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3-02-23叶霞
叶 霞
(四川天府新区正兴小学, 成都 61021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也使得小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文化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念,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当前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认识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注重仁爱、孝道、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良好的品德和价值取向。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还要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公民素养。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法治思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形成身心健康的成长态度。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对文化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总的来说,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对于传承优秀文化、培养正确价值观、提高公民素养、加强文化认同和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中华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是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和谐统一、中庸之道等价值观念,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显著特点。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具有培养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增强民族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点和差异点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点
1. 价值观契合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多种智慧。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伦道德,重视仁爱、孝道、忠诚、诚信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中国古代智者们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和总结。与此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具备健康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理解善恶、公义、诚实等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目标是相契合的。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优秀的道德典范和伦理模范,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品行和智慧是孩子们学习的楷模。这些历史人物以及其中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案例。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还能够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促进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2.内容契合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瑰宝,它涵盖丰富的内容,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故事、诗词歌赋、传统节日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内容涉及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方面。这些课程的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价值观是相符合的,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讲授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知到这些道德内容的内涵。例如,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学生可以了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爱、忠诚、自律等价值观念。通过接触历史故事和传统节日,学生可以领悟到孝道、友善、互助等道德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兴趣,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意义。同时,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
3. 形式契合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多样,从讲故事、行为规范到习俗传统,这些途径均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传承方式。而这些传统的传承方式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契合,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名人事迹,将道德观念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负荆请罪》等,都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这种实践式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的含义,并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结合起来。总之,传统文化的形式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还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经验。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差异点
1. 时代差异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其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数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科技的进步,社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包括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因此,在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存在时代差异。
2.文化差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受到中国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文化影响。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社会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对的学生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可能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需要考虑到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背景。
3.教育差异
传统文化的传承通常是通过家庭、社区、师长的言传身教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与感悟进行的。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需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范和科学性。在学校中,教师会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来传授道德和法治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因此,教育差异也导致了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和策略
(一) 融入路径
1.整合路径
整合路径是指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有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中,通过选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典籍、传统节日等内容,作为案例和教材材料,教学中既涵盖现代社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又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例如,可以通过讲述孝道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家庭伦理、尊老爱幼的重要性;通过传统节日的讲解来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意义。例如,在讲授关于诚信的内容时,可以引用《左传》中的"董安于守信"故事,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人们对诚信品质的尊崇;而在学习关于尊老爱幼的道德规范时,可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行为准则,如清明节扫墓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2.补充路径
补充路径是指在现有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额外增设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或单元。在正常的课程安排中,增加专门讲授传统文化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这样可以避免将传统文化简单地融入现有课程中,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更深入和全面地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加专门的模块,讲解《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创新路径
创新路径是指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可以采用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感知传统文化的美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引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资料、虚拟实境等,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明成就。也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古代名人,体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在参与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二) 融入策略
1.情境策略
情境策略是通过创设具有情感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教师可以设计故事情节、角色对话等,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道德智慧。例如,在学习孝道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扮演孝顺的子女,通过角色扮演感受父母的辛劳和付出,从而加深对孝道的理解和体验。在学习关于诚信的道德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古代商贩,面对一个诚实守信的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选择诚实守信,可能会得到顾客的信任,让生意越来越兴隆,而如果选择欺骗顾客,可能会失去信誉,生意逐渐减少。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和价值,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诚信的智慧。
2.案例策略
案例策略是通过引用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道德问题。教师可以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作为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看到道德行为的影响和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故事,让学生了解诚信和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样的道德智慧。在学习关于友善互助的道德教育时,教师可以讲述《孟子》中的"樊迟三问"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樊迟对待长者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行为,而孟子对待樊迟的教育是怎样的道德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中尊重师长、亲善待人的价值观,进一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3.体验策略
体验策略是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深入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传统文化活动,或者开展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习关于勤俭节约的道德教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工艺品制作。学生亲手制作工艺品,体验了劳动的辛勤和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勤俭节约的强调,以及这种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通过体验策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体悟这些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五、结论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价值观、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很多的契合点。通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遵纪守法的公民。中华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道德与法治虽然在时代、文化和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并在教学中综合考虑,就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情怀的现代公民。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整合、补充和创新三个路径,通过情境策略、案例策略和体验策略的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促进道德价值观的内化和转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