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社团课程开发多元化探索
2023-02-23刘宇丘小静陈颖婷
刘宇 丘小静 陈颖婷
注: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名校托管下初中精品社团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ZQJK085)成果。
作者简介:刘宇,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广东省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长,国家优秀研学导师,省地理奥赛优秀指导教师,市优秀教师。主持并参与省市级课题5项,公众号“天不怕地不怕地理”获2017年河源市计算机软件评比一等奖,荣获第25届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荣获2021年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因此地理社团的发展方向趋于多元化。多元化发展的核心是将地理社团与地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地理社团可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拓展学生认知边界(见图1),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
图1 地理常见学困原因及解决图示
多年的学生错误认知积累分析显示: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部困难来自空间认知障碍、主观臆断、综合思维较弱等;外部困难则是教材内容落后于题目材料,教材内容小于题目范围,教师授课方式不够生动。这两类原因可以概括为思维广度和深度问题、教材限制问题。地理社团的开设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做深入的探讨。
一般地理课的设计是在地理知识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而社团是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渗透知识点,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地理教师若教学理念先进、知识广博,课堂灵动,重视深度学习,学生内心深处对地理科学和天文学的热爱便会被激发,产生创设地理社团的渴念和加入地理社团的意愿。在地理社团学习中,学生投入一个完全由兴趣选择的课程构架中,可以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在学习中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见图2),提升思维品质和效能感。
■
图2 地理社团与地理课堂教学统一关系图
六年间,笔者以教师单独开设、与其他同事合作开设、指导学生开设三种形式陆续开设了6个与地理相关的社团,分别是图游世界、看云识天气、二十四节气、宇宙研究所、地理学社、大自然之子研学旅行社。并且,以宇宙研究所和大自然之子研学旅行社课程内容为基础撰写了校本教材,在校内外传承和延续。前期创设地理社团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推动后面创设的地理社团升级,逐渐形成了思维进阶,社团课程质量不断提升。由最开始的构建简单知识关联,到融合生活情境;由联合生物学、物理等教师的多学科融合研学课程,到涉及天体物理的宇宙研究所,地理社团研究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研究不断深入。(见图3)
■
图3 地理社团多元化发展的思维进阶
一、构建知识关联
新手教师的起步阶段,有将大学知识带进课堂的痕迹,如果放在课堂教学中,则背离课标要求。而社团则是思想比较自由的地方,因此简单易上手。
(一)图游世界社团(教师开设)
1.课程目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国家或城市,通过猜谜、问答、视频、讨论等形式了解该地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发展情况,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和原理。
2.课程内容:以3~5个某地的特色信息为谜面,让学生猜测本节课的游览地是哪里,揭晓答案后让学生讲述对该地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和设问一些地理知识间的逻辑关联,然后播放与该地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让学生从中提炼有价值的知识进行讲述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设问,师生共同从地理视角解读影片中该地的自然和人文风貌。
3.课程创新/特色:以谜语、优质的纪录片增加课堂魅力;以设问、追问、问题链的设计来激发深度学习;以问答形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地理关键能力中的地理知识获取能力和地理思维认知能力。
4.课程评价:学生课堂活跃度(教师评价)、试卷测试(教师评价)、组内互评个人贡献分(学生评价)。
(二)地理学社(学生开设,教师指导)
1.課程目标:研究奇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分类及影响,认识到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课程内容:地理学社的学生有感于世界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决心研究每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如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岛地貌景观、火山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学生所提出的每一个选题都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协同找资料、整理内容、探讨授课设问技巧。由开设社团的“小老师”(1~2名学生)和team(3~5名学生)选题、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指导老师负责教法建议和知识把关,最后由“小老师”授课和参与评价。
3.课程创新/特色:以震撼的画面引起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好奇心,激起探索欲,从而展开对自然地理原理的探索,并搜寻世界同类地貌进行归纳和分析。
4.课程评价:试卷测试(“小老师”命题并评价)、课堂笔记(“小老师”评价)。
二、融合生活情境
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人地关系,促使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看云识天气社团(教师开设)
1.课程目标:以云的成因、云和天气的关联作为理论基础,教授云的拍摄技巧,对云进行观察,积累一手资料,厚积薄发,以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云的认识。
2.课程内容:看云识天气社团根据专业书籍的介绍来了解世界上各种神奇的云及其与天气的关联;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有关云的一切知识和成果,如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影视片、纪录片、学术研究成果。讲授云的摄影技法,让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关于云的摄影作品,感受拍摄的难度和乐趣——云的瞬息万变、光线的捕捉、构图技巧。
3.课程创新/特色:每位学生以自己的方式选择研究云的方法,可以是研究报告、摄影作品展、绘画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
4.课程评价:成果展览、作品分享解读,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二)二十四节气社团(学生开设,教师指导)
1.課程目标:理解二十四节气因太阳周年变化而导致的时令变化,知道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的具体含义。
2.课程内容:二十四节气社团以二十四节气的原理和时间为基础,学习每个节气对应的物候、农耕活动。物候如处暑的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据此可以探寻华夏农耕文化中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解读。如学习处暑节气时有“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的说法,因为这时候的温差会变得比较大,一般这些农作物在白天吸收了田间的养分之后,会在晚上进行储存,这样成熟得很快。这与常见的地理知识点“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充足,瓜果特别甜”十分吻合。
3.课程创新/特色:发掘二十四节气趣味知识,如学生非常熟悉的惊蛰节气。惊蛰原为启蛰,为避汉景帝讳,才改“启”为“惊”。惊蛰三候分别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并非指桃花盛开,而是指桃树鼓蕾,而惊蛰时恰好是河源特产鹰嘴桃桃花绚烂绽放的时期(三八节赏桃花是该地传统的旅游项目),可以得出因纬度差异而导致的花期不同。“三候鹰化为鸠”的意思是惊蛰三候时,天上游弋的鹰忽然少了,而地上的布谷鸟却相应地多了起来,于是古人认为,是天上的鹰化作了地上的布谷鸟,故曰“鹰化为鸠”。了解古人因认知局限导致的对自然现象的曲解,其中的一些美丽误会也为学习增添了许多乐趣。
4.课程评价:任选一个节气,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收集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评定等级。
三、人地协调、多学科融合
大自然之子研学旅行社团(多学科教师开设):
1.课程目标:以户外实验增强学生对某个具体环节或原理的理解,促进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培养。研学旅行课程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动手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等的实践能力,增强其热爱家乡的价值认同感、积极主动承担研学任务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增强情绪抗性,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大自然之子研学旅行课程教材的理念在于将人地协调观以符合青少年认知的方式呈现出来: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应该持有正确的人地观。
2.课程内容:大自然之子研学旅行社团是一个在学校上理论课、周末进行野外考察的社团。
大自然之子研学旅行课程是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理念,结合广东省河源市地方特色研学资源,以河源的春、夏、秋、冬四季作为课程的四个篇章,分别是春之子、夏之子、秋之子和冬之子。以四季植物为每篇的开始,物候变化最能体现四季特点;以内容丰富的研学点为每篇的重点,大多数研学点软件和硬件比较完备,非常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岩石、地貌为每篇结尾,岩石中藏着我们这个古老星球的秘密。
3.课程创新:以四季为主线设计四个篇章,区别于当下研学旅行集中在夏、秋两季,形成了对一年四季典型自然景致和人文要素的完整认知体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课程评价:(见表1)
表1
■
四、抽象逻辑思维
宇宙研究所社团(学生开设,教师指导):
1.课程目标: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宇宙的兴趣,学习关于宇宙的科普知识,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2.课程内容:宇宙研究所这门课程能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宇宙的兴趣,学习关于宇宙的知识,形成科学的宇宙观。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恒星的演化阶段、月相的变化、行星的相关知识、二十四节气和历法等,从银河系到地月系再到地球,课程由大到小地构建知识的空间体系;从上千亿年到几十亿年,再到每年、每月的演变规律,课程同时也勾勒出由长到短的时间轨迹。因此,课程能彰显宇宙浩渺悠远的时空变幻。这门课程成为一段把学生从遥不可及、近于虚无的时空慢慢带到真实世界的神奇旅程。
3.课程创新/特色:以学生的视角选取青少年感兴趣的部分天文知识,以缜密的逻辑梳理知识体系,以少年的语言讲述天文现象及其关联,因此,课程形成了较贴近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天文科普课程。
4.课程评价:试卷测试(“小老师”命题并评价)、课堂笔记(“小老师”命题并评价)。
以地理社团为核心,在多元思想的指引下,融合多学科知识,拓展学生认知边界,促进思维进阶;尊重地理社团发展规律,不断尝试和探索,不断将地理社团推向新的高度,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者单位:1.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2.深圳市高级中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