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3-02-2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周 慧 胡 倩 林 宇

(1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济南 250061;2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日照 276826;3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山东 济宁 272067)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思政教育、育人铸魂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在“三全育人”的引导下,以立德树人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1]。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与搭建了内容框架,这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由政策顶层设计引领改革实践阶段[2]。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体育运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对于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的功能[3]。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全面推进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育人要素,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优化思政育人机制,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和谐共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从课程思政改革来看,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专业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取得卓越成效,但是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普遍较低,综合价值的发挥受到影响。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课程,其实是一种课程观,不是新增加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各领域和各方面,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实现润物无声地立德树人[4],以构建“三全育人”的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二)体育课程思政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基础上,营造思政理论与体育课程协同发展,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德育为核心进行体育教育。体育课程思政是将体育中蕴含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爱国主义、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等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立足体育课堂与运动实践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运动能力为重,通过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体育能力与体育素养的协调发展。以德育人,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实效,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品质,让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解决实际性的问题,不断进取创新,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健康乐观的品质。

二、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要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竞技体育精神等元素渗透功能,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永葆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梦,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用生动的实例和精彩的形式诠释好伟大的精神。

(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学校教育目标追求和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务院提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以来,全国多所高校新增专业多达两位数,实现自身规模的扩张,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了更大贡献,未来大学是引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然而,高校扩招带来了学生数量膨胀,但难保人才质量;很多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出现急功近利倾向,开设的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率较大,一些思政课等基础公共课明显减少;在专业课讲授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的培育,致使高校恶性事件经常出现。体育是一门实践类课程,对学生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素质具有独特作用。此外,体育课程中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游戏规制以及担任角色等思政元素,能够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底线原则和职责边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体育魂”思想融入体育课程教育,使以文化人和以体育人取得显著成效,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学的载体,体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育人的立场,更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课程为载体,实现思政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课程目标是以体育课程为引领,以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身体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为主,凸显体育课程思政对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和抗挫能力的培育。课程设置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是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党政共管体育课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课程评价是大学生对体育认知水平、身体健康、素质技能和品德表现等纳入到体育考核评价,构建多元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思政教学水平低

目前,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思政教学水平低的现象,只重视体育理论学习和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自身思政理论学习,课程思政教学部分流于形式,学校德育弱化倾向突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难以实现。教学水平体现在体育实践课中,多数体育教师是体育专业毕业,特别擅长体育课堂教学,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限,对思政理论课学习兴趣不足,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治思想认知层次较低[7],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把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缺乏教学设计思路及策略,思想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存在一定难度,即使开展了课程思政理论学习,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倾向,影响了思政育人的效果[8]。

(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丢失

教学目标对教学技能学习目标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教学技能学习的德育目标并不重视,最终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运动技能学习对于学生的体力消耗较大,教师在思政教育渗透中学生的精气神明显下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规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不高。在思政教育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之下,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定位欠精准,思政理论与体育实践课融入中存在偏差。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应从思想上树立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提升育人功能,预防体育课程教学思政目标的偏离是高效课堂的新需求。

(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须要革新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即一节课(45分钟为例),准备活动部分大约占了九分之一,基本部分的技能教学占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剩余部分时间是学生自由活动和查缺补漏,这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能够留给学生兴趣激发和自由发挥空间的时间相对较少,思政教育的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对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并且对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革新[9]。从目前课堂教学状况来看,思政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属于一种新尝试,即使有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但学生的运动锻炼效果也无法看出,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四)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水平不高

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较少,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理解认识不深,体育课程育人水平不高,体育学科德育试点刚刚起步,相关一些学术科研、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等工作还任重道远。在体育实践中,要进一步挖掘体育课堂教学的典型思政案例和思政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确保体育教学内容符合思政育人的要求,提高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水平。

(五)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体育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体质测试成绩以及专项技能成绩等进行体育成绩评定,这种评价机制仍然以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为主,倾向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的评价,思政教育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占比相对较低,这意味着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不够科学严谨,缺乏对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10]。从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考虑,体育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目标密切相关,教师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因此,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要不断完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育人效果、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等方面建立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力争使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素质

思政教育和体育课程的相互融合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并且体育教学也随着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变化,在保障体育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对于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要多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通过体育锻造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体育智、体育德,利用体育教学做好课程思政建设[11]。高校师资部门要定期组织体育课程思政能力培训,提高体育教师育人能力。体育教师要意识到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必然趋势,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积极探寻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有效方式。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课程思政接受能力,在具体的融合教学方法上注意适宜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新颖。

(二)突出体育课程育人导向

体育课程改革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关键环节。既要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进行思政嵌入,又要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实施思政激发,才能杜绝“两张皮”现象[12]。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课程思政育人导向,将思政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融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探索体育与德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应从课程思政的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以保证体育教学效果。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融合,运用融合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13],有效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思想波动和行为表现,学生练习中出现消极态度、练习内容有厌倦情绪、团队中出现合作的矛盾以及比赛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时,教师要开展针对性思政教育,找准思政元素切入点,发挥个人专业技能优势,利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引导学生“爱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会练”,通过公平公正、耿直有爱以及永攀高峰的体育精神指领学生“成长”[14]。此外,还要注意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和锻炼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

(四)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

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我国教育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深挖不同的运动项目的思政元素,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中各种思政资源内容丰富[15],强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建立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挖掘富有体育特色的育人价值和精神,把思政资源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要做好体育德育顶层设计,多元课程共融合,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深挖思政育人功能,提升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形成统一的思政教育理念。

(五)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体育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思政理论水平,体育教学内容切入思政元素的时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艺术性和生动性,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等[16]。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主要通过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团队评价、自身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是对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综合评判,并将综合评价成绩列入学校年度师德师风考核和体育成绩考核,作为体育教师岗位聘任、评优评先以及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五、结语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深入思考,又是体育“健体育魂”价值本位回归的必然选择。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切实提高体育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