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下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意义、困境与对策分析

2023-02-23彭贞贞赵小辉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村发展

彭贞贞, 赵小辉

(1. 邵阳学院 研究生处, 湖南 邵阳 422000; 2. 邵阳市大祥区教育局, 湖南 邵阳 422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面对广大的农村、5亿多的农村人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目前,世界各国无成功经验和经典范例可借鉴,唯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共同富裕才可能实现。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814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事实上,中国农村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靠的就是走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致富道路。当前,我国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基础,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因此,按照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要求,重新审视共同富裕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关系,对于促进乡村发展和共同富裕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下共同富裕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关系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4]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与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目标一致性

共同富裕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5]。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达成离不开共同富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所谓共同富裕,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全体人民共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应有含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乎民族复兴。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新时代党的工作重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首要任务,关系到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不仅是农业的发展,也必然是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农业的升级与现代化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要以高效的乡村生产、体面的农民职业、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村人民的幸福感,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实践共建性

共同富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进路体现着共建共享性,无论是成果的创造,还是成果的分配。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一个分阶段促进的长远目标,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创造。“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6]。共同富裕是全社会的责任,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为激发“内生动力”的发展力、创造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给大家提供致富的机会,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发展环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推进系列改革,合理调节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乡村产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发展路径的“富农”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把农业大国建设成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一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乡村产业建设和发展;二是要发挥城乡资本的合力,依靠城乡资本的融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要发挥科技人才的合力,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人员下乡服务、返乡人员创新创业等形式助力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

(三)动力相同性

促进共同富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具有相同性,都来源于党和政府的驱动、人民群众的主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共同富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阶段性地推进。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人才凝聚保障,才能保障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有效贯彻执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既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驱动,又需要全体人民的主动参与与努力创造。两者的协调配合,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必胜的动力。

乡村产业具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不确定性因素多、相关产业制度结构具有不完善性等特征,使得乡村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推动与政策支持。一是需要党组织的领导。要建立强有力基层党组织,通过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宣传优势,实现“党组织+产业”的形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动产业发展。二是需要政策的支持。乡村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扶上马”,也需要政策“送一程”,政府要采取差异化政策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村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村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但也应该是主要贡献者。乡村产业发展始终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密切联系群众,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思想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二、共同富裕下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意义

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功,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全部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社会共同迈入了小康社会,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乡村产业振兴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党中央出台了系列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把乡村振兴看成是关系到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多,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支撑。没有高度发展的产业和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共同富裕就缺乏依靠和来源。乡村产业作为致富的载体,是乡村发展的“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保障。乡村产业振兴,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提升了农民致富能力,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物”的富裕提供源泉[7]。乡村产业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产业的发展与活跃,也是产业发展基础环境的改善和乡村人文精神文化的提升,能有效丰富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当前制约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乡村发展的不充分,破解这一障碍的有效方法是挖掘乡村发展潜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因此,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保障。

(二)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促进乡村持续发展

人无业不兴,村无业不旺。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将农村劳动力从“大锅饭”组织中解放出来,制度红利和农民多年内在发展需求释放的叠加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庭院经济、集市经济、地摊经济、乡镇企业、乡村种养殖业等多形式的乡村性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1981-1984年,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3%以上,其中1981年高达40.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8%,远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8.2%)。而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1985年后的第一产业均是低速增长,对GDP的贡献率低,乡村基础产业的不发达也制约着乡村产业的发展、繁荣与农民的增收。1985-202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4.76%)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4.96%)(1)说明: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后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数据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以及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创业就业,使得农村老弱病残幼留守人口结构、耕地闲置、产业萧条等问题突出,乡村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日趋严重。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起搏器”,能集聚人才、吸引资金、带动物流与信息流,可实现产业发展与区域基础设施环境的良性互动。乡村产业振兴可留住乡村本土人才和吸引下乡创业人员,改善乡村人口结构,增加乡村发展的人力资源;乡村产业振兴为乡村人口就业和增收增加机会,可改善乡村代表贫穷落后的看法,增加乡村人口的愉悦感;乡村产业振兴虽然需要乡村环境设施的支持,但乡村产业发展也可带动环境设施的改善,助力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通过农业与工业的互动、乡村与城镇的互动,使乡村产业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引擎,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党中央提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首要任务,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乡村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一是目标上的统一性。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目标不同,但总体目标都注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目标上的统一性。二是作用路径上的相通性。脱贫攻坚和乡村产业振兴都注重产业的发展,发挥乡村产业在解决贫困问题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脱贫攻坚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认真贯彻落实“五个一批”的要求,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而“五个一批”中的核心是发展生产脱贫,是实现大多数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乡村产业体系,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组织保障的相同性。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统筹协调,如此才能达到目标。

2.乡村产业振兴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效应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扶贫产业活力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让脱贫农民和脱贫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战略安排,其首要任务和基础的产业振兴具有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和效应。

一是具有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发展乡村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没有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农民增收和乡村环境的改善就没有支撑。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大都是依靠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发展起来的,并且许多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特色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脱贫攻坚时期的推进,扶贫产业的增收和脱贫效应显著。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扶贫产业缺乏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基础脆弱,需要提质和做强。产业振兴居乡村五大振兴之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通过以农业为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增加农民在农村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机会;坚持市场导向,激活乡村资源、市场、主体,增强扶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资源向乡村集聚,能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同时,乡村产业振兴面向所有农村地区(包括脱贫地区),在注重对接脱贫攻坚地区后续发展外,更加注重各地区农民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和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促进全国范围的农民增收。

二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效应。乡村产业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和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路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环境改善给予大力支持。如,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和《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中都提出要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平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是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如,通过对某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来发展产业,实现该地区的整体性发展;贫困地区具有的发展潜力使得投资的边际报酬较高,能吸引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投入,在促进农民增收基础上将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基础环境的改善[8]。

三、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经济持续发展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中国乡村状况显著改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乡村面貌不断改善,许多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从乡村整体看,乡村产业振兴还存在现实困境,集中表现在产业发展质量、环境、要素和富民性等方面。

(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影响产业集聚发展

乡村基础设施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有要素流动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乘数效应[9],并能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乡村的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与城市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需求相比,乡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大因素。如,乡村公路的狭窄性与养护管理不足、自来水管理与供给不足、物流运输仓储网络设施缺乏、信息网络畅通性不强、乡村生产水电设施缺少等问题,成为农产品集约化种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贮藏、产品运输配送、配套产业服务等产业集聚与发展的障碍。

而在公共服务方面,虽然经过脱贫攻坚战以后,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条件等方面得到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乡村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公共交通设施等配置明显不足,优质教育与医疗资源更少,公共交通可获得性差,从而影响优质人力资源留在乡村,制约乡村产业发展。

(二)乡村产业发展的要素投入不足影响产业发展活力

乡村产业的发展与升级需要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结构优化,这样才有活力与动力。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既需要“人、地、钱”三大传统要素,也需要“组织、技术、信息”三大现代要素[10]。从传统要素分析,乡村有“地”,但由于缺乏人、资金、组织、技术等要素,无法盘活农地,使得许多农地抛荒,农业不发达,产业萧条;乡村人口多,但优质人力资源少,青壮年多数外出就业务工,留下的老弱病残幼等多从事传统农耕生产与养殖,自产自销,二三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乡村产业融合度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也是乡村产业的血脉。自有资金少、银行支农工具不足和普通农民难以获得国家的惠农资金政策支持等因素,使得乡村产业的投入资金少,产业运转不畅,产业水平不高。从现代要素分析,现代化的组织、技术、信息要素一定程度上是随“人”“钱”要素的流动而流入的,因为缺乏优质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的乡村产业,也缺乏现代生产要素的流入,影响乡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制约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链的建立与发展。因此,乡村产业发展既受制于乡村自身要素的不足,又因自身条件不强难以吸引外部要素下乡,使得其发展面临要素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偏低影响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多数乡村产业发展质量还处于低级阶段,农民收入水平和乡村产业发展成果影响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富裕水平提升。一是乡村产业效率低。202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7 715万人,占全国总就业人员的23.60%,占乡村总就业人数的61.53%,对GDP的贡献率却只有9.50%,远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二是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我国乡村产业结构表现为农业产业在乡村生产总值的占比下降,乡村二产业发展趋势减弱,就业人数减少,而乡村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快速增加。这种趋势虽短期有利于增加就业,但长期不利于乡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工资的持续增长[11]。从区域上看,东部多数乡村地区建成了以农产品生产为“基”、农产品加工为“干”、农产品销售为“网”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和“乡村旅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中、西部多数乡村地区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上都缺乏现代产业观念,都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时代,产业结构单一化。三是乡村产业特色不突出。许多乡村没有紧密结合乡村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科学谋划与培育本地特色产业,从而出现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结构雷同或相似的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四是乡村产业品牌化发展滞后。许多乡村产业虽然有很好的品质,但缺乏对产品的品牌培育与推广,认为只要产品好,便不愁销路。但事实上,“酒香也怕巷子深”,远离城市的乡村产业产品更需要市场推广,要不断树立和提升乡村产业产品形象与口碑,提高其在市场上的认知度,增强产品品牌的溢出效应。

四、基于共同富裕的乡村产业振兴对策分析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减少城乡差距的关键,是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统筹谋划乡村产业布局,破解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难题,着力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一)加强乡村公共品供给,改善乡村产业振兴的外部环境

好的公共环境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丰富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还包括环境的宜居宜业、公共服务的便利普惠、文化产品的多彩共享、社会的和谐和美。因此,要从乡村产业长远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角度,加强乡村公共品供给,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要改扩建乡村的主要道路,为生产生活提供可达性、便利性、畅通性;二是加强乡村医院、学校、文化设施等场所的提质升级,让村民能就近就医、就近上学、就近观赏文化产品,增强乡村的健康和教育保障,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三是加强供水改造与提质,改善乡村用水条件,保障供水稳定、用水安全和健康卫生;四是加强乡村安全监控和网络信息设施建设,为乡村社会生活安全、信息交流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二)加强制度创新,激活与吸引乡村产业振兴的要素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国家颁发了系列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产业规划(2020-2025)》等)。这些政策对乡村产业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和总体政策安排,为乡村产业振兴构建了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然而,我国乡村地区差异大,资源禀赋不同,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情况复杂,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需要加强制度创新,激活与吸引乡村产业振兴的要素资源,将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落到实处,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创新乡村土地流转制度,激发土地活力。土地是乡村产业发展最丰富、最重要的资源,但因为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也是“浪费”最严重的资源,许多农民宁可闲置、低效使用土地,也不轻易流转、租让。各县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以县情为基础的乡村土地流转指导制度,成立以乡镇、村干部为主的乡村土地流转协调机构,帮助经营业主、农民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激活土地资源,集聚产业发展的其他要素。二是创新乡村产业招商制度,设立乡村产业振兴招商平台。成立县级乡村产业振兴招商平台,发布乡村产业需求情况与开展产业招商活动,主动吸引产业发展要素流入与农业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及仓储、运输等企业加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三是创新乡村基层组织用人考核制度,激发乡村组织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已成为一些乡村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但许多乡村由于多种原因还缺乏产业与品牌支撑,乡村经济与产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根据许多地方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乡村产业发展多与有力的村级组织、乡村贤达有关。村支两委是宣传和帮助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基层组织,也是带领广大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基层组织。可创新村级组织人员聘用制度,将年度乡村产业发展情况作为村级组织选聘的重要因素,增强乡村基层组织干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可外聘离退休干部、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企业管理人员等优秀人才做村支两委干部,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四是创新乡村种植户(场)、养殖户(场)、农产品加工户等个体企业的支持制度,培育乡村产业。目前,乡村个体经营者大多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对政策不了解,多是凭经验生产,抗风险能力差,但由于是本地人和自己勤奋等优势,仍在艰难经营。这些个体企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各级政府要创新制度,做好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将国家的惠农政策切实落实。

(三)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

乡村产业结构反映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乡村农民收入水平,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乡村经济、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和农民收入及城乡协调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合理布局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多样性农业、现代化农业和高质量农产品、地方特色品牌农产品,使得乡村产业布局优化和产品高质量化、特色化。二是升级相关产业,提升产业效益。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状况和本地资源情况,适度扩大农业生产和部分乡村产业组织规模,通过机械化、信息化、管理现代化改造和现代技术等手段的加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环保、提高产出等目标,提升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遵循农民愿望,丰富乡村产业业态。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要遵循农民愿望,大力发展乡村主导产业和树立“一村一品”产业支柱的同时,支持乡村小微企业、庭院经济、手工作坊等乡土特色经济,丰富乡村产业业态,增强乡村产业活力。四是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乡村产业链价值链。在培育特色品牌、规模化产品时,加强对上中下游企业的引入与培育,实现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科研技术等板块产业的联动和融合,延伸乡村产业链价值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共同富裕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