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2023-02-23陈向芳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协同心理健康育人

潘 曦 陈向芳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福州 35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我国进入一个文化多元的新时代,大学生在享受文化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而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阅历较少、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这些不良文化极易使其在思想上迷失、在心理上失衡,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更有甚者会出现一些社会事件[1]。因此,高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在理清彼此关系的基础上,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这不但能够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效果,也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步发展,进而推动现代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以群体教育或班级教育为主,教育方法则多以“理论灌输”和“单纯说教”为主,导致师生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距离。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使教师以倾听、陪伴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以放松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降低其戒备心理的同时,很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2]。

(二)提升高校的心理健康育人价值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载体等方面,都是互相独立的,甚至部分高校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仅对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心理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培养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其健康的人格,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出心理健康育人价值[3]。

(三)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大学生长期处在心理亚健康或心理失衡的状态,不但会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危害。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调节失衡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从思想层面对其加以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意识,以道德品质的提升来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4]。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现状

(一)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脱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互联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愈发深入人们的思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和协同,也是新时期教学互联的一种新形式。对于刚刚成长起来的“00后”来说,他们在认识新事物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优势,也更容易被不良思潮所影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育和引导。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方面,更关注于学生一些学习生活问题的解决,在二者协同整合的内容、方式、手段和评价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能力发展现状相脱节[5]。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不足

当前,在高校思政教育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方式的研究不够深刻,难以结合自身的思政教育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但其综合实践能力不足,同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有效的、全面的测评,也难以创造性地运用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对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整合带来了不利影响[6]。

(三)协同育人方式方法缺乏有效创新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以教育者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特征的充分考量,导致学生主体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和了解程度不够。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很少会涉及到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也缺少对其心理状态的分析,未能及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缺乏有效实践。此外,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更多的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以引导学生表达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两者的教育方式并未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具体教育方法缺乏创新,育人效果自然也就难以获得有效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成立专业师资团队,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开展

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还要适当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制定系统的、完善的工作制度,并定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从而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大量的实践表明,若教师缺少师德,即使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识,也难以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高校还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进行重点关注,通过多种手段增强其思政教育水平,以此保障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校要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要求师生共同学习,并对教育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定期考核,使其发现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增强思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7]。如高校可以邀请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心理学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并要求思政教师积极参加,使其增加知识储备,掌握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从而实现协同育人高效化、高质量开展;另一方面,高校还应积极成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通过聘请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在校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仔细记录,并与思政教育者展开深入沟通,从而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的长效开展。

(二)以心理需求为切入点,分阶段明确协同教学目标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遵守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其心理需求。由于不同年级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和情况不同,这也就造成其产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层分类,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一是在大学前期,高校的思政教育要以学生初入新环境、接触新同学而产生的心理变化为侧重,完成良好习惯培养和价值引导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则要侧重于解决学生的入学迷茫等问题,教师通过协同教育可以有效节省教学时间;二是在大学中期,这一阶段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主要问题集中在个人价值观、科研及学习等方面,对此协同教育工作要侧重于持续性、定期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认知;三是在大学后期,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因此,协同教学就要侧重于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8]。

(三)优化教学内容,挖掘心理健康中的思政元素

协同育人内容是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一个核心内容,教师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显著成果,就必须努力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优化协同育人的课程内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以西方国家的科学研究见解、实例佐证和具体内容为主,尽管能够对一些心理现象和规律性问题进行合理的表述,向学生传递相关心理学原理,但也很难起到有效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有目的且合理性的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如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课堂上适时讲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和具体内容,使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列主义发展中的一些实力加以灵活运用,为学生解读有关心理现象,使其中的思政教育核心理念有机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真正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成效;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知识分子、爱国英雄以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涌现的时代楷模的事迹,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传承他们身上奉献、坚韧和乐观的精神实质,从而推动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9]。

(四)优化课堂教育机制,发挥协同育人积极效应

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面,教师要明确自身作为教学服务主体的角色定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温馨、民主、和谐和友爱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动机,并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平衡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协同育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二是在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对两学科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相互借鉴和应用。思政理论课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性、政治性和思想性,这也就决定了思政教育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教师要及时摒弃传统课堂中只注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着手,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和“心理素质拓展法”将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借由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行,转化为学生积极的情感共识;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对于涉及到的学生心理问题,教师也可以借助思政理论课中的某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展开教学,读引导学生以发展变化的、全面的、矛盾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使其充分的认识自己,从而有效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创新教育方式和平台,提高协同育人有效性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社会,他们热衷于接触新事物,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作为关键力量的师资队伍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拥抱互联网,并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对B站、抖音、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加以充分利用,以此开展学生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高校还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和国家对青少年的期望,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对其进行价值引领,还要通过建立服务系统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高校还要健全心理辅导工作,搭建更多元化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学校可以通过开通QQ热线、心理信箱等渠道,加强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让心理老师到医院进行学习,并建立“学校—医院”的转诊机制;加强专业的心理组织的合作,在校开展师生团队精神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工作;建立三级心理危机干预计划,及时调查、跟踪和备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制作便于携带的心理卡片或其他载体,或制作各类登记簿、聊心卡、心理咨询预约卡等,以便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综上所述,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高校要直面各种育人过程中的新矛盾、新情况和新问题,基于德育现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协同管理机制,组建专业师资队伍,优化协同育人内容,创新协同育人方法,健全保障机制,坚持育德和育心同步进行,培养起学生平和、理性、自信和自尊的正面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从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协同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