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2023-02-23顾中霞
顾中霞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本文以义务教育阶段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为例,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设置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培养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课程的教学要力求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并依据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与整合,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历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具体学情等方面来确定中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特征,确定本课的教育理念围绕“主题教学”进行,围绕“从外交立场看港澳回歸”这一主题统领全课,通过“建构主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这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又能体现学生的具体学情,也是新教材、新课程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围绕主题,引领本课的教和学,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图1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教学结构
二、创设情境,设计教学环节,渗透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为了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
(一)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落实史料实证
历史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如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历史影像,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再现历史情境。本课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1997年7月1日0时0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片段导入新课,使学生对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有一个大致了解,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教师要对视频中提前2秒准备升国旗的场景进行补充说明,当时为了这2秒我国同英国进行了十几轮的谈判,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收回香港主权的决心和艰难。当然,影像资料最好能找当时历史的实录,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而影像资料仅仅是史料的一种,在教学中必须补充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内容,并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史料的分类和辨伪,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从而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二)创设学习情境,讲授新课,唯物史观引领
本课在讲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中,以外交立场的变化创设了4个学习情境,并辅助以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相结合,做到图文并茂,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情境1:最“弱”的旧日——委曲求全,国土沦丧
出示《英国侵占香港示意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示意图》,设置问题:结合《英国侵占香港示意图》简述英国是怎样一步步占领整个香港的。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示意图》,设置问题:回顾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简述澳门是怎样一步步沦为葡萄牙殖民地的。在学生一一回答问题之后,设置小组合作探究1:你能找出香港、澳门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小组讨论出结果后,紧接着探究2:近代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试图收复香港、澳门,但都失败了,说明了什么问题?以上内容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近代中国外交是屈辱外交,弱国无外交,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
这里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情境2:最“巧”的构想——一国两制,伟大创举
结合教材65页,让学生以新闻调查员的身份自主学习,通过纲要图形式学习“一国两制”的内容。
■
图2
■
图3
情境3:最“硬”的立场——“钢”与“铁”的较量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香港回归世纪谈判》的片段,让学生以新闻观察员的身份观察并评论“钢”与“铁”的较量,并分角色完成下面图片中的问题,感受当时谈判的艰难。
■
图4
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分角色活动,学生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收回香港主权的决心和斗志,也感受到香港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情境4:最“强”的回应——大国底气,掷地有声
显示材料:1995年,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推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封面专题——“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kong)”。断言香港在回归后会丧失国际商贸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文会被中文取代,商界会撤离香港,贪污会蔓延……
设置问题:香港回归之后真的死了吗?香港回归之后的发展如何呢?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活动二:依据教材67~68页,归纳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和稳定的原因。
(1)回归后:坚定不移地贯彻 、 、
、 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经济社会的发展。
(2)进入新时代: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制权,落实“ ”
“ ”的原则,维护国家主权。
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
建设,支持港澳發展经济改善民生。
通过观看视频《97秒看香港回归25年后的变化》和澳门生产总值示意图,让学生看到港澳回归的成就。结合2019年香港形势的相关图片以及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际安全法》出台的相关材料,告诉学生面对国际上的质疑和诽谤,香港、澳门回归后能保持长期的稳定和繁荣就是最“强”的回应!
这四个学习情境是环环相扣的,体现了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外交立场和外交态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外交立场”与“港澳回归”的关系,以说明“港澳回归之路”其实就是中国外交从“委曲求全”到“寸土必争”转变的一个伟大缩影,感知外交路上国家付出的艰辛努力和统一大业上国家的坚持与努力,指导学生正确看待今天的香港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创设以上历史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从点的角度认识历史问题,然后围绕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效整合教学过程,渗透历史核心素养。该教学环节通过唯物史观的引领,旨在揭示经济之变和外交之变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总结新课,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讲授新课,学生知道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影响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呈现材料、设置问题、总结新课。设置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意义?问题2: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想一想: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问题3:今昔对比,从港澳的“失”与“归”你有何感悟?(请说明你的理由)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的各环节围绕中心主题“从外交立场看港澳回归”展开讲授,在各教学环节中通过不同新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呈现,使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问题引领,实施教学评价,发展素养
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课围绕“从外交立场看港澳回归”这一主题,以问题为引领,指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中获得发展。第一步,在正式授课之前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梳理教材内容;第二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视频、材料的呈现,层层设置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第三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教师通过配套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所学。
■
图5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
图6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加以阐释。(8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提示:此类试题应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一是“为什么”,即原因;二是“是什么”,即名称、内容等;三是“怎么样”,即评价。)
由此可见,课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了解本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一方面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为课堂教学节约时间,从而有目的、有层次地讲授新课,打造高效课堂;课堂上教师创设新情境,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课后教师继续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升能力的选择题和训练思维的开放试题作业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在教学中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需不断学习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以素养为导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通过确立中心主题、创设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途径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