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策略研究

2023-02-23张明山刘盛玲

关键词:家国情怀传统

张明山?刘盛玲

摘 要: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養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如同中华文明的根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障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作为中华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学校应该采取多种策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厚植家国情怀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以价值引领为主线,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使命与担当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与重要策略。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策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个人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归属意识,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情感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学校教育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而今天,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有许多不稳定性因素,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也面临许多挑战,时代召唤英雄,召唤人才,这个时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家国情怀”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家国情怀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永不流失的精神之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境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如同中华文明的根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障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作为中华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学校应该采取多种策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厚植家国情怀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以价值引领为主线,从小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使命与担当的优秀人才。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灿烂文明,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较大的价值,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知礼仪”“懂廉耻”“见利思义”等价值观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思想观,继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好发展。

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但现实中外来文化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兴起,给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学生在学校大多数时间都要学习各科知识,接收与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有限,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其次,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过程单一、缺乏趣味性,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而对其产生抵触,难以激发家国情怀的热情。此外,在社会环境方面,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年轻人普遍比较浮躁,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时下的潮流文化而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而要想更好地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立足现状,正视传统文化发展。

三、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德育目标建设,将传统文化教学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融合出更多互动性强、生动有趣的课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进而初步树立家国情怀的意识。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传统文化社团,组织传统文化艺术类比赛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展示和实践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也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信心、资源和支持。

1.推进传统文化课程改革

学校应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教育体系,增加传统文化元素在各科教学中的比重,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和文化认同感。针对小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传统文化课程进行创新。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古诗词改编成寓教于乐的课本剧、音乐或拍摄成小视频,吸引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或者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民间故事等书目,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促进学生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在课后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像《三字经》《孝经》等,也可在校园图书角增设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以此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2.实施学校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节庆、传统文化影视展播、教师中国画等引导方式,让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学校可在传统节日或纪念日等时节进行专题活动,文艺表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再者开设传统文化俱乐部、组织各种文化艺术类比赛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切身体验和实践传统文化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例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参加志愿活动、社区服务、乡村实践、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积极维护家庭和睦,关注身边环境和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国家安全和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宏大发展战略中,共同建设一个美好家园、伟大祖国,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到传统文化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再如,培养学生的传统技艺,学校应当组织或引导学生参加相关手工、绘画、音乐等传统技艺和艺术类课程或活动,并注意将这些技艺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传统文化在技艺方面的展现。学校还可以增开相关文化专项课程,系统教授学生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融入传统文化中去,从而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以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名人事迹、传统技艺等进行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浏览、户外实践活动、研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文化遗产教育:学校可以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祖先所创造成的文化遗产的敬重感。传统节日教育: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含义、历史和习俗,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学科融合教育:在相关学科比如历史、语文、美术等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再如,通过讲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来龙去脉,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组织梅花、杏花、荷花展览,文艺演出,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总之,学校应当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计划、有策略地打造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培养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意识

传统文化不仅是遗产,更是源头,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培养学生的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意识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成立文化互动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发掘和分享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俗科技、非遗设计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推出一批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作品,并且利用网络推广传统文化知识,建立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以扩大其影响范围。教师要引導学生从科技的角度来审视和解读传统文化。

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原历史和文化场景,或是通过VR和AR等技术呈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手工艺制作技巧,这既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能够涵盖现代科技制造中的知识和技术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再如,结合微信、微博等平台,编写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宣传材料,使更多人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利用科技手段去保存、传承、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结合AI、5G等新技术,打造一些有独特传统文化元素的科技产品来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意识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共同探索、创造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

5.强调教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多个方面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传统教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多样性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礼仪、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传统教育也一直在融合外来文化,因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教育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方面更加多元、灵活。这种变革也带来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交融与互补,促进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例如,采用讲座、研讨、展览等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和立体式掌握。适当融合现代化元素,如将传统食物美食和现代餐饮方式结合起来,或将传统节日娱乐项目如剪纸、写福字制作成现代小游戏等。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唤醒学生对国家的情感。

6.建立爱国情怀长效培养机制

建立培养爱国情怀长效机制非常重要。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由每个人民群众组成的,因此,培养爱国情怀需要从每个人从小的教育开始,贯穿到终身学习的全过程中。

首先,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多学习本国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了解和支持本国社会发展。爱国情怀不仅是在教室里灌输的概念,还应该营造全员参与、勇于担当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社会教育也应该重视培养爱国情怀。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宣传平台,如纪念国家重大节日、集体观看先进事例演讲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国家的文化价值和发展历程,增强参与国家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在终身学习阶段,通过不断深化了解国家发展、走向世界的重要地位,不断激发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讲座和读书会等方式,进行知识体系升级和思想统一,提高全民的爱国意识,从而保证长效机制的建立。

综上所述,弘扬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家国情怀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道德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知识与情感共同渗透,把握教育本质目标,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构建,深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地和实现,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活动组织等方面入手,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参考文献:

[1] 赖小晶、舒开智《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21期。

[2] 张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研究》,吉林农业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张情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4] 阎武《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养成路径分析》,《江南论坛》2021年第8期。

[5] 王华《感受传统文化  培养家国情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8期。

[6] 朱孟雅《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家国情怀》,《考试周刊》2021年第8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课题名称: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编号:GS[2022]GHBZX135)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家国情怀
老传统当传承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