文化精髓,同时还包含西方思想文化带来的糟粕思想。在网络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处于认识世界关键期的小学生,不斷受到类似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冲击,容易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逐渐偏移,甚至误入歧途。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传统美德,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路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汉字中蕴含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意蕴,如天人合一、中庸、以和为贵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社会人文精神,以及传承千年的孝老尊亲、勤劳诚信的中华传统美德等,为现代化小学语文教育机制注入了活力。识字、写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学任务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育中,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演变等角度分析汉字中蕴含的协调、中正、统一的辩证思维,以此落实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学目标偏移,文化价值缺失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教学任务,汉字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而当前小学语文汉字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字面上,忽略了汉字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承载的思想等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及内容设置窄化为会认、会读、会写生字词等简单的任务上,仅仅体现出汉字的工具性特点。而忽略了汉字背后真正承载和蕴含的中华民族美德、思想文化意蕴、民族精神寄托等文化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汉字,其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如果简单地将识字教学的目标放在单纯地认、读、写上,则忽视了汉字背后蕴含的育人价值,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追求识字效率,忽视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该更多地将教学重心放在汉字蕴含的精神上,并通过实践体验、探究、交往等汉字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对汉字内在含义和精神的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未来精神成长的完整架构。而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识字效率的提升,采用机械式教学和重复式识记的方法提升识字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汉字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精神世界构建的重要性。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多元化的汉字学习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却没有脱离机械记忆的框架,缺乏针对汉字的文化价值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长此以往,汉字识字教学会持续陷入单一化、模式化、表面化的困境中,影响汉字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展。

3.拆分符号表征,忽视逻辑内涵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记效率,很多教师会运用趣味教学法,使用“加、减、换”等方法简单地将生字词与学生的既有认知构建联系,将汉字作为一种符号形象的表征进行拆分组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汉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逻辑思维,将汉字教学简单地当作笔画的加减和汉字部首的拼接。教师可以利用字谜、儿歌或是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

例如,“春”字被简单分解为字谜“三个人看日出”,“告”分解为“一口咬掉牛尾巴”,“碧”字被简单地阐述为“王老头,白老头,坐上大石头”,这些字谜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际上却不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养成重视挖掘知识联系和背景联系的良好学习习惯。《说文解字》中对“碧”的解释为:“碧,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说明汉字“碧”为形声字,其中的“玉”“石”作为形旁表意,其本意为琥珀类玉石,后又将其含义引申为青绿色;“白”表声,由此可见,汉字构成背后的逻辑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将其符号构件进行拆分就能够体现出来的。追求识字效率而忽视汉字背后符号表征之间的文化逻辑内涵,不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化内涵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有所偏移,简单地将语文学科汉字教学局限为“认、读、写”的范畴之中,忽视了汉字发展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文化价值内涵和文化育人功能。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在朝代更迭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思维、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真诚善良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强大而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形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识字、写字这项基础性教学时,需要积极挖掘汉字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汉字蕴含的智慧,帮助学生筑牢认同民族文化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学汉字“定”时,可以适当为学生增加汉字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将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简化汉字“定”的甲骨文,外面是以房子的形状呈现,而里面是由简化汉字“口”和“止”构成的。汉字“正”的本义为合乎法度规范,不偏不倚,“定”表示“安定、定居”的含义。《说文解字》中对其阐释为“定,安也”,意味着国家人民安定团结,则国泰民安,国家安定,这体现了古代人民崇尚和平、团结、和谐相处、安定统一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蕴,能够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融入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2.增强文化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挖掘现代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结点。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筑牢文化育人的知识基础。只有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将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具有文化深度的课堂学习环境。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础任务,教师需要补充漢字的相关知识,如汉字形体学、字源学、构形学以及文化学等汉字理论知识,夯实文化育人的知识基础,进而构成系统的汉字文化教学体系,掌握汉字构形理论,进而全面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例如,教师在课余时间阅读《汉字王国》《字源趣谈》等图文并茂、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图书,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汉字与文化价值之间的联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公开课程、网易公开课等,更加系统、科学地掌握汉字背景知识和思想文化底蕴。

3.深刻剖析字理逻辑,强化文化价值理解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教学工作,教师要深刻剖析汉字中蕴含的字理逻辑,将汉字的构字逻辑和背后的文化溯源结合起来,挖掘汉字构字字理逻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识字、写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象形字、会意字,以及形声字这三种类型的汉字,教师在教学不同类型的汉字时,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首先,在教学象形字时,教师可以直观提取出汉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客观形象建立起客观世界与汉字学习的联系。教师从小学阶段学生具象性思维出发,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或是具体的实物、图片等向学生展示象形字的构型思维,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对汉字形象的认知。

其次,在教学会意字时,教师可以依靠会意字各个构成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知汉字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和含义。

最后是占据汉字比例最大的形声字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形旁归类的字理构形逻辑,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以偏旁“虫”为例,教师可以分析“蜘蛛”“蝴蝶”等词语中的形旁和声旁,帮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让学生了解古人造字的逻辑,对形声字的构建进行文化历史溯源,带领学生走进汉字的世界中,激发学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其筑牢未来语文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汉字作为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其构形和字理逻辑中可以挖掘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汉字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础任务,深刻挖掘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向学生呈现汉字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成长阶段,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陶敬轩、俞爱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22年第4期。

[2] 陈燕、徐华军《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年第10期。

[3] 侯静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现状与优化途径》,《课程·教材·教法》2023年第4期。

[4] 胡以存《中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注重准确性与适用性》,《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年第5期。

[5] 方正、田端阳《大单元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单元教学——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语文建设》2022年第14期。

[6] 李光明《小学语文课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点滴思考》,《人民教育》2021年第18期。

[7] 张海新、鲁子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基础教育中的缺失与融入——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篇为视角》,《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2期。

[8] 冯善亮、段承校、章新其《新课标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学的问题、方法与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年第2期。

[9] 宋春丽《立足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评〈小学语文部编教材里的传统文化〉》,《语文建设》2022年第4期。

[10] 王陆正、赵岩《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呈现与教学路径》,《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

(白莲彩,1973年生,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识字中华汉字
识字
识字儿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