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2023-02-2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经济学基地理论

祝 伟 张 珏 王 祎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拔尖创新人才处于创新人才的顶端,对国家的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势在必行。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1]2018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指出要通过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把我国建成世界科学和思想的高地。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强基计划”,致力于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在高校实践层面也开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有益探索。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那么,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呢?朱华伟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科学培养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目前来看,我们缺少的不是天才而是培养天才的适宜土壤,主要表现为起点缺乏科学性而牺牲实质公平、过程缺乏人文性而忽视个性差异、评价缺乏区分度而导致人才埋没。培植使杰出人才“冒”出来的适宜土壤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是解放思想,营造开放包容的良好生态;二是尊重差异,建立科学规范的甄选体系;三是因材施教,精准匹配高端师资与课程;四是一体联动,实现大中小学贯通式培养;五是立德树人,立足成人成才的发展目标[2]。雷金火认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科学理论、历史经验和现实逻辑,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逐步实现两转变、两结合,培养过程实施以内外协同为主导,培养制度走向高选拔、融合化,培养评价突出多维全程学术化,但是,依然面临着建设目标与个体发展的冲突、模式设计与现实实施的抵触、多元智能发展与一元出口主导的对立等困境。走出困境,应构建和实施“4+X≥2”目标模型,改造和提升三大要素,平衡和协同两大关系,更新和改进评价理念、手段,促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加优化[3]。马海涛认为,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传统文理分野制定的培养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复杂性、创新性的社会需求。新文科建设要求我们重新构建文理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丰富人文底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以科学精神为引领,优化课程专业体系;以跨学科方法为抓手,拓展人才知识体系;以守正创新为指导,完善多层次教材体系;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丰富多维度育人体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收学科对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施过程中的总结和思考,也为进一步推广新文科背景下文理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主要实践成果包括:1.立德树人、思政育人成果显著;2.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在全国范围产生重要影响;3.学生活跃在第二课堂,实践与学术成果丰厚;4.打造全球视野教师队伍,培育外向型财税人才;5.引领全国财税人才培养,并推广经验[4]。段国蕊认为,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立根之基和存续之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该从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组织保障、教育评估四个方面形成符合“双一流”标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并通过“三制”“三小”“三跨”“三层”的制度安排,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经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长效机制[5]。杨瑞龙等认为,在经济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二是理论与应用、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三是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6]可见,培养拔尖人才,既需要有培养天才的适宜土壤,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优秀的师资团队和组织机构。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应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客观分析制约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层原因,从培养目标与计划、教学与考核方式、培养方式和体制保障等方面,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财经类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因此,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优秀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浓厚的本土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卓越实践能力、引领时代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既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也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建设需要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尤其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学理论发展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经济学理论与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将会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既需要放眼世界,也需要立足于本土,将中国经济问题置于世界的视野下进行研究,运用国际化的思维,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经济学拔尖人才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人才保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保障。

三、中央财经大学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深层次改变着世界经济,构建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流财经人才培养体系,是极其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财经类专业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破传统培养体系的约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数字经济时代培养一流财经人才的关键。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之一。基地坚持“精细化、重特色、强创新、促融合”的原则,秉持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积极回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历史使命与数字经济时代对财经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通晓经济理论、精通数据方法、熟知中国经济、具备国际视野、充满本土情怀的数字经济时代的研究型人才和高级经济管理专家。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掌握数字时代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新事物和新问题,认知新特点和新规律。

基地建立以来,通过一系列探索创新培养方式,注重理想信念育人,在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基础上,深化导师制、学分制,探索书院制,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深化国际合作、促进知行合一、重视学科交叉、科学选材建才,多措并举探索特色专业化培养路径,为财经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可示范的模式,值得研究和推广。

(一)培养目标

基地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浓厚的本土意识,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和数据科学基础、优秀的科学素养和敏锐的实践认知,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勇立时代前沿、勇攀科学高锋的经济学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基地创新培养方式,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注重大师引领,以科学研究锤炼学生学术创新精神;注重国际化培养,加强对国外优质资源的借鉴、吸收和再创新;注重知行合一,将经济学理论创新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统一于拔尖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科交叉,实现经济学理论与数据科学理论的有机融合;注重科学选才建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持。

(二)组织机构

为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设置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作为基地人才培养重要事项的咨询机构。基地下设教研中心、交流中心、信息中心三个二级单位,共同服务于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特色

经过三年的培养,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培养特色,即“四融合”。第一,重视学科交叉,实现经济学理论与数据科学理论有机融合;第二,将经济学理论创新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统一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三,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融合,锤炼学术创新精神;第四,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问题相融合,扩展学生国际视野。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传统经济注入新动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培养既懂经济金融,又掌握数字经济时代必要的科技技能的专业人才非常必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对理论基础的培养,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养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并能够将理论创新与国家经济建设实践相统一。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中,基地重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促进作用,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第一课堂教学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检验所学理论和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实验班的实践课堂特别注重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两者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拔尖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理清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辩证关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通过学术研究,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推进理论创新的能力。为此,基地有针对性地嵌入科学研究模块,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找到运用的实践场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更好地发挥教学与科研对拔尖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大学生也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思维,有利于更好地认清中国现状,读懂中国故事,从而扎根于中国的经济建设。

(四)特色活动

为充分做好拔尖人才的培养,在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拓展学生专业领域的同时,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扎实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1.科研导师制

科研导师制是针对基地班同学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通过导师双选会,为基地班的所有同学配备科研导师。科研导师为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拔尖创新提供指导。在日常学习中,同学们向老师们阐述自己的科研兴趣和困惑,老师们则为大家排疑解惑,并提供必要的引导,同学们也可以根据兴趣参与到老师的研究中。通过科研导师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研习兴趣,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科研水平。

2.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学生具有高超的社会实践技能,这就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当前,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实践,基地组织同学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了解国家的政策和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校乡村经济振兴研究基地组织的宕昌实践调研活动,同学们详细了解乡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成效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更直观地认识到了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生动现实,体会到问题导向研究的内涵和田野调查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3.经典读书会

基地加强读书基本功训练,为同学们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为此,开设了经典读书会系列活动。通过大师导读、朋辈学习、经典研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精读经典著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运用科学精神开展辩证思维。基地还建立了启润书院,为读经典提供了长效机制。

4.系列前沿讲座活动

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知识,引领学生思考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基地推出了“经世济民大讲坛”报告会,邀请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家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解、分析学术前沿知识,鼓励学生以开阔的国际视野、规范的现代方法研究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了解社会实践中的经济学问题,基地还开展了“首席经济学家进校园”活动。众多在社会实践中对经济学研究有新思路、新见解,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经济学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打开了同学们观察社会生活的望远镜。

5.未来经济学家论坛

本论坛旨在为有志于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全国高校在校生提供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论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鼓励思想争鸣、学术创新,挖掘青年科研人才。通过学术交流,基地班的同学能够与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研究感悟,并得到业内老师们的专业指导。

从上述成果来看,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财经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机制为财经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可示范的模式。自成立以来,基地始终探索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的经济学家,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创建了“现代教学制”与“传统学院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全面改革。基地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思想引领和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党史,并将学党史与学习学科史相结合;通过增强“社会实践”,在乡村调研中穿插红色教育,号召学生秉持“质朴钻研”“经世济民”“传承开拓”的经济学人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强身健体,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

基地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完备的组织机构,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机制,为财经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四、总结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更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共识,各高等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诸多较好的培养模式和教学经验。例如,上海财经大学以分类培养为理念,以个性体验为依托,实施拔尖计划、卓越计划、创业计划三类人才培养路径,搭建通识教育、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及国际交流三大平台,初步构建了“3+3”立体财经人才培养模式[7]。山东财经大学从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组织保障、教育评估四个方面形成符合“双一流”标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并通过“三制”“三小”“三跨”“三层”的制度安排,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经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长效机制[8]。从财经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第一,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使学生能够扎根于中国经济建设;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锤炼学术创新精神,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第三,坚持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问题相融合,使学生既了解国际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又掌握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方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第四,建立完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各高等学校和人才培养单位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障;第五,要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优秀师资团队和科学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经济学基地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的基地我的连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